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某人的馬甲
轉眼NUC這個品牌在華碩手裡已經進入了第二代產品。NUC Pro系列,代表著最正宗的“Next Unit of Computing”,自然也是NUC產品線裡最重要、最主力的核心產品了。這次的NUC 15 Pro,華碩在經典的NUC Pro框架下,進行了一些兼具繼承與變革的升級,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首臺搭載ARL-H Core Ultra 200H、支援CSODIMM的NUC15Pro在如今的迷你主機市場上能否重現當年NUC的強大產品力和統治力!

規格
先來看看紙面資料。簡單地從規格表上看,NUC 15Pro主要是更新了Core Ultra 200H系列CPU,記憶體支援了6400MHz的CSO-DIMM,一個M.2升級到了PCIE 5.0,網絡卡也更新到了支援WIFI7的BE201,似乎看起來都是普通的常規升級?
然而光看規格表是看不出來什麼玄機的,就像光有跑分資料並不是好評測一樣,挖掘出產品的特點,才是一篇評測最大的價值。作為主要面向企業的商用級產品,NUC 15 Pro依然是擁有整機、準系統、單主機板三類產品出貨,一般消費市場常見的是準系統,自從有了國補之後整機的重要性急速提升,而且由於記憶體規格問題,本世代絕對推薦帶國補的原廠整機——因為目前只有原廠整機才有CSO-DIMM 6400搭配,零售是買不到的!
解析
再來看看實際產品吧。附件就不多說了,120W兩段式電源介面卡+VESA掛件,和上代一模一樣,直接過,看主機。外觀上大體還是NUC Pro的方盒子風格,尺寸都沒有變化,厚款依然是117×112×54mm,介面也一模一樣,僅從正面的外觀來看,基本分不清NUC 15 Pro和14Pro的。
這代終於把ASUS NUC統一印到機器上了。頂蓋依然是磨砂塑膠材質,可以直接拆下來清理風扇灰塵,不過Qi充電已經徹底拿到了,確實比較雞肋。
先來看看紙面資料。簡單地從規格表上看,NUC 15Pro主要是更新了Core Ultra 200H系列CPU,記憶體支援了6400MHz的CSO-DIMM,一個M.2升級到了PCIE 5.0,網絡卡也更新到了支援WIFI7的BE201,似乎看起來都是普通的常規升級?

然而光看規格表是看不出來什麼玄機的,就像光有跑分資料並不是好評測一樣,挖掘出產品的特點,才是一篇評測最大的價值。作為主要面向企業的商用級產品,NUC 15 Pro依然是擁有整機、準系統、單主機板三類產品出貨,一般消費市場常見的是準系統,自從有了國補之後整機的重要性急速提升,而且由於記憶體規格問題,本世代絕對推薦帶國補的原廠整機——因為目前只有原廠整機才有CSO-DIMM 6400搭配,零售是買不到的!
解析
再來看看實際產品吧。附件就不多說了,120W兩段式電源介面卡+VESA掛件,和上代一模一樣,直接過,看主機。外觀上大體還是NUC Pro的方盒子風格,尺寸都沒有變化,厚款依然是117×112×54mm,介面也一模一樣,僅從正面的外觀來看,基本分不清NUC 15 Pro和14Pro的。
這代終於把ASUS NUC統一印到機器上了。頂蓋依然是磨砂塑膠材質,可以直接拆下來清理風扇灰塵,不過Qi充電已經徹底拿到了,確實比較雞肋。

整體依然是非常低調的工程塑膠外殼+金屬內殼,所以看起來很小很輕但是實際上相當壓手,塑膠外殼主要還是商用場景絕緣隔熱考慮,畢竟NUC Pro系列執行標準都是硬核的7×24小時執行的工控主機檔次。

這代優化了風道,有肯辛通鎖一邊的“進風口”實際被完全封死,強制從這另一側匯入風,剛好是記憶體,也就順便改善了記憶體散熱問題——隨著記憶體頻率的一再提高,DDR5記憶體的發熱問題也不能忽視。


前置介面和前代一樣,一個支援關機供電的USB-C 20G,兩個USB-A 10G,以及開關鍵附帶狀態燈。

背面介面也是完全一樣,兩個雷電4、2個HDMI 2.1TMDS、一個USB-A 10G,一個USB2.0,以及DC供電和電源線鎖。至今未升級到HDMI 2.1FRL非常令人費解,畢竟Arc核顯已經更新了原生HDMI 2.1FRL,這點絕對是要批評的!

那麼外部的變化主要在哪裡呢?主要在底部的快拆上。這次華碩進一步升級了大受好評的NUC快拆,改進了上一代不夠方便又不防盜的快拆結構,換成了一顆螺絲鎖死的拉桿,直觀又可靠。


另外,把底殼改成了翻蓋式,徹底革新了十來年曆史的NUC拆卸方式,非常方便好用!

和薄款的直接集成於底蓋不同,厚款的兩個SSD散熱片是獨立式的可拆卸,主要就是為了相容此次更新的擴充套件卡元件。另外默認出貨版本已經去掉了SATA模組,改成了可選件,畢竟SATA用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主機板佈局,經典的NUC佈局,左邊的記憶體插槽升級到了CSODIMM 6400,中間的2242還是PCIE 4.0 4X,右邊的2280 SSD位置則升級到了PCIE 5.0 4X,可惜手頭沒有PCIE 5.0的盤,就先拿4.0的鎂光3500湊合測吧。


無線網絡卡改回了M.2介面,同時也升級到了支援WIFI7的BE201,雖然還是疊疊樂,但是新的網絡卡熱量比以前降低了,反倒不容易出問題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旁邊有一堆插針和介面,主要包括SATA排線介面、BIOS SPI介面、前置面板插針、MBEX重置插針、USB 2.0插針等等,主要還是作為單獨的主機板/工控機使用的時候用,畢竟NUC Pro系列一直是作為工控/商用型號來設計的,這個小方盒子已經是面向消費級的成品了。

由於上一代NUC14Pro把原來的2242NGFF介面升級到了PCIE 4.0 X4,導致NUC老的擴充套件模組全部都不能使用了,倉促之間也沒有新的模組推出,到了這一代終於是補上了(然而還是沒趕上首發),這月底下月初第一批出貨的模組可以確認的有2.5G網口、2.5G網口+序列埠(太工控了)、2242轉2280轉接板這三種,說實話非常浪費頻寬,都PCIE 4.0 4X了,完全可以放幾個10G上去嘛,後續華碩也說會推出更多模組選擇,目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然,像Oculink這樣的純轉接方案,直接幾十塊錢淘寶買個2230轉Oculink,就可以給NUC15Pro外接顯示卡了,沒有任何技術門檻……


記憶體方面,CSODIMM目前根本沒有市售,淘寶倒是有少量6400的工程樣條在售,不過不敢賭那個,畢竟很早之前就爆出上到6400普通SODIMM記憶體的訊號已經很難穩定了,桌上型電腦可以靠猛加壓狂散熱搞定,把CUDIMM擠得無比尷尬,而筆記本記憶體條可沒這條件,要不然也不會有CSODIMM這玩意了,在LPCAMM真正落地之前,還是得靠可以向下相容、成本相對更低的CSODIMM。
好不容易從宇瞻那裡借到兩根CSODIMM 6400 CL 52 16GB的樣品,這裡要感謝一下宇瞻**姐的支援,不然這麼新的平臺沒測上新記憶體就太可惜了。
JEDEC標準中6400MHz的頻率似乎都是CU/CSODIMM,6400頻率下最低小參52-51-51-103 2T,VDD/VDDQ 1.1v不需要額外散熱,單面2GB×8bit×8顆粒組成8GB 32bit×2規格。


至於散熱模組,和上一代NUC14Pro基本沒區別,還是那個NUC經典側吹OTES風扇,最大64W,懶得拆了……
測試
那麼新的ARL-H表現如何呢?簡而言之,相比尷尬的MTLH,ARLH提升非常大,NUC15Pro中的U7 255H,在CSODIMM 6400的加持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同功耗的HX370/365的效能水平,包括核顯!今年AMD的移動平臺CPU基本都是擠牙膏,結果讓Intel發憤圖強要翻身了!
那麼新的ARL-H表現如何呢?簡而言之,相比尷尬的MTLH,ARLH提升非常大,NUC15Pro中的U7 255H,在CSODIMM 6400的加持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同功耗的HX370/365的效能水平,包括核顯!今年AMD的移動平臺CPU基本都是擠牙膏,結果讓Intel發憤圖強要翻身了!

U7 255H的核心配置是6P+8E+2LP,單核最高頻率是5.1GHz,PL表分拆了P核和E核,P核最低都是48X,E核直接全拉滿44X,因此效能提升非常明顯,預設的PL1=PL2是64W,實際是由NUC的EC控制的,華碩稱之為Dynamic PL技術,也就是根據環境容許溫度(35和40℃兩檔)和實際溫度動態調整功耗上限,反正15Pro這個模具最高就是64W。測試時使用35度環境容許溫度設定,高效風扇檔,環境溫度24度。

CPU效能單核相比MTL提升了15%左右,差不多有RPL超冒煙的14700K 5.6GHz的水平,多核也相比MTL提升了10%左右。和AMD相比,單核比HX370高5%左右,比7840/8845更是高了20%有餘,今年AMD甚至還打算拿這玩意改名R7 260再糊弄一年……Intel都要翻身了!




DDR5 6400的理論頻寬是102.4GB/s,由於AIDA64對新平臺支援不夠,以及現在WIN11預設開了虛擬化安全,因此會有一點點影響,再加上移動平臺的Uncore頻率都很低,因此理論頻寬只有90%左右,延遲更是不太好看,但是這已經是移動平臺裡面的新高度了,比DDR5 5600提升了10%還多,對於整合顯示卡的效能提升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而核顯也升級很大,理論上是比Lunar Lake裡面的核顯還要新半代,大致和Arc B580同代,而B580的效能進步還是相當大的,ARL-H裡面整合的是8Xe Cores,U7和U9裡面的是滿血Arc 140T,U5裡面是7Xe的130T,U7的最高頻率2.25GHz。Intel最強的編解碼單元直接給了兩組,支援自然是各種拉滿,嗯,和RTX5080一個檔次!(GPU-Z還不認識,湊合看看驅動面板吧)

在CSODIMM 6400的加持下,Arc 140T的理論效能是要超過HX370裡面的16CU的Radeon 890M,LPDDR5 7500MHz記憶體的配置,甚至Firestrike還要高不少。遊戲測試大致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但是這個不太好直接比較,畢竟移動平臺的功耗散熱差異太大,大致上可以認為Arc 140T和曾經的最強集顯Radeon 890M在一個水平線上,時間關係DDR5 5600的沒有詳細測試,大致是低5%左右,那也就是和Radeon 880M/780M在一個水平上,而HX370用上了DDR5 5600的話……那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了!


遊戲效能主要吃虧在XESS不能和FSR效率相比,不過FSR其實Arc也能用,甚至FSR3的拼好幀Arc也可以用——不過正經人誰打遊戲開拼好幀啊!
但是遊戲效能比上代MTL確實提升了很多,和780M差不多了,也就是GTX1650水平了,I家自家的A380也快被自家核顯幹掉了!


至於NPU,其實也升級了,Arc 140T的INT8算力是74T,而ARLH的NPU算力有13T,不過那個東西的作用主要是解決筆記本的續航問題的,對於NUC這種持續供電的產品,那當然是直接用更強的核顯了!

新的NPU跑分是真的猛,都有GPU的一半多了,可惜目前應用前景被GPU死死壓著。AI應用什麼的,GPU可以跑OpenVino最佳化的Deepseek,32G記憶體分一半視訊記憶體可以跑14b,簡單測試了一下總體速度和780M差不多,比890M還是要慢一點,反正都是個位數token,主要還是OpenVino的最佳化也不如ROCM,這方面Intel仍在加速追趕,但是差距確實是小很多了。

而溫度功耗表現和上代類似,35度環境容許情況下最高溫度是100度,基本就是頂著上限跑,高效檔比較吵,狂跑了半小時,距離10cm處噪音實測43db,好處是基本可以頂滿64W跑;標準檔就安靜很多,只有40db左右,不過其實功耗相差也不大,62W上下,效能損失約等於無;安靜模式更是隻有37db,55-57W左右,效能損失個5-10%,其實也非常優秀了。整體來說這套散熱系統的上限就是60W左右,高效檔風扇拉滿提升也很小,預設的標準模式調校足夠優秀。

這三個模式可以在MyASUS裡面便捷切換,其餘設定也沒有什麼好調的,商用主機,以穩為主。
至於vPro、無頭顯示之類的特性,和上一代NUC14Pro保持一致,就不再贅述了。

總結
這代NUC15Pro應該說是表現出華碩真正開始理解並改進NUC產品的一代。在歷經12年曆史的經典NUC 4×4尺寸裡,進一步改進了易用性和擴充套件能力,各項設計已經趨近完善了。
而這次NUC15Pro在迷你主機平臺上首發的Arrow Lake-H,其實表現相當意外,大概是ARL-S的首發折戟加上去年的一系列動盪,這次ARL-H的首發Intel並未給與太多的著墨,OEM們的配合也很少。但是實際測試下來,表現相當亮眼,Core Ultra U7 255H這個6P+8E+2LPE配置的CPU效能已經不輸Strix Point的4ZEN5+8ZEN5c,而8Xe的140T在CSODIMM 6400的加持下更是和16CU的Radeon 890M有來有回,非常優秀,要知道,後面還有個更奔放的U9 285H呢……
很慶幸,ASUS NUC15Pro這次總算趕上了腳步,首發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再次成為迷你主機界的領導者。NUC還是那個NUC,NUC 15 Pro,依然是那一款踏踏實實、低調靠譜的硬核商用迷你主機——不同的是,這次,還有領先的效能表現!
這代NUC15Pro應該說是表現出華碩真正開始理解並改進NUC產品的一代。在歷經12年曆史的經典NUC 4×4尺寸裡,進一步改進了易用性和擴充套件能力,各項設計已經趨近完善了。
而這次NUC15Pro在迷你主機平臺上首發的Arrow Lake-H,其實表現相當意外,大概是ARL-S的首發折戟加上去年的一系列動盪,這次ARL-H的首發Intel並未給與太多的著墨,OEM們的配合也很少。但是實際測試下來,表現相當亮眼,Core Ultra U7 255H這個6P+8E+2LPE配置的CPU效能已經不輸Strix Point的4ZEN5+8ZEN5c,而8Xe的140T在CSODIMM 6400的加持下更是和16CU的Radeon 890M有來有回,非常優秀,要知道,後面還有個更奔放的U9 285H呢……
很慶幸,ASUS NUC15Pro這次總算趕上了腳步,首發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再次成為迷你主機界的領導者。NUC還是那個NUC,NUC 15 Pro,依然是那一款踏踏實實、低調靠譜的硬核商用迷你主機——不同的是,這次,還有領先的效能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