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經濟發展的議題很多,自主經濟增長、自主科技創新、促進先進製造業、金融去風險、稅制改革以緩解地方財政風險、管理規模空前的房地產危機、提振國內消費和振興私營企業,等等。
但目前困擾中國經濟的大問題是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老齡化嚴重,與此並列的另一嚴重問題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土地財政崩潰,地方財政入不敷出,債臺高築。
“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按照以往的經驗,歷屆三中全會都是以體制改革和經濟政策為主題,為今後五到十年的經濟發展制定大政方針。
此前,輿論聚焦財稅改革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兩大議題,筆者認為,本次三中全會聚焦的這兩大議題,很可能是朱鎔基以來最大財稅改革動作和鄧小平以來最大規模農村土地改革變遷和。
這裡主要談談新的財稅改革
專家稱財稅體制改革是“最難啃的骨頭”,因為它觸動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和個人之間深層次利益關係。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出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邏輯起點。2023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深改委第四次會議再次聚焦財稅改革,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做出進一步的戰略部署。但和以往不同,2024年“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被寫進預算報告中,成為 2024年財政改革發展重點工作之一。
實際上,僅靠土地財政也解決不了地方建設需要,地方靠大量借債支撐發展,以至於地方政府債臺高築、財政入不敷出。在面臨的形勢是隨著房地產步入低迷週期,地方又失去了出售土地這一重要收入來源。問題就更為突出。
根據90年代中國房地產大調整和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房地產調整週期計算,本次調整期將會持續5至6年,甚至更長。因此,地方發展依賴的土地財政沒有指望。出臺新的財稅改革方案,重新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分配,重新分配中央和地方利益顯得重要而緊迫。
還有一個現象,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規模逐年增加,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達超過10萬億元,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高達43.6%。
地方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本身就意味著財稅分配不合理,也需要重新分蛋糕。其中的重點是為地方注入新的財稅來源,一方面解決地方發展動力,提升地方政府政治主動性和經濟自主性。另一方面解決地方債務。
問題的關鍵,是地方政府不僅要投資發展地方經濟,還要承擔大部分的公共服務支出,包括低保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但徵收稅收的比例太低,又不能大幅削減服務或增加稅收,這會加劇民眾的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
如何大刀闊斧推出稅改方案,如何啟用地方政府的主動性?以市場為基礎的體制,主要是利益再平衡,即透過再分蛋糕,刺激地方能動性。
筆者妄言,三中全會將為中央和地方稅收失衡尋找應對方案,有望讓地方政府保留較多稅收。有專家提出,降低消費稅中央拿走的比例,提高地方政府的分成比例。有人推測,此次消費稅改革,最大可能是中央和地方各一半。如此,則是由消費稅替換土地財政,充盈地方財政,填補土地債窟窿,刺激地方政府發展積極性,先站起來。
單一改革消費稅分配能否解決地方財政問題?也許還要改革增值稅分配比例,總之要“使地方的財權與事權更相匹配”。
微信公眾號《政事堂2019》也在7月6日發文指出,三中全會的兩條主線之一,就是“由新構建的財稅體系來取代舊的金融系統,進行再分配,維護共同富裕,這個追求的是公平。”
這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間重大利益分配,是塊“最難啃的骨頭”。
這裡只希望解決地方財政一不要靠增加稅收,即不要增加企業和個人負擔,畢竟經過幾年疫情,現在經濟不景氣,就業困難,亟需休養生息、固本培元。二不要讓地方靠罰沒增加收入,這會搞得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