近日,由楊紫、李現主演的盛唐古裝劇《國色芳華》正在熱映。有關這部劇的歷史知識討論也應運而生。
唐朝的時候已經有櫻桃了嗎?
唐朝的女子會打耳洞嗎?
劇中的「縣主」一職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職?
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國色芳華》中有蔣長揚給寧王遞櫻桃的劇情,唐朝的時候已經有櫻桃了嗎?
|答主:晴耕雨讀的浣熊君
來我先回答這個問題,唐朝人尤其是蔣長揚這種天子近臣,能吃到櫻桃其實問題不大。
櫻桃在當時的洛陽可以視為與荔枝一樣需要專門運輸的稀罕物件,加之櫻桃果即時令性非常強,所以不可多得。
其實不用太過考據深入,就可以拿孟棨所記載的《本事詩》記載說事,這本唐朝詩人八卦集錦便曾銳評過白居易家的兩位歌姬為
以此來形容樊素嘴小而紅潤,從而凸顯她與小蠻兩位美人,一個善歌一個善舞的風情。
也因為櫻桃樹本身花開豔麗,有著極強的園藝觀賞價值,所以在遊園之風盛行的唐朝也備受帝王家喜愛。
同時也因為珍貴且其產出集中在春末的農曆四月(公曆就得五月份了),時常恰逢科考開榜,故而在唐朝也多為皇帝下賜及第文人和翰林院之物。
《宮詞百首》裡王建便寫到
白玉窗中起草臣,櫻桃初出賜嘗新。殿頭傳語金階遠,只進詞來謝聖人。
《舊唐書·中宗紀》裡記錄了景龍四年(公元 710 年)
夏四月丁亥,上游櫻桃園,引中書門下五品以上諸司長官學士等人芳林園嘗櫻桃,便令馬上口摘,置酒為樂。
其中頗為有趣的是「口摘」一詞,現如今人們一般都認為是直接拿嘴去叼枝頭的櫻桃,屬於是活吃櫻桃了。
而之所以會有口摘的風俗,也與其中櫻桃古稱「含桃」有不少的關係,但這個含桃的含,起初也不是讓人口含,而是指的是黃鶯嵌食的動作。
《櫻桃黃鸝圖》南宋佚名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無論如何,唐朝人吃櫻桃其實問題不大,但並不是沒有,那麼問題在哪呢?
問題在於這個櫻桃的樣式品種,問題描述和影視劇中的櫻桃,顯然並非國產而是由歐洲甜櫻桃引申而出的現代品種。
說實話這也只是個無傷大雅的細節,但既然提起來咱們就講了這個知識點吧。
現如今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絕大多數櫻桃,其實都是歐洲甜櫻桃的培育品種,其中當然也包括一快到過年就滿世界宣傳的智利車釐子,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高加索山脈南麓。
隨著公元前 330 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希臘化時代開啟了新一輪的歐亞大陸物種交換,歐洲甜櫻桃也被帶去了歐洲,並先後在同樣多山地的希臘半島與高盧甚至北非種植,甚至在羅馬帝國時期還在不列顛和北非有過種植。
最終,隨著歷史發展,到了大航海時代後,這些櫻桃種子又被帶到了美洲大陸,尤其是諸如智利和澳大利亞、紐西蘭之類的南半球殖民地。
我們一直在說的就是,櫻桃這種植物果實有著極強的季節性,到了近代後,南半球因為季節與北半球截然相反,所以智利和澳大利亞的櫻桃可以在 11 月份後上市,與北半球市場打了時間差,所以一直是一種緊俏的大宗商品。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一到春節前後,智利車釐子就能成為國人年貨採購一環的原因。
中國櫻桃相對果實較小,起源一般被追溯到喜馬拉雅山脈谷地,也就是我們在上文中提到唐宋古人所吃所寫的櫻桃,國內市場中也稱為小櫻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櫻桃這一種內培育的不光是用於食用的品種,還有更著名的觀賞品種,也就是我們在春天所欣賞的櫻花,所有的觀賞櫻花樹本質上就是中國櫻桃的一個分支。
而劇中出現的櫻桃,從顏色和細節上,大抵還是深紅色偏多的車釐子。
但怎麼說呢,我覺得這種細節錯誤無傷大雅,只是平添了一二戲外的談資而已。
《國色芳華》中沒有看到主角帶耳飾,所以唐朝的女子會打耳洞嗎?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或者謂晉唐間人所畫士女多不帶耳環,以為古無穿耳者。然《莊子》曰:天子之侍御,不叉揃,不穿耳。則穿耳自古亦有之矣。」
連元末明初的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可見唐朝漢人確實帶耳環(耳墜)的應該不多。
但,不多不是沒有,唐朝是有人打耳洞,戴耳飾的。證據如下:
1983 年在揚州出土了一副著名的唐代嵌寶石金耳墜。現收藏於揚州博物館。
此耳墜由掛環、鏤空金球和墜飾三部分組成。通高 8.2cm,球徑 1.6cm,重 21.5g。
還有一副精美的金耳環,高 5.6 釐米、重 17.55 克。藏於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環狀,鑲嵌寶石,中間為圓球形,表面系細小金珠裝飾,下部為方形金片焊接似塔形,最底部以五個小金珠焊接加以點綴。
袁不約《長安夜遊》:「長樂曉鍾歸騎後,遺簪墮珥滿街中」,可見也還是很多人戴啊。
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胡旋女》:「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
李賀《大堤曲》:「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璫」,注意,這裡的大堤:襄陽(今湖北襄樊)府城外的堤塘,東臨漢水。《大堤曲》的女主,則是一位水鄉船家女子。
透過這幾首詩,可見無論唐朝的漢人還是胡人女子,都有戴耳飾的。
3. 唐朝吳道子著名的《天王送子圖》,中的夫人和侍女,戴著耳飾的。
雖然這是印度故事,但夫人和侍女是漢人打扮。看下面三幅細節圖,耳環是十分明顯的。
有一種說法,似乎比較可信,那就是「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可傷也」。而唐朝的胡人是戴耳飾的。
關於唐朝以孝治天下,貌似也確實有這種說法,高祖李淵生前便曾多次下詔「民稟無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孝經》是學院經苑必須講授的科目,玄宗更是兩次親自注解《孝經》。
電視劇《國色芳華》中「縣主」一職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權力有多大?
縣主一名自古以來就是有的,據《唐六典》記載,東漢已經有「縣公主」。
後漢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尊崇者加號為長公主,乘赤屬車馬,與諸侯同。兩漢皆列侯尚主。自魏、晉己來,尚主皆拜駙馬都尉。晉 、 宋己來,皇女皆封郡公主,王女皆封縣主。
到唐代,明確了縣主的品級「親王女為縣主,從二品」。
太子女為郡主,封郡,視從一品。親王女為縣主,封縣,視正二品。
這個「視」,已經說明縣主並不是有具體職能行使的事務官職,而是一種爵位、封號,地位類似二品官員。
縣主的冊封必須有朝廷專門頒發詔書,例如《封仙源縣主制》《封宋王成器長女安吉縣主制》等。
封仙源縣主制
相王第五女,資靈桂魄,稟訓蘭宮。六行昭宣,四德淳備。夭桃穠李,既挺淑令之姿;紅綬青緺,宜開湯沐之邑。可封仙源縣主。
封宋王成器長女安吉縣主制
黃門:宋王長女,流芳桂邸,稟訓梧宮,體自閒和,成其婉娩。玉笄始茂,金燧方嚴,爰寵錫於脂粉,俾開榮於湯沐。可封安吉縣主,主者施行。
加襄樂縣主等實封敕
故惠宣太子女襄樂縣主等,德稟賢王,名高淑女,資其婉順,遘此偏孤。念遠之德,惟恩是屬。宜受賜於湯沐,俾承榮於敦敘。可各賜實封一百戶。
後漢帝女皆封縣公主,或別為美名。此疑縣主之始也,其諸王女,自為 公主,其父得自主婚故也。隋、唐 以來,雖諸王之女亦封郡縣,但曰某郡縣主也。
凡公主封,有以國名者,郎國、代國、霍國是也;有以郡名者,平陽、宣陽、東陽是也;有以美名者,太平、安樂、長寧是也。
劇中李幼貞是吉安縣主,正常情況,就是取自地名(原小說不是縣主,所取從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