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舊樹發新芽、廉政重炮手——酷睿Ultra265K+TUFB860M重炮手+ArcB580裝機

CHH ID:Erosluvu
來個廉政主機!

起因:受“飛友”委託,幫他裝一臺可以上班時候摸魚的主機,要求能兼顧剪影片和娛樂的需求。然後趁著一個週末,就把機器拿來了……emmm……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整個機器最棒的部分就是他的原生提手了大概。

看著陳年老灰,我的喉嚨有一點點不舒服

整個機器最新的就是這個燒錄機。

IO轉接線和前面板USB3.0也準備了新的,另外買的這個USB2.0速率的讀卡器雖然也是聯想拆機,但明顯不是這款,也就用不上了。

配置是H81+G3260+4G記憶體,據他自己說,從他進了單位就一直用,還好我這朋友不抽菸,不然成色肯定會更慘。

然後就開始我們翻新計劃。先拆除有兩個3.5寸硬碟位的側板。

考慮到他的用途,這次選擇了INTEL全家桶。CPU 酷睿Ultra 7 265K,目前INTEL最好的選擇。

主機板的選擇上,我選擇了TUF B860M PLUS WIFI 重炮手。8層PCB設計的穩定之選。

華碩在對待LGA1851晶片組的態度上,還是非常誠懇的。12+1+2+1的80A供電模組+超大的VRM散熱,對於功耗大幅下降的二代Ultra來講,遠遠超綱,實現了過飽和式的覆蓋。

同樣,專利的ProCool 8+8 CPU供電介面也是必選項。

4個DDR5記憶體支援8800+MT/s(OC),支援XMP、還有DIMM Fit、AEMP 3.0等特色專利,確保穩定性的同時還能榨乾記憶體的剩餘效能。DEBUG燈也安置在上端,非常方便。

前面板的C口支援10Gbps速率,屬於是當下的基本盤。

3個M.2插槽,靠近CPU插槽的第一個是PCIE5.0 x4速率,考慮到PCIE5.0硬碟過高的效能和熱量,用PCIE5.0硬碟的話,可以自行更換帶有主動散熱的方案。

PCIE x16插槽同樣是PCIE 5.0速率,除了金屬加固的插槽結構外,還配有快拆結構。

另外兩條M.2採用一體化散熱的配置,同樣配有快拆結構,速率都是PCIe 4.0 x4,以後素材多了加硬碟也方便。在第四槽位還配備了一個無尾的PCIE 4.0×4插槽,可以感覺個人需要安裝擴充套件裝置。後期可以考慮裝個萬兆,但是目前用不上。

我個人感覺,從美術創意上,TUF B860是要高於同門B850的,PCH散熱片上的LOGO也更帥氣。

背板的TUF也少不了

背部介面也是保持了TUF系列一貫的水準,除了快拆天線之外,和20Gbps的Type-C之外,有一個HDMI、一個DP,一個USB2.0 A口和4個5G速率A口,2個10G速率A口和2.5G RJ45網口,和音訊介面。

顯示卡我幫他選擇了Intel 銳炫 B580 原廠卡。作為全新Xe2架構,採用了全新設計的BMG-G21 GPU核心,定位對標7600XT、RTX4060的中端卡,英特爾這次其實還真的是憋了個大的。

規格上:12G視訊記憶體,20個Xe核心,20個光追單元,192bit,2670MHz,456GB/s,功耗190W。

作為最容易購買的公版卡,INTEL在公版卡的設計上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卡面採用了細膩的親膚“噴砂”手感,這在PC領域絕對是不常見的。

全長27.2釐米,略長於主機板的長度。單8Pin供電。

肩部的Intel ARC的字樣,通電之後會亮起白光,絕對是點睛之筆。

略高於PCIE擋板的“微”越肩設計,確保了對機箱的相容性。

3個DP 2.1+1個HDMI,算是當下的基本盤,這標準的兩槽卡,真是令我魂牽夢縈啊。

風扇罩設計感覺很有說法,外緣都做了突起的設計,11片扇葉的雙扇,實測還挺安靜。

背板的後半段同樣適用了大片的鏤空設計,確保散熱效果。

選擇B580的理由其實也比較簡單,各種編解碼通吃一直是Intel的特長,無論是獨顯還是核顯領域。

具體表現我也詳細參考了“Puget Systems”的系統性測試,

在Lightroom、Premiere、AE等方面相較於目前貴的離譜的RTX4060都有較大的優勢,

而在DaVinci和UE5.3方面也和4060有來有回,比較落後的就是Topaz Video AI。

而且從目前來看,英特爾在宣稱不會有B7XX這個檔位的“效能級”顯示卡之後,對B580的打磨肯定是更加上心,加之本身底子也不弱,12G的視訊記憶體在那擺著,確實可以期待一下逆襲的表現。接著來看記憶體,記憶體我選擇了宇瞻 NOX RGB 6400C32 16GBx2套條。

時序6400 CL32-39-39-84,原生XMP的好處就勝在穩定。

NOX RGB的燈帶面積非常大。

整個散熱片不算厚,質感上也略帶磨砂質感,很潤。

N O X !

硬碟幫他找了一條三星的980PRO就擰上了。一想到我曾經花2499買過單條1TB的980PRO,心就隱隱作痛。散熱方案是我比較糾結的,怕超高、最後選擇了利民PEERLEES ASSASSIN 120“絕雙刺客120”,135mm的高度正好。

對稱的雙塔採用了穿Fin鰭片+全黑塗層,

6×6的AGHP熱管,號稱解熱能力來到200W。

迴流焊的銅底,配上壓力扣具,形成了mini 小雙塔的基石。

風扇TL-D12B,四角都有矽膠腳墊,12V 0.2A,1500RPM,有一定的實力。

“小小的也很可愛”

電源同樣來自利民 TPFX-750,應該算是之前80Plus金牌版本 TGFX-750的升級款,80PLUS白金牌認證的SFX電源。支援ATX3.0和PCIE 5.0標準。

選擇SFX規格電源的原因也比較簡單,125x100x64mm的尺寸,非常適合安裝上面提到的光碟機位收納盒、或者保留光碟機。

小電源在這個侷促環境中就代表了從容,不然現在動輒150mm+的電源長度,配上60、70釐米的模組線,直接沒地方藏。

按照利民的排布,基本上是1 x CPU + 2 x GPU + 1 x 原生12VHPWR+3 x SATA。

我其實想給利民提個意見,把2 x GPU砍了,給12VHPWR來一條1分2x8Pin多好呢

別給CPU和GPU分2in1了,求求了。

Worklog:安裝過程也非常簡單,在覆盤當中我甚至覺得,可以先把模組線插到主機板上,然後在裝電源之前接上,擰上就行,能更快的完成……

讀卡器沒配上是個不小的遺憾,前面板的5G介面速率USB3.0用上了對朋友拷素材還是很有幫助的。

本來想弄一對Core Ultra 和 Intel ARC的貼紙換上,但是感覺Core I5也挺好,讓人會想起那個老時代。

背後和前面分別用紮帶綁了一個9cm和一個8cm的風扇來輔助散熱。接好Front Panel的跳線和HD Audio,插上顯示卡,大功告成!

開關的手感已經變得非常“執拗”,這臺Lenovo則已經“重生”

找了個老顯示器,想懷懷舊,拼盡全力,無法開機。

甚至還不夠老,還有DVI介面

整理照片時候我才發現,這小小的兩根線,居然囊括了DP/HDMI/DVI/VGA,甚至還包括Audio,可謂不勝唏噓。

伴隨著現在孩子的“Power On”,可能是炫目的RGB、可能是風扇,而放在當年,一定就是蜂鳴器+光碟機、硬碟加電的那一聲。甚至來回按這個光碟機,給我一種很療愈的感覺。。。

測試:Intel 對自家“Intel Graphics Software”的UI設計,在我個人看來已經是近些年的最高水準。整個設定非常合理。

XeSS2架構的一系列類似幀同步、低延遲模式等特性都可以在程式中做調整。

預設頻率待機功耗大概在執行奧創桌面的情況下24W左右,開啟ASPM後待機功耗將進一步降低。

GPU/VRAM和散熱都還可以做微調。但是以穩定為基礎,沒有多做嘗試。

HWINFO

CPU-Z

先說最大的問題:由於機箱在散熱方面的弱勢,先烤機。單烤結果在這種“悶罐”當中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PL1/PL2 240W的情況下,雙烤肯定是要過熱撞牆降頻的。

經過摸索,我把PL1/PL2設定在160W/190W,確保不過熱,透過貫穿式的風道,在底面沒有進風的情況下,雙烤還可以保持在86度+75度。效能也是非常可觀,散熱條件有限的機型,壇友們也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跑分的實際情況則接觸了功率限制,不得不說265K效能上確實很猛。Cinebench R23/R24

7-Zip

V-Ray Benchmark (CPU Only)

GPU-Z

硬碟980Pro確實還是有一戰之力

3DMARK測試

Intel XeSS這個測試很有意思,取得了135.4%的提升,Intel也有自己的拼好幀!

還特別測試了穩定性,也是順利99%透過。

從3DMark的結果上,甚至實現了越級抗衡4060ti的程度。實際表現中則並沒有這麼駭人。黑神話:悟空,可以說是I黑頭子,Xess表現奇差、使用FSR+幀生成,在1080P、高預設、50超採的設定下可以實現100幀左右遊玩。

CS 2 FPS Benchmark2K 高/非常高成績也不錯。

真·電競解析度下則出現了Low幀波動的情況。

怪物獵人2K 高畫質 預設 XeSS在52幀左右

FSR 開啟幀生成則能達到62幀左右。開源的東西就是香

最後是賽博朋克,2K高 104幀、超級 86幀、超級+超採1.3 超高質量 75幀、光追超級也有58.83幀。

整體幀數表現上,雖然沒有達到4060ti的水平,但是與同級的競品也是有一戰之力,表現還是感覺比較驚豔的,而且按照朋友最近的反饋,也並沒有出現“相容性不行”、“最佳化差”的問題,看來在最佳化上,Intel和對他的軟體一樣還是很上心的。由於朋友當天要趕回去值夜班比較匆忙,沒來得及好好測試一下。在剪映當中,在添加了轉場、字幕之後,朋友的DJI Air 3採集到的4K資源仍然是拖拽自如,不用代理介入。

而且生成1080P的H264/AV1影片都很快,朋友也非常滿意。

沒來得及體驗Intel在AI方面的進步和第二代XeSS超取樣帶來的提升還是比較遺憾,尤其是沒有體會到Intel DeepLink的獨特魅力還有Intel Arc自家的AI Playground。

總結:在控制了功耗的情況下,265K+B580在“古董”當中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能夠看出Intel在CPU/GPU兩條線上,不斷釋放誠意的想法,也拿出了一些有想法的調整,之前和朋友聊起,期待新CEO上臺之後的Intel,能拿出更多的籌碼來參與到日趨白熱化的競爭當中吧。也祝我的朋友,摸魚順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