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女學霸被罵“學術媛”事件:孩子“清白感”太強,是一種災難

中產父母為了讓孩子考名校、成精英,真是卯足了勁兒地往前衝,報輔導班、買學區房、在雞娃的路上不斷自雞,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一生落後”,緊繃的教育往往忽視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我們總是在教育孩子懂事謙讓,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容易在社會上被欺負……
文|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訊號:tree2050
和身邊父母聊天,我發現很多家長平日裡總教孩子懂事謙讓,凡事少和人起衝突。
結果有孩子被別人指責質疑時,有意迴避了正面硬剛和怒懟,選擇了殺傷力幾乎為零的“自證清白”。
前幾天我刷到一位博主發的帖子,他聽兩個六年級小朋友在吵架。
A說B的作文字數沒到規定字數,B說:我數了,不信我數給你看。
小孩子竟當著博主的面,一字一字數起來。
博主覺得倆孩子挺可愛,可事後還是忍不住告訴他們,“以後儘量不要讓自己陷入自證陷阱,誰主張、誰舉證。”
“誰主張、誰舉證”這六個字說來容易,可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很難。
在受到質疑時,孩子希望用解釋換來理解,他心路歷程一般是這樣的:
一邊證明自己,一邊又怕被發現漏洞。
結果越描越黑,越證越累,說到後面把自己給整不會了。
“自證清白”說到底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孩子避免外界傷害,就越會陷入無盡的精神內耗中。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自證呢?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人生來就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感,希望被誇、被接納。
如果不顧自己感受一味追求別人認同,就很容易把全部的價值感寄託於外界評價,陷入“證明清白-被否定-再證明”的死迴圈中。
在對方攻擊時,孩子憤怒的不是對方的侮辱,而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惶恐不安。
深陷這種“清白感”裡,會讓整個人變得內耗、擰巴、活得憋屈。

01.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
落入“自證陷阱”的
不少孩子在被人質疑時,會本能的收集證據、解釋動機,試圖說服對方認可自己的“清白”。
比如小組合作時因生病請了假,被同學抱怨“故意偷懶”,於是他連夜整理醫藥單和聊天記錄發到群裡自證。
然而,對方往往不關心真相,只想透過孩子的反應獲得掌控感。
這時孩子越努力證明,越會被對方套路。
還記得頭幾年,有個叫朱朱的女孩子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動態。
說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她慶祝自己以第一的成績從牛津大學數學建模系畢業,拿到了雙倍獎學金,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年級第一,200%獎學金,牛津碩博,無論哪一條亮出來都是妥妥的學霸。
可偏偏她又穿搭時尚、膚白貌美,這就非常容易激發起別人的嫉妒欲,於是評論區裡質疑一片。
有網友說,“數學建模是個專業,不是系,編的時候能不能專業一點?”
還有人說,翻她之前的微博,文案微商的味兒太重了。
更有人直呼她為“學術媛”。
面對質疑聲,朱朱一一做了回覆。
她先是po出自己牛津官網截圖,附帶系主任評價,直接回應了學歷造假這個事。
可還有數學大V不依不饒,丟擲一道數學題線上等“我就隨便出個本科生的題,原po做一下吧?”
朱朱直接寫下解題思路,還順便指出了出題者缺失的關鍵條件。
隨後,該大V表示:好吧,應該是真的。
這些回覆足以證明一切,可有人換個角度繼續刁難,罵她文筆爛、美顏開太大、說“牛津的水平也就國內普本吧”簡直要把人氣笑。
經歷了一週奇葩評論後,朱朱意識到這事情是有風險的,她在自述中這樣說:
如果真做錯了,或別人硬說是錯的,該怎麼辦,怎麼證明自己沒有撒謊?
如果質疑完學歷,又有人質疑全額獎學金來源不正當。
再之後又有人質疑自己背後有公司、機構支援。
最後質疑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論,甚至交友。
這種爭議很難結束,自證有一個很長的清單,你不可能把它完成。
像朱朱這樣每回一句,對方都能從新的角度詆譭她、攻擊她,直到把她心態搞垮。
所以,自證“清白”會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卻無法改變他人偏見。
自證的過程也會讓孩子放棄主動權,陷入他人邏輯的框架,一步步淪為被動防守的“辯方”。

02.

從自證到反擊的認知升級
既然自證是“不可能完成”的,那孩子遇到了別人的指責該怎麼辦。
解答前,我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被誤送到精神病院,如何證明自己正常?
國外曾有個真事,有位司機運送精神病人,三名患者逃跑了,為保住工作,他把三個正常人騙進了精神病院。
第一個人為證明自己不停說“地球是圓的”,說到第14遍時,被護士紮了一針。
第二個人,說自己知道美國前總統、英國前首相,當說出南太平洋各島國領袖的名字時,護士往他身上也紮了一針。
第三個人,進來後什麼也不說,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有人給他刮臉時,他會禮貌道謝,28天時,他出院了。
一個正常人想證明自己正常尚且困難,孩子跟一個想冤枉他的人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又何必?
一個“清白感”太重的孩子,本質上就是剖腹讓對方看“我真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所以我們要儘早告訴孩子,面對別人惡意攻擊,不試圖證明自己,才是聰明人。

核心原則:誰質疑,誰舉證
為了證明“我不是你想的樣子”,拼命做出的種種解釋,對孩子自己來說是一場災難。
所以不要做一個喜歡解釋的人,核心要明確一點“誰質疑,誰舉證”。
比如孩子競選班長,當選了,本來是件好事。
卻被嫉妒心強的同學調侃,“你這得給老師送多少禮呀?”
這時,絕不要把和老師的微信聊天和通話記錄,翻出來為自己澄清。
而是要反問對方,“你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你說我送禮,有什麼證據嗎?
拿不出證據我跟你沒完!”“如果查實誣陷,你願意公開道歉嗎?”
孩子的底層邏輯是,把舉證責任踢給對方,打破“你證我判”的權力關係。
萬能話術:反彈攻擊,不接邏輯
很多孩子遭到質疑時,只想著辯解“我才沒有……”,就容易掉入對方的框架裡。
如果孩子嘴笨,不能第一時間反應該如何接話,就要告訴他這套萬能話術。
不接對方邏輯,而是直接把“我”變成“你”。
比如對方說,“你穿這麼少,顯得好輕浮。”
孩子就要轉移焦點,可以回,“你對別人的穿著這麼感興趣?”
對方說,“你評三好生是靠的是關係吧?”
孩子可以反向質疑對方:“看來你這方面很有經驗啊。”
關鍵是,順著對方的邏輯反擊,把矛盾引火上對方的身,來掌握主動權。
建立穩定的價值體系,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讓孩子知道,別人對他的指指點點,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自己。
別人“喜歡”自己也好,“討厭”也罷,都無法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當孩子被抨擊到心塞時,讓他問自己這三句話:
這件事如果任何人不在意,我還會在意嗎?
10年後,這個評價會影響我的生活嗎?
我最欣賞的人會因此否定我嗎?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不由任何人定義。
就像《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有一首詩,我很喜歡:
跳舞,像沒有人在看一樣;唱歌,像沒有人在聽一樣。
因為跳舞和歌唱是為了取悅自己,而不是討好別人的目光。
當孩子擁有一個穩定的核心,周邊的人際煩惱就再也干擾不到他了。
楊絳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其實停止自證的那一刻,孩子才算奪回了人生的真正主權。
因為回應惡意,會讓它不斷膨脹。
學會無視,它才會自動消失。
希望我們都能養出不惹事、也不怕事,不被欺負、也不被拿捏的孩子。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小樹媽媽,微訊號:tree205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常青藤家長會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