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想拿回儲存在美國的黃金,不是這一兩年的事。
從2013年起,德國一邊說“相信美聯儲銀行,不會為黃金儲備問題睡不著覺”,一邊分批從紐約金庫運回黃金,截至2020年,運回黃金達300噸。

2023年,德國還想再運點,但三次贖回要求都被美國以“維護金融安全”為由給拒絕,最後頂多返個5、6噸意思一下。
當時正值拜登當家,民主黨一番長袖善舞,朔爾茨也不好再說什麼,事情就這麼打馬虎眼過去了。
在特朗普捲土重來後,德國人發現事情越來越不對勁。
先是金庫安全問題。
這裡說的“安全”,不是說擔心有綁匪打劫,紐約作為傳統兩大黃金交易中心之一,其金庫安全度還是受各國信賴的,不然全球80多個國家不會把近3成儲備黃金存在那裡。
德國擔心的是有人監守自盜。
這絕不是無的放矢,近十年間,德國不停要求對其儲存的黃金進行清點,但都遭美方拒絕,理由是老一套的“安全和技術限制”。
讓德國政府感覺更可疑的一點是,從2013到2017年運回來的黃金雖然符合純度標準,但金條上缺乏特定編號、鑄造年份和標記等重要資訊。
簡單點說,這極可能是老美不知從哪兒“拆東牆”還回來的。
難怪德國心裡沒底,就那麼點黃金,美國都得東拼西湊,剩下約1200噸黃金,該不會沒了吧?
2025年,來自政府效率部的動靜,讓德國懸著的心終於死了。
2月17日,應廣大網友意見,馬斯克宣佈要檢查美聯儲的黃金存量,畢竟距離美國金庫最後一次查賬,已有50年之久,大家都很懷疑金庫中是否真有黃金存在。

特朗普這頭說好,並承諾會開啟金庫,給美國百姓一個交代,可事實是,小馬哥都快離任了,依然沒能進金庫一睹究竟。
倒不是特朗普不想,其實上任這段時間,白宮運營一直捉襟見肘,在拜登巧妙安排下,支配資金所剩無幾,如果增發美債又瘋狂打自己的臉,而且也沒那麼容易。
除了大搞貿易戰,吸引美元迴流,唯一指望就剩“聯邦儲備黃金”了。
理論上來說,有儲備黃金在手,美國政府可以用抵押貸款、調整黃金計價規則、或將增值部分轉化為基金資本的方式來獲取運營資金。
財政部可以撇開庫存,獨自操作GRA(黃金重估賬戶),但需要國會立法授權。
萬一有議員提議要對金庫重新審計怎麼辦,要求合情合理,這麼多年沒查賬,查一次不過分。
問題在於,恐怕特朗普本人都不敢擔保,金庫裡有多少黃金。
也許不查,儲備能繼續維持8100餘噸,一旦查了,並且數量對不上賬,或者乾脆整個金庫都是空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特朗普內閣的拮据,查賬是遲早的事,只是不大可能會讓小馬哥插手,更別說搞直播審計,一切將在黑幕中進行。
反正結果能糊弄老百姓就行。
不管盎撒人有什麼心計,德國算是看透了,美國的黃金儲備與其政府職能極度匹配,都是薛定諤的存在。
即使馬斯克要查賬的是聯邦金庫,與各國黃金儲備無關,可美國連自己的金庫都沒弄明白,其他國家的部分更加白瞎。
德國徹底坐不住,基民盟不等正式組閣,多位高層便提出要把黃金拿回來,就算短時間內操作不了,美國至少應允許“德國官員親自檢查儲存在紐約的金條”。
讓他們看一眼,是德國人最後的底線了。
德國如此急切從美國運回黃金,安全考慮是一方面,更深層理由是特朗普已進入瘋癲2.0版本,關稅戰打起來完全不分敵我,你跟他說歐洲是盟友,他會說打的就是盟友。

拜登時期,對外政策“美國優先原則”不能變,但起碼涉及歐洲利益時,會先給歐盟打招呼。
雙方利益不一致時,民主黨也會一邊安撫利誘,一邊讓臥底馮德萊恩主導事件走向,最終大家有商有量,各讓一步完事,歐洲得面子,美國面子裡子兼得。
到特朗普這,他可不管什麼是帶頭大哥的責任,什麼是對待北約同盟,大棒加紅棗不能少。
他只知道大棒、大棒還是大棒。
懂王認為,歐洲在美國保護下過得太無憂無慮了,憑什麼歐洲人可以上四天休三,拿著高福利,天天去沙灘曬太陽,而美國百姓人均打兩份兼職、死磕496、賣血保週轉,就是為了給歐洲負重前行?
那可不行。
所以自上任開始,特朗普致力於給歐盟上各種手段,像極了馬部長對聯邦各部門的做法,講究一個先破後立。
德國頓時變得尷尬起來,之前不惜站隊美國,與中俄開撕的人情全作了無用功,還面臨被美國用完即棄,一腳踹下戰船的風險。
要不是中國及時強硬反制,帶動各國反抗美國的制裁大棒,特朗普也不會這麼快暫緩加稅。
可他的任期還有近四年時間,這種極端、不可控的外交策略預計會是常態,要是德國堅持兩年前的一邊倒外交,分分鐘會把德意志戰車帶進深淵。
造化弄人,最後親美的默茨,被迫扛起反美大旗,原本與美國不對付的魏德爾,則成為特朗普的“鐵桿盟友”。

既然美國不再是德國的“可靠盟友”,還把黃金放對方那裡存著,是件極高風險的事。
尤其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大統領,沒準哪一天各國存放紐約的黃金,會以莫須有的名義被其“沒收”,這一點都不意外。
曾經俄羅斯寡頭以為,他們的海外資產會很安全,最終不也說凍結就凍結了麼,在霸權面前,中立瑞士一點都不中立。
確實,黃金掌握自己手上更安全。
德國要求“黃金回家”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匈牙利、奧地利等國紛紛跟進,它們本就緊鑼密鼓,操作運回黃金事宜,這下手腳更快了,其餘新加入的生力軍有義大利、瑞士、波蘭等等。
大家都害怕,萬一動作太慢,美方黃金數量不夠給了咋辦。
只能說他們想太多了,雖然目前白宮未對各國呼聲作出回應,但目測結果不容樂觀,強如德國,不惜威脅減持美債,才拿回300噸黃金,還是重新鑄造的“新貨”,其它國家真說不好能拿回多少。
在對待各國的態度上,充分體現了美國的雙標原則:稍微親近點的,不好直接拒絕,象徵性給點應付一下;而對各小國,痛快拒絕完事。
被多次拒絕後,印度總算知道在美國眼裡,它與委內瑞拉地位相當,屬於可忽視級別。
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機制,各國出於國際結算便利和儲存安全性考慮,才會選擇把黃金存放在美國。

後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掛鉤黃金的玩法過時,可在美國開啟綠票子制霸全球道路以後,“世界黃金放美國”的傳統仍得以延續至今,這是美元主導世界貿易和金融的結果。
不過美元始終太橫行霸道。
這麼多年下來,在美國不停歇的超額印鈔和金融潮汐禍害下,美元早就成為“各國的問題”,加上這些年美債收益率持續走低,引起各國自發的拋售浪潮,無形中加重了全球去美元化的程度。
美國過去最想從全球化獲利,現在卻迫不及待推行逆全球化,就是因為實在薅不動各國羊毛。
大規模恐慌性贖回黃金的現象,側面反映美元霸權的衰落,而特朗普親自主導的反逆差王牌,更為這一程序提速不少。
他的野心太大,既要維持美元霸權地位,卻又不想以貿易逆差、輸出美元的方式進行,他覺得憑一手天馬行空的無差別關稅,足以突破“特里芬難題”限制。
於是,一場國際博弈,被玩成過家家既視感。
—— END ——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