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從12歲男孩不願意列計劃聊起

——本地自然公園裡散養的牛在午睡
昨天和一個姐妹打電話,她說,她讓她12歲的兒子列每日計劃,已經執行了一段時間,但是她兒子就各種作妖。她希望他修改一些計劃的細節,她兒子直接表示煩躁,把她氣得跳腳。
我問她,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列計劃呢?
她說因為現在孩子快初中了,作業很多,他不列計劃總是丟三落四。所以他們就讓孩子每天要列計劃,但是孩子可能到現在也並不理解這樣做的目的。
(想一想,孩子甚至都不太理解父母要他這樣做的目的,卻也仍然還願意列計劃,直到他媽媽還要讓他修改他才忍無可忍……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也算是一個挺聽話的娃了)
我覺得青春期是一個孩子從幼年走向成人的過渡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完整的人來看——所以讓他們能夠理解父母讓他們做一件事背後的目的,就挺重要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和他們說話,就好像在和朋友說話,我還是蠻在意孩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的。
和幼年的孩子相比,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不再是“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但是這並不是說,父母就“管不了”他們了。我們做父母的還是有“用父母的權威”的時候,但是這種“父母權威”就好像RPG遊戲裡的大招,次數都是有限的,肯定是要放在那些最最重要的事情上的。
  • 比如說,如果我女兒和我說她要去男同學家裡過夜(實際上並沒有,只是假設哈),那我會用“父母權威”直接否定。即便我說道理,她不聽,那也不行——因為這件事不行就是不行。
  • 再比如說,如果孩子好好讀著書,忽然天方夜譚地和我說,她不想讀書了,想要開始出去打零工(實際上也沒有,還是假設哈),那我也會用“父母權威”直接否定,你不要和我舉這個那個名人輟學的例子——這件事不行就是不行。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這種事情大概會越來越多,所以我想把“父母權威”攢著用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回過頭來再看“列計劃”這件事,我覺得這件事肯定不屬於要用“父母權威”的大絕招來對付的事情。既然不是,那就還是要讓孩子能夠接受並自發地來做這件事。
所以父母需要考慮,列計劃這件事真的有這樣重要嗎?我們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長期習慣呢?還是為了應付眼前的應試教育?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眼前的應試教育,那我覺得“列計劃”這件事最多隻能作為父母的一個“方法建議”給到孩子。畢竟孩子才是那個在學習的人,他們更清楚哪個方法更適合自己。每個人學習方法也不同,既然只是一個“建議”,那是不是採取,就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
但如果說,父母認為“列計劃”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那就值得繼續討論。
但是聊到這裡,我就又要問另外一個問題:
“你們做父母的,自己平時列計劃嗎?”
姐妹說,她沒有計劃。
嗯。那這樣算不算是一種“成年人的虛偽”?
姐妹說,其實她兒子也這樣問過她:“既然列計劃這樣重要,為什麼媽媽不列計劃呢?”她的解釋是,因為他每天要做的事情是固定的,但是她常常有很多突然的日程,這讓她沒有辦法提前計劃。
但是這樣說法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我們教孩子的“列計劃”的習慣這件事竟然都沒有辦法應付生活中“突然狀況”,那這個習慣能夠應用的場景就非常有限,不要說終身受益,直接說毫無用處也不為過了。
所以如果我是她兒子,我也不會服氣這樣的管教,因為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再一次,青春期的孩子只是年輕,但不是傻子,他們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因為某個習慣受益,那父母自己可能也要想一想,我自己首先是不是要以身作則。

隨後我們又聊到了她兒子嫌她囉嗦這件事。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其實還挺理解她兒子,因為我父母也很愛聊學習,真的是聊什麼話題都可以扯到學習上去。但是學習的事情,說來說去又毫無新意,那孩子就難免覺得囉嗦。
讀書有多麼重要這件事,我們其實很少和孩子聊,這件事從小到大聊得還不夠多嗎。除非有特別的事情,學習的事情我一般都是讓他們自己去折騰的。我自己有五個孩子,我不可能像保姆一樣手把手教他們學習——事實上這樣的方法本身也不一定是好的。我們有時候會聊一些學習方法,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說,這只是我的做法,我的建議,他們是不是要採取,我也很少干涉。
還有一點是,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中英俱佳,見識也廣。我硬是把我那套應試學習方法灌輸給他們,真的是對他們好嗎?——我對此也不確定。所以我還是鼓勵他們自己去摸索,畢竟未來是他們的。
我偶爾也會和孩子分享一些我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痛苦。我覺得只有自己也持續在學習,才能理解孩子的難處。我之前也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在學習,我發現我每天能夠集中注意力的上限大概就是5個小時,5個小時以後的時間效率逐步遞減。
孩子們其實也是這樣,每天在學校上課已經超過5個小時了,讓他們再回來繼續學習本來就是很強人所難,這時候注意力渙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樣想來,父母看到這樣的事情,不但不應該責怪,還應該要表揚他們即使注意力渙散,也仍然很堅忍的艱苦耐勞的學習精神吧。
我知道有的父母會說,我每天也上8小時的班,我回來不也還是要做很多事。但是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很多大人上班的時候會摸魚,做家務也不需要思想特別集中。而學習這件事,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回來做作業也很難有成就感。
真的,孩子能堅持我覺得就已經很棒了。

所以我和我的女兒平時聊什麼。
我和我女兒什麼都聊。很多時候我也會把我的一些人生經驗告訴她。比如說,找男朋友,眼光要放高一點,不要揀在籃子裡就是菜。我覺得對方是基督徒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對於對方的信仰這件事,你在做決定之前要花多一點時間去了解。
我們今天還聊到了那個大富戶在死前還在為自己裝不下的財物建倉庫的故事,那到底什麼才是今生最有意義的事情呢?
比起聊讀書,上面這些事情難道不是更重要的事情嗎?如果青春期還不聊,那要等到什麼時候再聊呢?
還有時候我們也會聊聊音樂,聊聊打遊戲,聊聊怎麼選洗髮水——我喜歡那種不含化學成份的洗髮水(此處應該有插入式廣告)。還有她同學的一些八卦,原來在中國吃的一些好吃的東西,就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都會聊。
孩子們在學校有很多學習壓力,同僚壓力,如果回到家裡,也仍然是嚴肅緊張,那就真的很累啊——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不是嗎。
我還是希望可以和孩子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個人關係,希望他們想到媽媽,也覺得媽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

姐妹又說,她也希望孩子輕鬆一點,她給孩子安排了放鬆的時間,但是孩子的放鬆方式就是打遊戲,而且一拿起遊戲就打不停。
我知道這些話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安排放鬆的時間”這件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滑稽。如果“放鬆”是靠安排的,那真的很難放鬆啊——最好的放鬆辦法,就是我想放鬆就放鬆了不是嘛。
我覺得這也是現在很多問題的成因之一,就是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掌控感,人生都好像在被推著走。很多父母推到高中畢業就不推了——但是大學才是最需要學習的時候。
我們成年人也是這樣。我前一陣子刷了個網飛的劇,刷的時候也很難停下來,但是結束以後我也會反省這個過程裡我是不是過於放縱自己並且缺乏自控。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在對自己時間的把控力也是在一次次失敗中建立的——反正我的人生軌跡就是這樣。我很喜歡我的一個朋友和我說的,他覺得孩子在年輕的時候犯錯好過年紀大了再犯。
很多父母對於打遊戲深惡痛絕,但是又無法提供替代的放鬆娛樂方案。我自己也很喜歡打遊戲,我從來不覺得打遊戲是一件那麼糟糕的事情。有機會我也會帶孩子們嘗試各種新鮮的事情,比如我下週打算帶孩子去釣魚,我自己也沒有試過——但想一想都覺得很好玩。

最後,這篇文章其實是《微信好友的拉黑與被拉黑》的延續。因為想到要和這些很要好的朋友來聊天,所以昨天特地抽時間給這個姐妹打電話。
所以這篇也不是對讀者朋友的教導,純粹是我們閒聊的記錄。因為她聊到了生活的困擾,我一邊和她聊一邊也在思考。
姐妹和我打電話的時候比我還激動,甚至一度哽咽。她說她剛和兒子吵完,胸悶的時候聽到我的聲音實在是太好了。我心裡也很感恩,我也有軟弱的時候,上一次軟弱的時候她家弟兄還花了很多時間陪伴我們。人間的美好,就在這些彼此的敞開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