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高比——評價肥胖相關疾病的最佳指標

2025年4月11-13日,2025年胰島代謝學術會議在南京盛大召開。會議主題聚焦胰島代謝與免疫、胰島功能及相關臨床診療新技術,涵蓋基礎研究、臨床問題及最新進展。會議邀請了國內外胰島、免疫、代謝領域的知名專家分享前沿成果,並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促進學術交流,旨在提升相關疾病的診治水平。
在學術思想碰撞的熱烈氛圍中,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趙家軍教授以“為什麼腰高比是評價肥胖相關疾病的最佳指標”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報告。
PART.01
趙家軍教授指出,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過50%,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1%。肥胖症危害嚴重,會增加多系統多疾病的發生風險,其發病機制複雜,常伴隨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高血壓、腸道菌群失調等問題,並透過分泌炎性脂肪因子、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以及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等機制導致多種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
按照不同標準,肥胖症分為不同的型別(圖1)。不同部位脂肪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血管周圍脂肪、心外膜脂肪、肝內異位脂肪和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而鎖骨上棕色脂肪、骨髓脂肪和皮下脂肪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則為中性。此外,不同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風險,代謝正常體重正常(MHNW)、代謝健康肥胖(MHO)、代謝不健康體重正常(MUNW)和代謝不健康肥胖(MUO)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風險(圖2)。
當前,我國肥胖管理存在“重治療輕預防、重藥物輕管理”的關鍵問題,需以全面、系統和發展的視角看待肥胖及其相關疾病。
圖1 肥胖症的分類
圖2 不同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風險
PART.02
常用的身體測量指標包括:BMI、體脂率、腰圍、腰臀比和腰高比(WHtR)(圖3)。這些指標的優缺點比較如下(圖4):
圖3 常用身體測量指標
BMI
是最常用的評估肥胖的指標,然而,BMI僅反映總體重與身高的比例關係,不能直接測量脂肪含量;不能反映脂肪分佈情況;不能良好判別疾病高風險個體。據調查,正常BMI且體脂率升高(假瘦)人群佔比5.1%;而BMI升高但體脂率正常(假胖)人群佔比15.8%,說明BMI不能準確評估肥胖。
體脂率
雖被視為評估肥胖的“金標準”,能夠準確評估全身脂肪含量。但其依賴特殊的檢查裝置,不利於推廣;且無法評估脂肪分佈情況。
腰圍
受身高影響較大。以不同身高人群為例,一米五與一米九的人群適用的腰圍標準顯然不同,且測量方法易受人為因素干擾。
腰臀比
受性別和種族差異影響顯著;測量準確性依賴標準化操作。
腰高比
腰高比評估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優於BMI和腰圍,一項Meta分析顯示評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心血管疾病時腰高比相較於BMI和腰圍有更高的診斷效能。
圖4 常用身體測量指標優缺點比較
PART.03
目前評估肥胖相關疾病的最宜身體測量指標尚無系統性研究。趙家軍教授團隊圍繞該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旨在評估常用的五種身體測量指標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係。
研究結果如下:
➤腰高比是肥胖相關疾病相關程度最高的指標。腰高比在肥胖相關疾病中表現出最強的相關性,其次為腰圍、腰臀比、體脂率、BMI。在女性群體中,腰高比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相關程度強於男性群體。
➤腰高比是識別肥胖相關疾病數量最多的指標。腰高比在識別肥胖相關疾病數量上明顯優於全身性肥胖指標(BMI和體脂率)。在評估中心性肥胖中,隨著風險比增加,腰高比的識別能力更加突出。依據識別肥胖相關疾病數量方面評估,腰高比最為顯著。
➤腰高比是診斷肥胖相關疾病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最高的指標。
➤腰高比可彌補BMI評估肥胖相關疾病的不足。將BMI和WHtR聯合劃分為四組分析發現,正常BMI高WHtR組26種肥胖相關疾病發生風險已增加,顯著高於高BMI正常WHtR組。
研究結論,腰高比在評估肥胖相關疾病時,相關程度最強,識別疾病數量最多,靈敏度和特異度最高,能彌補BMI評估的不足,是評估肥胖相關疾病的最優身體測量指標。
PART.04
2024年,Nature Medicine雜誌發表的題為“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的文章指出:BMI≥30 kg/m2或BMI≥25 kg/m2WHtR≥0.5同時存在時,均考慮診斷肥胖並及時干預,以預防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圖5)。
圖5 最新評估指南
2025年,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雜誌發表的題為“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的文章指出,評估過量脂肪的標準為(圖6):
➤腰圍/腰臀比/腰高比三項中至少一項超標+BMI超標;
➤腰圍/腰臀比/腰高比三項中至少兩項超標;
➤直接測量脂肪含量,如DEXA、MRI等。
圖6 最新評估指南
PART.05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挑戰,其防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趙家軍教授的精彩分享為最佳化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讓我們攜手共進,為肥胖患者帶來更好的診療方案,共同書寫全民健康的新篇章。
趙家軍 教授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專家
  •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省名醫聯盟主席。《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副總編
  • 發表論文600餘篇,被SCI收錄300餘篇。代表性論文發表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其中4篇被F1000推薦。組織、參與編寫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60餘項
  •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吳-楊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獲批國家發明專利7項,轉化4項
  • 主持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7項
  • 主編《內分泌疾病與脂代謝異常》和《系統內分泌學》,主譯《成人及兒童內分泌學》,教育部統編教材《內科學》編委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