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習近平主席、中央政治局、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等中國高層領導明確宣佈:(1)實施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刺激再通脹,(2)支援更加市場化,這意味著向結束通縮性去槓桿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邁出了一大步。與此同時(3)中國資產價格明顯處於低位(目前仍是如此)。在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下,9月末,中國股市大幅上漲,使得中國政策制定者的行動變得意義重大。事實上,我認為,本輪刺激政策可以堪比2012年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歐洲央行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的承諾,足以載入市場經濟史冊。當然,如果政策制定者確實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地刺激經濟,那麼他們將需要在已宣佈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加大行動力度。
下文中我將詳細分享我的想法。
“和諧的去槓桿”意味著什麼
在我55年的全球宏觀投資生涯中,我目睹、親歷並研究了許多重大債務危機(在我的《債務危機:我的應對原則》一書中分析了48個案例)。以往累積的經驗和宏觀視角讓我相信,中國正處於一個分岔路口,需要在以下兩者之間進行選擇:
a) 透過設計和諧的去槓桿來妥善應對債務危機,以可接受的方式降低或延展債務負擔,從而擺脫債務危機,刺激新質生產力,
或者
b) 處理不當,導致債務危機持續下去,陷入日本所經歷的經濟和心理低谷(直到安倍晉三和黑田東彥改變了政策)。
簡言之,這將取決於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能否同時做到以下兩點:(1)透過債務重組來處置不良資產(消除機構的“殭屍”狀態),及(2)將利率降至低於通脹率和名義增長率的水平。如果事實證明第二點無法做到,政策制定者則需要透過債務貨幣化,使利率低於通脹率和名義增長率,同時透過貨幣貶值降低債務負擔。
具體而言,要想實現和諧的去槓桿,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必須雙管齊下,降低債務負擔:
a) 進行債務重組,應對不良資產(這具有通縮性),同時
b) 均衡地創造貨幣和信貸(刺激經濟增長,具有通脹性),減輕償債負擔,避免引發不可接受的通縮或通脹。
實現和諧的去槓桿的前提條件是,大部分不良資產是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大多數債務人和債權人是本國公民。中國具備上述條件。和諧的去槓桿既可以在不引發嚴重通縮或通脹的情況下降低債務負擔,也可以讓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企業擺脫舊債拖累,恢復經營活力,同時消除政策失效問題(即個人、企業和其他實體因避險而將資金放置於安全的銀行和政府債務資產)。具體而言,政策制定者可以推出再通脹政策,使其他主要資產類別表現良好,而現金相對錶現不佳。這些行動將會激發市場再度出現“抄底”熱潮和“動物精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情況正在發生。
此外,支援更加市場化和促進創業的政策對經濟具有刺激性。近期中央政治局、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等政策制定者都發表了支援性言論,鼓勵政府官員和民眾採取創新和大膽舉措來支援經濟。習近平主席還強調,在實施新政的過程中,官員不會因犯下善意錯誤而受到懲罰。這些表態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毫無疑問,這一切給市場帶來了看漲情緒。但要想實現和諧的去槓桿,政策制定者仍需在以下方面作出艱難且痛苦的調整:
-
債務重組將會尤其艱難。一方面,這一過程極其複雜。另一方面,居民部門財富會受到巨大影響。地方政府債務的狀況尤其棘手,因為地方政府開支來自於土地出讓收入以及向本省企業和個人的借款。想象一下,一家曾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和/或目前依賴地方政府支出的優質企業如何應對當前勢態。誰將需要採取何種行動,能在多大程度上應對當前勢態?誰將作出決策,如何付諸行動?這些問題的答案目前尚不明朗。縱觀歷史,中國政策制定者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並且透過痛苦的調整,有效化解了危機(例如,朱鎔基總理解決了90年代末的債務問題)。同樣,當前的狀況需要足夠的智慧和魄力來應對,這一過程極為艱難。 -
為公共支出、必要補救和社會事業徵收稅款的稅收制度亟需改革。目前來看,在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層面,資金的籌集和分配的效率不高。具體而言,除了增值稅之外,中國沒有設定有效的所得稅、房地產稅、遺產稅、或大多數其他稅收。產業層面尤其如此。這一系列情況加大了上述地方政府債務和財政問題的挑戰性。 -
儘管政策制定者最近略微調整政策,但人口問題(特別是退休年齡偏低,平均53歲,而那些平均53歲退休的人口的預期壽命較長,為平均83歲)使許多人在很長時間內都收入微薄、需要獨生子女擔當贍養義務。同時,勞動年齡人口正在快速下降。
雖然中國最高領導層在9月末宣佈了重大舉措和政策宣告,而且我們相信有可能很快還會推出極具刺激性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將會帶來巨大提振,對資產價格構成有力支撐。但是,我認為仍需要關注其他上述幾個重要方面,觀察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如何應對國內的債務-貨幣-經濟挑戰。
當然,債務-貨幣-經濟因素只是中國這一個大國面臨的五大驅動因素之一。其他四大驅動因素(內部政治衝突、外部地緣政治衝突、自然災害,以及新技術的發明)也在影響著中國、其他國家和整個世界。近期,所有上述方面都出現了相當重要的事態發展,在我看來,這些發展大體上符合大週期的趨勢,會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構成重大影響。我會持續關注這些動態。
本文僅是我個人觀點,並不能代表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