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超絕頭重腳輕聖體——銘凡795S7BD795iSEMoDT準系統套件開箱

CHH ID:Erosluvu
相較於INTEL因為製程相對落後,在桌面系向HX高效能移動端移植上的不成功,AMD在這方面可以說,不但手拿把攥,甚至還能搞出一點花活。7945HX的成功實在是過於耀眼,作為7950X的BGA版本,維持著對競品的效能、功耗絕對壓制,裸die的散熱效果也更好,同時,在MoDT平臺上最大優勢就是搭建成本,基本等於是買桌面端U的價格,就可以擁有板U組合,而這次,銘凡可以說是更加過分,相較於目前售價3449的銳龍R9 7950X,這個價格甚至可以配齊U、板、記憶體、電源和機箱。在¥2599的BD795i SE的基礎上,只加300元就能得到一個搭載400W 1U電源的機箱和一個9CM的風扇的套件。演算法上可能有點粗糙。我們邊看邊說。
開箱:
從機箱上來看,帶著非常濃郁的“商務”風,非常像友商的X天系列。


正巧我有一臺……可以直觀的感受一下大小,這裡也可以看出側面板上為CPU散熱器和PCIE裝置做了開孔,但是面積不大。



前面板的介面配置上,中規中矩,除了開關重啟外,就是一個10G速率的3.2 A口和一個2.0速率的C口。3.5音訊口。
面板其餘的位置就都做了格柵內的隱藏式開孔,幫助機內提升空氣流動性。


當然,背板一側也並沒有設計臥置的腳貼。



底部除了腳墊之外,預留了圓形的衝孔和防塵網,個人感覺這個衝孔的間隔有點過於保守了。



背部IO擋板的上方也沒有采用全衝網結構,而是給COM或者VGA留了衝壓預留孔,感覺配合雙M.2有可折騰的空間。
依次是音訊介面、兩個USB 2.0 A口和一個2.5G 網口,一個Clear Coms按鈕和一個帶有影片輸出的C口,一個HDMI 2.1、和一個DP1.4,此外還有一對USB 3.2 A口和WIFI接頭的預留孔。


看完了外觀,我們再深入瞭解一下內部,右側有一個自帶的擋板,能夠提供結構支撐。
實測還可以安裝一個2.5寸硬碟。


先拆出主機板本體,首先能看到為了提升散熱效果,為9CM的散熱風扇配置了一個海綿材質的導風罩,使用背膠貼上在風扇上。正好對著側蓋開孔。



風扇是一個12V 0.25A的9025風扇,實際使用體驗上噪音控制還不錯。



預裝的散熱器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觸核心,放在桌面端可以理解為暴力開蓋,尺寸大約為12cm*9cm,四銅管,固定安裝方向,整個散熱延伸至背部IO的影片介面上方,使用9CM的風扇能夠避免風從空隙中離散,理論上能更好的保證散熱效果。



CPU 8PIN已經完全足夠應付7945HX。相較於最初發售的BD790i,BD795I SE在兩個M.2硬碟散熱上去掉了主動散熱。畢竟從雙PCIE 5.0介面降級至雙PCIE 4.0介面之後,潛在使用裝置的發熱量已經是大大降低。預留的2230 WIFI E-key介面,並且配有安裝套件,這裡如果想轉兩個SATA的話,預留的位置肯定是不夠了。



兩個立式SODIMM筆記本記憶體槽位,可以說是制約7945HX最大的瓶頸,記憶體速率只到5200。此外,USB3.2、Front Panel和兩個系統風扇位都安排在這一塊,USB3.2還擔負著為前面板的USB 2.0速率C口提供轉接的任務。



最後就是一個PCIe 5.0 x16的全速率插槽,實際上能折騰的玩法光是想想就有很多。



整個機器就這麼看完了。拆機和裝回作為老DIYER,也沒有任何難度,當然,一般買回去,只要插上記憶體、硬碟就能直接用了,非常方面,配上老夥計KC3000和英睿達的5600 16Gx2套條,整裝完畢。



看回機箱,前面板一看就商務風拉滿。



預留了一個8釐米風扇的按照孔位,實測8025規格的風扇能裝進去不產生干涉。



提供一個完整的Front Panel,這點好評,一家人,最重要是整整齊齊!



電源是來自CWT僑威的GPF400P,應該是定位於伺服器端的主動散熱電源。



從官網能查詢到,通過了80PLUS 銅牌認證,



這個電源預留長度較長的24PIN、CPU、PCIE各一組外,還配置了2個SATA介面,線也非常柔軟,方便藏線,
給過後自行折騰提供便利,比如M.2轉個大容量U.2的話,取電也方便。


那麼為什麼要買這麼一個套裝的問題就擺在這裡。
當然是因為:我真有一塊半高的4060啊!這卡是當初為了往MS01裡面塞,衝擊極限迷你主機時候準備的,後來放棄了之後就半閒置狀態。


技嘉這個卡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了銘凡795S7的黃金搭檔,官方也有在組合出售,效能上基本是與公版拉齊。這次也算是偽·開箱。



配件只有一個早就已經換上的半高擋板。



三個風扇+雙熱管的配置還是非常豪華的。



供電介面也專門最佳化為側開口,專門為半高機箱的使用需求服務。



介面給到雙DP+雙HDMI,非常厚道。



整個卡的尺寸,完全符合小小的也很可愛的定位。



準備開機!



插一句,因為機器在體積上的妥協,這個機器還成功擁有了較強的機動性……屬於揣起來就跑,相較某些為了提手而設計提手的ITX機,真強多了……

BIOS:
BD795i SE的BIOS延續了銘凡一貫的風格,可調的選項很多,還可以一鍵PBO,只能說記憶體不能超頻有點遺憾

效能測試:
HWINFO


CPU-Z:在1月7日凌晨3:45分之前,7945HX就是當世的旗艦!



JEDEC可以直開5200



延遲上還是比較弱。這個也算是MoDT目前比較弱勢的點。



AIDA64整個烤雞過程中,核心電流都能穩定在100W,全核心保持在4GHz,溫度比我想的還要更優秀一些,只有77度。直觸在這方面表現確實優秀。



R24測試期間也是跑滿100W不降頻。可以說在供電規模散熱和TDP間取得了平衡點。



R23 32000+,單核1800+



R24 1773,單核109。成績還是非常能打。



GPU-Z



2K雙烤顯示卡溫度89度,也沒有出現降頻,整板110W,CPU也同樣沒有撞牆,全核4.0G,溫度較之FPU略高,增長至83度。



受制於散熱規模,顯示卡的溫度確實比較高,但是使用上沒啥問題,近人位噪音也不超過50db。整體表現在同體積當中可稱一句無敵。



音效卡的網絡卡採用的都是瑞昱的方案,ALC269+RTL8125。



PCIE 4.0 x4屬於是當前的主流。但是5.0 M.2已經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多了。


作為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戲,3DMARK!CPU PROFILE最大執行緒跑分超過12000。



TSE Graphic 4839,CPU 9609,2K遊戲通吃了,定位也是非常準確了。



FSU 5900



PR 5918



SN 2352。這基本也就代表了雙槽半高遊戲卡目前的最高水準。


遊戲測試:
賽博朋克2077
2K解析度下,預設:高,平均幀數103.61,low幀 93.4。


DLSS質量平衡,平均幀數98.89,low幀88.75



光追預設的兩個成績也都接近50幀,預設環境調低的話,基本可以穩定在60左右。



古墓麗影,開啟DLSS Performance,預設Highest,196幀


再來看看FPS網遊
CS2主要是跑創意工坊的CS2 FPS Benchmark測試,現在還有個3星的“東施”,注意甄別。
1080P中畫質預設


2K高畫質預設



瓦羅蘭特因為沒有benchmark,所以玩了一會用遊戲加加進行統計
畫質2K高預設。


從遊戲加加的監測器能看到,7945HX一直在歇著,4060倒是累的哼哧哼哧。


總結:
795S7這個以7945HX MoDT主機板為基礎的整機,特點就是體積小巧,不佔空間,還兼具外觀商務的特性,但是有利就有弊,小體積必然導致顯示卡尺寸、散熱受限,實際上散熱表現還是可以接受的。對於追求效能和圖形處理能力且有一定動手能力的人,我建議直接購買BD795i SE主機板,配普通機箱,而對於追求小巧體積下運算能力,對影片編解碼效能不敏感的客戶,買這個795S7整機方案,買來就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