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價帶動下,國內金價又一次刷新歷史高點,各大品牌金店足金飾品報價首次突破每克900元關口,每克報價905元左右。
在投資的風雲變幻中,黃金始終佔據著獨特的地位。有人對它痴迷,堅信 “黃金保值”“亂世黃金”;有人則心存疑慮,在金價下跌時質疑其價值。
隨著 2022 – 2025 年黃金價格一路飆升,漲幅超 80%,投資黃金的熱潮再度興起,可多數人對它其實知之甚少。
回望歷史,以勞動力價格為參照,從秦朝到西漢,黃金購買力顯著升值;西漢到北宋的千餘年間,其購買力基本穩定。切換到以稻米為標準,11 世紀 – 18 世紀,儘管有波動,但一公斤黃金兌換稻米數量大多在 3 萬公斤上下。再看金銅比,從秦朝到現在,一克黃金能兌換的銅越來越多,保值性遠超古代主要貨幣銅。
進入近現代,金本位時期,黃金堪稱 “通脹的封印”,購買力穩定。而金本位解體後,黃金更是大幅跑贏通脹。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黃金毫無風險,黃金價格漲跌無常,錯誤的投資時機仍可能讓人損失慘重。
黃金如何跨越千年,保持身價?價值體系中,黃金的地位如何?以下,Enjoy:
文章1:《跨越兩千年,黃金還保值嗎?》
文章2:《黃金價格漲跌的規律》
來源 | 《財經雜誌》
文|陳汐 劉建中
編輯 | 劉建中
責編 | 張生婷
從西漢到金本位解體之前,黃金的購買力基本穩定;而在金本位解體後,黃金大幅跑贏通脹
對於黃金,有些人執著地喜歡,有些人執著地牴觸,更多的人是中間派。在黃金持續上漲後,中間派就深信“黃金保值”“亂世黃金”;而持續下跌後,他們就覺得黃金缺乏實用價值,沒有未來。
2022年11月1日開盤,倫敦現貨黃金價格為1632美元/盎司,隨後黃金價格快速上漲。2025年2月24日,價格漲到2956美元/盎司,漲幅81.1%。28個月增值超80%,黃金成了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投資品之一。不少中國投資者計劃投資黃金,但是普通人並不瞭解黃金。我們希望透過一系列文章,幫助普通人瞭解黃金,建立起對黃金的基本認知。
投資黃金,第一個需要確認的問題是:黃金真的保值嗎?如果從秦朝開始直到現在,黃金還保值嗎?知道的歷史越長,我們會越瞭解黃金。
01
11世紀前黃金購買力的變化
在公元11世紀之前,我們以勞動力價格作為參照,看看黃金購買力的變化。
我們以秦朝為起點,根據2008年盛治剛所著的《秦代金錢兌換率蠡測》(發表於《東嶽論叢》),在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一斤(約合260克)黃金約兌換5000枚秦標準的“半兩錢”,即一克黃金等於19枚銅錢。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記載,普通勞工每天工錢約為八枚“半兩錢”。因此可以推算,秦朝一克黃金約等於普通勞動者2.4天的收入。
接下來看看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由於銅錢變輕,《秦代金錢兌換率蠡測》推斷西漢前期一斤(約合260克)黃金兌換一萬銅錢,所以此時一克黃金等於38.5文銅錢。同時,透過《漢書·陳湯傳》等典籍推斷,此時普通勞動者日收入約10文。因此,一克黃金約等於普通勞動者3.8天的收入。按照勞動力價格,從秦到漢,黃金購買力出現了一次顯著升值,升值了58%。
下面看看唐朝的情況。根據《唐六典·戶部》,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普通勞動者每天的收入約為40文銅錢。此時一斤(約600克)黃金兌換銅錢十萬文,即一克黃金兌換167文。因此,在唐代開元年間一克黃金約等於普通勞工4.2天的收入。以黃金計,此時勞動力價格與西漢時期相差無幾。
我們再來到北宋。北宋作者呂陶(公元1029年-1105年)所著的《淨德集》記述,製茶業工人,每日得錢60文。還有其他典籍佐證,此時普通勞動者日收入約60文。北宋時期金與銀的兌換比例變動較大,在呂陶的年代,金銀比約為1:9。一兩(當時約為40克)白銀大約兌換1000枚銅錢。因此,可以推算出一克黃金約等於普通勞工3.75天的收入。這與西漢、唐代相比,變化也不大。
由以上討論可以看出,黃金相對於勞動力的價格,從秦朝到西漢出現過一次升值;而從西漢到北宋的1000多年間,黃金的購買力基本保持穩定。
02
11世紀-18世紀黃金購買力變化
公元11世紀到18世紀,我們以稻米為標準看看黃金購買力的變化。這裡直接利用表1資料。表1來自彭信威所著的《中國貨幣史》,這裡記錄了每個時期一公斤黃金可以買多少稻米(平均值)。
表1: 一公斤黃金的稻米購買數量

表1顯示,雖然有波動,但在11世紀到18世紀,一公斤黃金兌換的稻米的數量都在3萬公斤上下。當然,在某些特殊時期,黃金的購買力會顯著下降。其中一個例子是12世紀前半期,那時北宋滅亡(1127年),社會動盪。
18世紀以前勞動生產率低下,勞動力和稻米都是最重要的商品。而相對於這類商品,黃金的購買力在兩千年裡沒有出現過趨勢性下降。
但是,中國古代的百姓很少使用黃金,他們常用的是銅錢。那麼,黃金相對於銅是否保值呢?我們也有必要研究一下。
03
歷史上的金銅比
根據《秦代金錢兌換率蠡測》,在秦朝1斤(約合260克)黃金約兌換5000枚秦半兩錢(重約7.8克)。此時,相同重量下,金銅價值比(下稱“金銅比”)為1:150。
在秦朝,白銀還不是貨幣,但到了漢朝,白銀成為貨幣。漢朝有“三金”的說法,分別是黃金、白金(白銀)和赤金(銅)。根據《中國貨幣史》,從東漢開始,黃金相對於銅慢慢升值。到西晉時期,金銅比為1:500。和秦朝相比,此時黃金相對於銅升值了233%。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統治下的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每兩黃金(北宋一兩為40克)可兌換一萬枚銅錢。銅錢均重按照3.6克計算,折算出金銅比為1:900。和秦朝相比,此時黃金相對於銅升值了500%。
這之後的20多年裡,出現了黃金相對於銅錢的貶值。宋真宗趙恆在位期間(公元998年-1003年)北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史稱鹹平之治。此時,每兩黃金兌換三千枚銅錢,以銅為參照,黃金價格貶值了70%。實際上,西漢之後的每個經濟盛世幾乎都會出現黃金相對於銅錢的貶值。
然而,銅錢的好景不長。在宋哲宗、宋徽宗時代(公元1086年-公元1125年),每兩黃金又回到了兌換一萬枚銅錢。到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陸游去世前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此時,處於亂世,每兩黃金可以兌換四萬枚銅錢,金銅比為1:3600。和200年前的鹹平時期比,黃金相對於銅升值了12倍。
我們快速穿越歷史會發現,在明、清的大部分年份中,金銅比都介於1:900和1:3600之間。
從清朝到現在,金銅比進一步提升。2000年是黃金價格的階段性低點,當年黃金均價約為100元/克,銅均價約為15000元/噸,摺合金銅比1:6700。2025年3月初,黃金約670元/克,銅約77000元/噸,金銅比摺合1:8700。和秦始皇時期相比,相對於銅,黃金升值了57倍。
從歷史大趨勢看,一克黃金能兌換的銅越來越多,清晰地顯示了黃金的保值性強於古代的主要貨幣“銅”。
看過了古代,我們來看看18世紀以來的情況。
04
近現代黃金的購買力變化
十八世紀早期,金本位在英國建立,其奠基人是大部分讀者都熟悉的人:牛頓。沒錯,就是那個發現三大運動定律的牛頓。1717年12月,英國議會採用了牛頓的建議,將“基尼”金幣的名義價值確定為21先令。在金本位存在的200多年內,整體通脹十分有限。
北京大學教授徐遠研究了1700年到金本位解體之前英國和美國的物價,得出結論,“黃金是通脹的封印”,“我們熟知的通脹,其實是20世紀以來特有的現象”。20世紀以前的物價水平也有起落,但起落互現,基本上相互抵消。
本文給出一個佐證。萬得資料庫(wind)有1920年以來的美國消費者物價(CPI)指數(該指數將1982年-1984年美國的平均物價水平定為100,其他各年的CPI指數透過折算得出)。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標誌著金本位瓦解。我們看看1920年到1971年的資料(圖1)。
1920年-1971年的貨幣體系是金本位,但在1935年黃金價格被人為從20.67美元/盎司提高到35美元/盎司。從圖1不難看出,金本位之下,1920年-1935年,美國處於通縮;1935年黃金調價後,美國物價(CPI指數)開始上漲,最終整體的物價漲幅與黃金價格漲幅幾乎一致。也可以說,此期間黃金的購買力保持穩定。
圖1:1920年-1971年黃金價格和美國CPI指數

我們再看看金本位解體之後(1972年-2024年)黃金的表現,這裡仍以美國通脹資料為例。
1971年比較巧合,CPI的數值是40.48,黃金價格為40.83美元/盎司,兩個數值相近。這給觀察帶來一個便利:只要圖2中代表黃金價格的紅色曲線高於代表CPI的藍色曲線,就表明黃金價格跑贏了通脹。不難發現,紅色曲線始終在藍色曲線上方。
相對於1971年,2024年(佈雷頓森林瓦解53年後),美國通脹(CPI指數)上升了7.7倍,黃金價格上升了58.5倍。
圖2: 1971年-2024年黃金價格和美國CPI指數

透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到,從西漢到金本位解體之前,黃金的購買力基本穩定;而在金本位解體後,黃金大幅跑贏通脹。
雖然黃金能跑贏通脹,但黃金價格有漲有跌。在錯誤的時候投資黃金,仍會損失慘重。那麼,黃金價格漲跌有什麼規律?
雖然從長期看黃金能跑贏通脹,但黃金價格波動幅度大,投資時機不佳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1980年1月黃金均價為755美元/盎司,之後出現了20年的黃金熊市,1999年12月黃金均價為280美元/盎司,跌幅63%。
2011年11月黃金均價為1771美元/盎司,之後是四年熊市,2015年12月黃金均價1062美元/盎司,跌幅40%。
黃金價格的巨幅波動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特有現象。宋太宗趙光義當政的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每兩黃金(北宋一兩為40克)可兌換1萬枚銅錢。而之後的20多年裡,出現了黃金相對於“銅錢”的貶值。宋真宗趙恆開創了鹹平之治(公元998年-1003年),那時每兩黃金僅能兌換3000枚銅錢,黃金貶值了70%。然而兩百年後,到了1210年,每兩黃金可以兌換4萬枚銅錢。200年間,黃金升值了12倍。
做研究,前提條件要紮實,不能直接說黃金是全球硬通貨,然後就開始分析規律。我們必須確信,人類在未來仍然需要黃金。如果黃金變得不稀缺,或者原有的作用被取代,那麼基於歷史和信仰的需求可能快速消失,從而導致現有規律全部失效。
我們先看稀缺性。黃金的稀缺性無需擔心。黃金形成於宇宙中的極端物理過程,比如超新星爆炸、中子星碰撞,在地球上幾乎無法形成黃金。當然,可能有讀者會說水銀(Hg)的原子序數為80,如果將來科技進步,把水銀原子去掉一個質子就能變成黃金(原子序數為79)。但這不切實際,要將水銀變成黃金所需能量極高,產量極小,而且伴隨放射性危險。
還有讀者說,地球上黃金其實有很多,只不過大部分都埋在地球深處。的確,據科學家估計99%的黃金都在地核中,地幔和地殼中黃金含量都很低。可以肯定地說,由於成本限制,人類的黃金開採活動只會限於地殼中。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金礦深度不足5公里,而且其開採條件已經極其困難。如果要開採地核中的黃金,大約需要挖3000公里。
其實,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黃金原有的作用被其他物品取代。那麼,黃金究竟有什麼用?
05
對於現代人,黃金有什麼用?
黃金在歷史上成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財富貯藏手段,具有必然性。財富有集中的特性,富貴階級和政府會掌握大量財富。他們有大額支付的需求,比如賞賜、進獻、行賄等。如果支付1000克黃金,體積約為50立方厘米,比現在常見的空調遙控器還小。但如果送等價值的銅錢,重量會接近或超過1噸。
富人和政府也需要貯藏財富,用於儲存財富的媒介必須具備以下特徵:稀有、不易損耗、容易鑑定真偽與成色、容易按照所需價值進行分割與組合、對其價值有高度共識。
玉、珠、貝等物品不能完全滿足以上條件,貴金屬脫穎而出。古代冶煉技術落後,常見貴金屬就是黃金和白銀。據《漢書·王莽傳下》,王莽死時(公元23年),政府所儲黃金有幾十萬斤,約合180噸。這個數字可以看作中國政府在公元一世紀的黃金儲備量(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處於鼎盛時期,根據桑巴特所著《近代資本主義》,那時羅馬帝國的黃金儲量也約180噸。這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但是,現代人還需要黃金嗎?
首先,現代人有很多大額支付的手段,在這方面黃金已經可有可無(除非發生類似於逃荒的場景,在這種場景下,黃金可以發揮作用)。在現代生活中,黃金的核心作用只有一點:財富貯藏。
2024年中國黃金消費量為985噸。其中,黃金首飾532噸,金條及金幣373噸,工業及其他用途80噸。因為大部分人購買黃金首飾的重要原因也是保值增值,所以中國黃金消費的主要目的是“財富貯藏”。從全世界看,亦是如此。
但是,持有黃金不能產生利息,這一點明顯不如持有“貨幣類資產”。房屋、本幣存款、外幣存款、債券、股票都是基於貨幣體系的資產,在本文被統稱為“貨幣類資產”,簡稱“貨幣資產”。貨幣資產都會產生類似於利息的收入。
既然黃金存在明顯劣勢,為什麼要持有黃金呢?我們先看看各個國家為何要儲備黃金。
各國政府都必須儲備國際資產,這種資產必須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安全性。所以政府不會選擇外國的產業、房屋,一般也不選擇股票和公司債券。那麼,合理的選擇非常有限。具體而言,國際儲備資產主要有以下四類:
第一,強勢國家的貨幣或國債。如果有多個強勢國家,可以按一定比例分配。
第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
第三,黃金。
第四,虛擬貨幣。
因為SDR仍是各種主權貨幣的組合,所以從本質上看,各國政府的國際儲備資產只有三個選擇:強勢國家的貨幣(或國債)、黃金、虛擬貨幣。
黃金和虛擬貨幣跳出了貨幣體系,可以分散貨幣體系本身帶來的風險。比如,某國貨幣是大多數國家的儲備資產,但該國各種實力開始走弱、債臺高築、貨幣超發,那麼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如果這時出現其他可選的強國貨幣,可以選擇這個新興的強國貨幣。但如果局勢不明朗,黃金仍然是比較好的選擇。
虛擬貨幣目前還沒有獲得普遍認可,未來也許會獲得更多的認可。但筆者認為,虛擬貨幣存在一個潛在缺陷:科技能力較弱的國家可能無法保障虛擬貨幣資產的安全。隨著計算能力的發展,科技強國也許可以擁有竊取弱國虛擬貨幣的能力。相比之下,黃金更為穩妥。
上述分析主要針對國際場景,但實際上,這一邏輯在國內同樣適用。黃金的核心作用在於分散貨幣資產的風險,或者說對沖貨幣體系的不確定性。黃金是為數不多的、既跳出了貨幣體系又獲得廣泛“共識”的資產。比特幣雖然也跳出了貨幣體系,但目前獲得的“共識”遠不及黃金廣泛。
基於以上討論,我們比較確信,黃金在未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財富貯藏”手段。
下面分析黃金價格漲跌的規律。相對於長期規律,短期規律不那麼重要,但很多市場參與者卻十分關注短期規律。我們先簡單總結一下短期規律。
06
黃金漲跌的短期規律
市場熟知的短期規律主要有如下三條:
第一,美元指數下跌,黃金上漲。
黃金價格由交易形成,在主流交易中,黃金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實際上成為衡量黃金價格的“尺子”。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而“尺子”的刻度變大(即美元升值),那麼測量出的黃金價格自然會下降;反之,若“尺子”刻度變小(即美元貶值),黃金價格則會上漲。
在資本市場中,“預期”會發揮一定的作用,所以有時並不需要美元指數真的下跌,只要市場預期美元指數將要下跌,也會促使黃金價格上漲。
第二,美元降息,黃金上漲。
因為持有黃金不能帶來利息收益,所以美元降低利率意味著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導致願意持有黃金的投資者變多(或買入的數量變多),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
“預期”在這裡同樣會發揮作用,預期美元將要降息,也會促使黃金價格上漲。
第三,國際局勢緊張,黃金上漲。
“亂世黃金”是祖先留下的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國際局勢緊張會破壞國際關係,削弱國際貨幣體系,從而增加市場對黃金的需求。同時,局勢緊張會產生爆發戰爭的預期,而歷史早已證明,爆發戰爭在短期內是黃金價格上漲的催化劑。
以上三個規律都對,但用於實踐的效果卻不敢保證。這是因為,這些規律成立的前提是,“其他條件保持不變”。但在複雜的經濟體系中,其他條件不可能不變。
打個比方:地面上有個木塊,如果沒有其他作用力,用手推木塊,木塊會沿著推力的方向運動。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沒有其他作用力”。如果只是看到有一隻手去推木塊,就貿然判斷木塊將向推力方向運動,很多時候是錯誤的。
為了正確預測,我們必須關注那個“最主要的力”,或者“作用時間最長的力”。所以,在分析黃金價格漲跌規律時,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長期規律”而非“短期作用”。
07
黃金漲跌的長期規律
本文第一部分講了“黃金的作用”,即“分散貨幣體系的風險”,這是黃金長期規律的基礎。當貨幣體系風險上升時,黃金走牛;當貨幣體系風險下降時,黃金走熊。
強勢貨幣是整個貨幣體系的基礎。二戰之後,英鎊式微,美元成為唯一的強勢貨幣;1999年歐元誕生,歐元和美元成為兩大強勢貨幣;然而,2010年歐債危機之後,歐元地位下降。
每一次黃金長期牛市,一定伴隨著一個或者多個削弱強勢貨幣地位的因素。當市場預期這個因素將消失時,黃金牛市就結束了。
金本位解體以來,出現過三次黃金牛市(圖1),我們看看在每個時期,是什麼因素削弱了強勢貨幣。文末尾註是最近110年以來黃金價格的歷史,讀者可以作為參考。
圖1: 黃金歷史價格走勢

第一次黃金牛市發生於1971年-1980年。
二戰後,美國黃金儲備達到兩萬噸以上。憑藉這一實力,美國1944年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承諾任何人拿35美元都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儘管佈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才正式解體,但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57年就開始淨流出,1960年之後更是加速流出。1968年,美國黃金儲備跌破1萬噸,黃金價格開始鬆動。
1971年,美國變臉,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信用受到質疑,其價值大打折扣。伴隨美元貶值,通貨膨脹來勢洶洶。所以,第一次黃金牛市有兩個驅動力:第一,美元信用遭受質疑;第二,通貨膨脹。
美國當時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仍然遙遙領先全球,各國漸漸接受了美元不再繫結黃金這個事實。這次黃金牛市真正的主因是通脹,高通脹意味著美元相對於商品貶值,從而削弱了美元價值。
美國通脹(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資料)1970年突破6%,1971年-1972年短暫下跌後,1973年重新抬頭。美聯儲開始大力加息,1973年下半年聯邦基金利率突破10%。在高息之下,1975年-1976年的通脹有所緩和,但在1977年初,通脹捲土重來。1979年初,美國通脹再次超過10%。
1979年8月,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並宣佈優先解決通脹問題。最終,1980年底聯邦基金利率上調到接近20%,這之後通脹開始穩步回落。黃金牛市謝幕。
圖2: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與美國通脹(1968年-1983年)

第二次黃金牛市發生於2003年-2011年。
1995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美國基本相當;1999年歐元誕生,成為美元之外的第二個強勢貨幣;2009年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比達到28%。
這次黃金牛市的驅動力是經濟衰退,開始是美國,後來是歐洲。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美國失業率快速上升。2003年失業率到了6%以上,此時市場開始擔心美國經濟會出現嚴重衰退。經濟衰退首先意味著國力下降,同時意味著貨幣增發和美元價值下降。
2007年下半年,次貸危機已經初露端倪並不斷擴大影響範圍,黃金價格加速上漲。2008年3月次貸危機迎來最嚴重的階段,黃金價格此時突破了1000美元/盎司。2008年4月,各種補救措施開始密集出臺。但是,黃金價格在經歷短暫下跌後,2008年底快速反彈。
2009年10月,希臘宣佈財政赤字佔GDP比例為12.7%,遠超歐盟規定的3%上限,引發市場對希臘償債能力的擔憂(圖3)。隨後,希臘危機迅速蔓延至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這些國家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即國債價格大幅下降),歐元信用受到嚴重質疑。
黃金於2011年9月見頂,價格超過了1900美元/盎司。這時,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在各方干預之下得以緩解。各種措施改變了人們對衰退的預期。經濟衰退前後持續約九年,黃金牛市也持續了九年。
圖3: 希臘國債收益率(5年期)

從2019年開始,我們正經歷著第三次黃金牛市。這次黃金牛市的動力是什麼?
08
這次黃金牛市有什麼不同?
在2024年4月16日發表的《黃金牛市還能持續多久?》中,我們仔細地分析了本次黃金牛市的主要驅動力。我們同意市場的主流觀點:本次黃金牛市的主要驅動力是對美國債務快速增長的擔心。
2019年可以算作本次牛市的起點。圖4顯示,從2014年開始,美國“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率=聯邦財政赤字/美國GDP)在低位徘徊,但2019年突破了4%,2020年更是達到了15.7%,2021年為10.9%,2022年略有好轉。但是,2023年、2024年“財政赤字率”又開始上升。
圖4: 美國財政赤字率(%)

而且,美國經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居民儲蓄率過低”,以及“消費貸款拖欠率”快速上升(圖5)。這些問題都可能給美國經濟帶來“意外”,一旦“意外”發生,美國“財政赤字率”可能會繼續上升。
圖5: 美國消費貸款拖欠率(%)

筆者雖然認可市場的主流觀點,但想指出,在這次黃金牛市中,“中國崛起”也是美元面臨的重要挑戰。所以,“中國崛起”也是本次黃金牛市的動力之一。
在本文中,我們首先探討了“黃金的作用”,然後得出結論:“當強勢貨幣的地位被某些因素削弱,黃金會出現牛市。”最後,回顧了三次黃金牛市,通過歷史資料印證了我們的結論。
從目前看,本次黃金牛市尚未結束。那麼,黃金的未來會怎樣?中國在這次牛市可以做些什麼?這些問題的解答,請參看我們的下一篇分析《黃金的未來》。
尾註:黃金最近110年的歷史
1913年美聯儲成立,它成了美元唯一的印刷機構。那時的美聯儲,仍然嚴格遵守金本位規則,任何一個人拿20.67美元紙幣,都可以找美聯儲兌換成一盎司的黃金。這裡的盎司是“金衡盎司”,約為31.1克,此時1美元的含金量約為1.5克。
1934年羅斯福政府出臺了《黃金儲備法》,黃金的法定價格調整為35美元/盎司。此時1美元差不多可以兌換1克黃金。
1944年7月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黃金價格仍固定在35美元/盎司。布雷頓建立之初,美國黃金儲備接近2.2萬噸,佔世界的70%以上。但1957年之後,美國黃金儲備快速流出,1968年美國黃金儲備跌破1萬噸。此時佈雷頓森林體系雖然尚未瓦解,但黃金價格已經開始鬆動。
倫敦黃金現貨市場是世界最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之一,到了1968年底,黃金價格來到了41美元/盎司。1971年,尼克松宣佈美國不再承擔美元的黃金兌換義務,布雷頓解體。黃金價格開始暴漲,到1980年價格突破600美元/盎司。短短十年,黃金漲了17倍。
但1980年之後的20年,黃金進入熊市,價格保持整體下跌。2000年,黃金倫敦市場現貨均價為280美元/盎司,與1980年價格高點相比跌去一半還多。2001年-2011年,黃金慢慢走出牛市;2012年-2018年,黃金走勢偏弱;2019年之後,黃金再次變得強勢。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映象。公眾號:【財經雜誌】(ID:i-caijing)微博@財經雜誌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供讀者交流討論,不代表《財經》、經緯創投立場,不被視為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