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小戎
韓炳哲在《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一書中說:“無所事事才是生命的強度形式和光輝形式。尼采說,無所事事為生命體的維繫與繁盛創造了條件……無所事事是一個門檻,通往富有新意的行動。”我們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什麼都不用做的時光。

年初,《泰晤士報》上一篇文章說,我們需要擁有良好的心理韌性,或者叫復原力、抗逆力,“復原力讓我們能夠忍受痛苦和困難,同時感受到快樂。我們的頭腦是我們的超能力。它能把逆境變成成長,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去適應、忍受和重建。”
保持復原力,要避開六種思維陷阱:
1.反芻
陷阱
不斷重複同樣的負面想法,這種重複會讓我們陷入更深的深淵。缺乏解決方法會造成精神疲勞和壓力。
轉變方法
練習冥想。輕柔地觀察自己的想法,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而不附加評判。寫日記也能幫助我們將憂慮外化,使問題更加清晰。
讓自己遠離自己的想法也很有用。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伊桑·克羅斯發現,當人們在內心對話中使用“你 ”或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說 “我 ”時,感覺更有建設性和積極性。
不要說“真不敢相信我犯了那樣的錯誤。我真是太愚蠢了。”而是變成:“你犯了一個錯誤。但你的錯誤也發生在很多其他人身上,你不會永遠為此感到難過”。
2.負面思維
陷阱
習慣性的負面思維會使你的觀點產生偏差,讓你覺得挑戰是不可逾越的。通常伴隨著絕對化:我永遠不會,總是出錯等等。
轉變方法
用證據挑戰消極假設。懷著感恩的心去尋找美好的事物。研究表明,感恩有很多好處,包括改善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列出每天的積極因素,可以是美麗的日出,也可以是一個擁抱。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3.將恐懼投射到他人身上
陷阱
假設他人和你一樣焦慮,這會給人際關係帶來不必要的緊張。
陷阱
把你的恐懼與外部現實區分開來。坦誠交流可以澄清誤解。例如,問對方“當我這樣做時,你也有同樣的感覺嗎?”聽聽他們的回答。你可以試著想象一隻“第三隻眼 ”在觀察你的自動反應並識別投射,從而練習自我意識。
4.活在過去,糾結於遺憾
陷阱
沉溺於過去的錯誤,這通常與失去有關,也可能是感情或工作的結束。這讓你無法繼續生活。
轉變方法
面對現實已經很困難了。感受這種不想要的現實帶來的痛苦,向無法改變的過去投降,其矛盾的結果是讓我們活在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接受它吧。自我同情和建立一個前瞻性的目標可以積極地調整能量。

《三十而已》劇照
5.害怕改變
陷阱
我們大多數人害怕改變,因為相對於對未知的無限恐懼,即使是糟糕的現在也是熟悉的。它讓我們付出代價。生活就是變化,研究表明,適應能力差的人幸福感較低。迴避變化會導致停滯不前,錯失成長的機會。
轉變方法
要明白,感到不舒服是適應的自然組成部分。痛苦是改變的動力。勇敢面對恐懼和不適會讓你轉向成長。一個實用的小竅門是將改變分成幾個小步驟。例如,搬家:制定一個任務時間表,列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和每個目標需要花費的時間。每天結束時,給自己一點獎勵,讓自己在取得進步的過程中獲得動力。

《晚酌的流派》劇照
6.僵化思維
陷阱
僵化的信念會讓你更難適應新情況或新想法。這通常是一種核心信念,比如 “我不討人喜歡”,或者是對他人的信念,比如 “他不值得信任”。這會導致內心衝突或與他人的衝突,你會發現自己在為一些對你來說並不重要的事情爭吵。這通常與控制慾有關。
轉變方法
反思僵化的觀點會如何限制你。透過閱讀論文和書籍、觀看電影或收聽播客,讓自己接觸到不同的視角,而這些視角通常會被你拒之門外。培養好奇心有助於開啟思路。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敞開心扉、思想和靈魂去傾聽。在開始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前,先反思自己所聽到的。傾聽能拓展你的思維,加深你的友誼。
韌性是我們可以透過耐心和練習來培養的一種技能。透過識別我們的心理陷阱,挑戰消極模式,以好奇心擁抱變化,我們就能為成長創造空間。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