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鄧新華
前不久看到一篇報道,萬分感慨。
報道說,某市招商,其中一個優惠措施,就是對前來投資的企業,該市財政也投資一筆錢。該市的招商團說,該市市長以前搞金融的,懂行,已經準備了超過百億元的基金來配合企業。我都不敢提這個市的名字,文尾我會說明為什麼。
如果你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很深的理解,是看不懂這個新聞的。
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政府幹預市場。
其實不是的。
我一看就知道,這是因為現在禁止地方以稅收優惠來招商,地方沒辦法,就換成“投資”的說法,來實現稅收優惠。
樓繼偉是個學者型官員、改革派官員,曾擔任財政部長。他當部長期間,大力清理稅收優惠。樓繼偉在很多方面挺不錯的,但清理稅收優惠實在是他的認知誤區。
為什麼樓繼偉和一些財稅專家反對地方以稅收優惠來招商呢?他們認為,以稅收優惠來招商,會導致“內卷”,財政吃虧了。
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認知明明是錯誤的,結果,卻得到了更大力度的推廣。
他們不懂得,制定全國一刀切的稅率,其實並不適合每個地方。而地方以稅收優惠來招商,其實是換一種形式使得稅率更適合本地的情況。
有人分析,禁止稅收優惠競爭,將使得偏遠地區更不容易發展。例如,甘肅本來就沒有深圳的產業鏈配套那麼完善,你還禁止稅收優惠,那甘肅拿什麼來跟深圳拼呢?企業為啥要去甘肅投資呢?對於甘肅來講,先給稅收優惠,把企業吸引過來,改善本地產業結構,後面稅基擴大了,財政收入會更多,地方財政一點都沒虧。
這個分析當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實,禁止稅收優惠招商,從去全國大財政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因為,你從全國的角度,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制定什麼樣的稅率,才能實現財政收入最大化。你的稅率抑制了很多地方潛力的發揮,你也不會知道。經濟潛力沒有發揮出來,稅基沒擴大,全國財政也不可能收入最大化。
地方是和企業直接接觸的,更容易知道如何挖潛。允許地方稅收優惠競爭,每個地方把經濟潛力盡可能多發揮出來,每個地方都實現了財政收入的最大化,也就實現了全國財政收入的最大化。
經濟學上講拉弗曲線,是說稅率太高,收到的稅少,稅率太低也收到的稅少。稅率和財政收入之間的關係,是一條拋物線。讓每個地方尋找本地的拉弗曲線的最佳點,也就找到了全國的拉弗曲線的最佳點。
前國家稅負總局副局長許善達曾經說過,對於房地產稅試點,絕大部分地方都是往外推的,不願意搞試點。而對於稅收優惠的政策,地方則是極力爭取的。
這說明,地方真的更知道如何才能讓財政收入最大化。
當然,我不是想當野生國師,非要給財政出主意。我們老百姓首先考慮的是經濟要繁榮,老百姓賺錢要容易。我的意思是說,哪怕從財政收入最大化的角度看,也應該允許地方以稅收優惠進行競爭。
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地方以稅收優惠進行競爭,是當前侷限條件下最佳的減稅手段。很多減稅措施,你從上面推,怎麼也推不動。但如果地方有較大的發展許可權,地方很快就減稅了。
這不是說地方更體貼,而是地方面臨著和其他地方的競爭,如果不減稅,稅基不行,本地的財政收入也就不行。競爭約束是最好的減稅。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地方競爭不僅發展了經濟,也使得中國從1990年代的“輸血經濟(地方債務沉重,靠銀行借錢輸血維持執行)”一躍變成財政寬裕,已經證明了稅收優惠競爭是特別好的一種手段。做對了的事,千萬不能改。
現在,地方只能換其他方式來競爭,這太影響效率了。
能不能改掉這個錯誤,重新放手讓地方以稅收優惠進行競爭?
即便不能改掉這個錯誤,那也希望尊重地方以創新方式繞路走。地方繞路走,這說明改革開放留下的一些慣性還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
開頭我為什麼不敢提那個市的名字呢?因為我怕這個市受到關注,一些傻X呵呵的專家、學者,又跳出來罵地方,使得地方的創新夭折。

下週六(3.22)我會在成都和達叔一起組織一場線下投資分享會,達叔分享內容以房地產為主。我的分享主題:科學站在米塞斯這邊,但政治卻選擇了凱恩斯——2025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