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個讀者朋友提問,文科商科社科之類,只有知識,但是缺乏一技之長的專業,學點什麼東西比較好?
答,學英語。
營銷管理廣告傳媒之類的東西,你張口講很多人也不會信你真的懂,而且這玩意兒就不可能在學校裡學出來,沒5年工作經驗沒人信你掌握。
會計金融法律之類的的確不錯,但問題是你剛出校門還是沒人信,只能從最底層的職位幹起,而且乾的還不是會計金融法律,而是開車買咖啡替人坐牢。
但是英語不一樣,英語會了就是會了,不會就是不會,不存在一個需要工作年限才能體現的問題。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英語現在人人都會,會的人多了,而且外企也都退潮,生活中也很難用得到英語。
簡單來說就是,學英語沒用。
英語呢,對於本身已經掌握了英語的中產階級小孩來說,的確沒啥屁用。
本身是一坨屎的人,雅思考個8.5,ta依舊是坨屎。
但是對於小鎮做題家來說,英語可不是沒用,而是大大的有用,甚至是脫胎換骨的改變,觸及靈魂的那種。
為什麼?
因為小鎮做題家和中產小孩不同。
中產小孩的英語是不太需要「刻意練習」「額外努力」的,都是家庭資源的灌輸,從小培訓班上著,外教帶著。
美國的弱智都可以講一口流利英語,因為有語言環境和資源,同理有這種資源環境,中產小孩是個弱智,也能說一口流利英語。
因此他們會英語並不能證明自己有任何過人之處,很可能依舊是一坨屎。
但是小鎮做題家沒有這個資源和環境,想要講一口流利英語,必須得下苦功的。
這個苦功就是傳統老一套的方法,要膽子大,不害怕丟臉,要頻繁廣泛的外出交遊,要去英語角,要激勵自己,要大膽張口,要lose face,要把自己徹底變成一個交際花。
小鎮做題家最缺的是什麼?
是立足大城市的資本。
為什麼他們賺不到這個資本?
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社會技能。
什麼社會技能?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
在思維、眼界、家境、 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家境是資本。
思維,眼界,社交能力,就是基本的社會技能了。
為什麼缺乏基本社會技能?
因為缺乏基本的人格。
什麼人格?
還是百度百科的定義:
對新環境無所適從,自我設限,在升學或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屢屢受挫,陷入自我懷疑的焦慮迷茫情緒。
迷茫,焦慮,自卑,自我設限,無所適從,受挫。
這個就是標準的人格缺陷。
為了練好英語口語而付出的各種努力,比如lose face,踴躍參加英語角,對著人大侃特侃,不要臉張嘴努力練習,等等各種練習機會。
可以完美的填補好所有的這些「人格缺陷」。
哪怕你最後英語沒練成,你的人格缺陷也被填補了,社會技能也提升了,你也不會動不動一驚一乍迷茫焦慮了。
有一本書,叫《我的二本學生》,作者2005年畢業,在廣東的一個二本當老師,講了一堆讓人感覺無趣又氣短的故事。
她的第一批學生應該是2009年畢業,那個時候剛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且還是在廣東,離廣州深圳很近,但是依舊混的人均慘兮兮,按理不該這樣,但事實還是跌落成這樣。
她最後的總結就是考公務員,考公立刻成為人上人,不考公就永遠漂泊孤苦下去。
這個老師就是隻注重物質,但是沒看到精神核心的狀態。
我差不多是那個年代的人,現在35,周圍很多同學。
考公成功的人,依舊沒有擺脫人格缺陷,反而因為得到了體制的保護,自己的自卑,膽怯,不善交際,天真幼稚甚至愚蠢,變得程度更嚴重了。
哪怕有當官的,也不是當個好官,而是自以為是的貪汙受賄那種垃圾人。
所謂的物質成功,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真正徹底解決了精神核心問題,變得自信,平和,放鬆的人,
就是大學時候抓緊一切機會學英語的人,尤其是那種不怕lose face沒事就鑽英語角,抓住一切機會來表現自己發言的人。
我們都知道李陽成了個家暴狂,顯然有很嚴重的人格問題。
但他那套方法太極端了,太瘋狂了,在鬧市區可以若無其事的大喊。
但是如果你只是抓住一切英語比賽,英語角活動,一切上臺發言的機會。
這一點也不極端,反而非常的正常,而且對你來說是完美的訓練。
請珍惜這些訓練機會。
大學畢業後,你就很難再找到了。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