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本文字數:3123,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杜川
歷經半年的醞釀,國有大行增資方案最終落地。
中國銀行3月30日首批公告,透過向財政部定向增發的方式,補充1650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如何看待此次資本補充的重要意義?如何影響中國銀行未來發展?日前,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介紹本次中國銀行資本補充的有關情況。
“此次定增為國有上市商業銀行充實資本金探索出全新路徑。”葛海蛟認為,為國有大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既是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舉措之一,更是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性、前瞻性部署,傳遞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宏觀政策、穩經濟促發展的有力訊號。
“相較於以往的注資安排,本輪注資具有前瞻性、主動性。作為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要一環,接下來中國銀行會將本次資本補充的紅利,充分引導至關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葛海蛟說。

夯實穩健發展底盤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在國有大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政策加速落地的風口,中國銀行率先行動,擬募資不超過1650億元夯實資本底盤。
“核心一級資本是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國有大行的資本充足水平直接關係到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能力及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葛海蛟表示,為國有大行補充資本能夠有效拉動社融增長,特別是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戰略領域注入充沛的金融“活水”。
在葛海蛟看來,當下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仍處在增長動能重塑期,貿易摩擦、地緣政治衝突使金融領域不確定性增多,充足的核心一級資本是銀行應對複雜經濟形勢的“壓艙石”。借定增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強化資本實力,有助於保持經營的韌性,這也為股東打下了保障切身利益的基石。
時間追溯到2006年,自中國銀行成為國內首家“A+H”上市銀行以來,在資本補充方面不斷創新實踐:2010年完成A+H股配股和可轉債發行,2014年首家發行境外優先股和境外二級資本債,2019年率先發行永續債,2025年首批開展國有大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抓住增資帶來的發展機遇。”葛海蛟表示,股改上市以來,中國銀行總資產由5萬億元增長至3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11%,相當於再造6箇中行。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銀行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持續增強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便利性、可得性。從國內看,中國銀行資產業務發展與宏觀經濟增長同頻共振,年均資產增速與社融增速保持同步,2024年末貸款餘額已達21.6萬億,加大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援力度。從國際看,機構網路已覆蓋境外64個國家和地區,外匯外貿、跨境併購等業務競爭力保持市場領先,擔任16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一帶一路”沿線授信專案超過1200個,連續14年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在全力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國銀行財務表現、資本回報持續向好,歸母股東權益從上市初的3000億元增長至2.8萬億元,年均增長率12%;累計分紅超過9000億元,遠超上市以來透過股權工具融資總額。
葛海蛟強調,此次國家為國有大行補充資本,向市場傳遞出了我國金融體系根基穩固、持續進階的積極訊號,以及國家護航金融發展、推動宏觀經濟回升向好的堅定決心,無疑將增強資本市場對金融行業長期向好的預期。

呵護資本市場發展
實際上,從去年9月開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與財政部接連釋放關鍵訊號:將以“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原則,透過發行特別國債,為六大國有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中國銀行本次的定增預案,正是財政部此前舉措的落地實施。
這次中國銀行定向增發統籌考慮資本市場多重因素和相關方利益,採用了在市場價格基礎上溢價的方式,實現多方共贏。葛海蛟表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長期處於“低估值+高股息+穩增長”狀態,實行定向增發,不影響資本市場存量資金,統籌平衡了新老股東利益,讓中小股東得到充分保護。國家資本溢價入場,凸顯了對經濟基本面和銀行業的長期看好。
記者透過Wind統計資料發現,今年以來中國銀行PB基本保持在0.65倍以上,估值呈現逐步上升趨勢。控股股東中央匯金公司2023年10月以來在二級市場增持,直接持股比例從64.02%提升至64.13%。本次定增完成後,中央匯金公司對中國銀行的控股地位不變。同時,中行的股東結構將更加豐富,公司治理將進一步完善,穩健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20%、14.38%、18.76%,資本實力相對充足,各項指標處於“健康區間”。經過本次補充,中國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夯實,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帶來長期穩定回報。
葛海蛟認為,透過本次定增,中國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同時,將會創造更多業務機會和盈利增長點,有利於在市場競爭中形成重要的“護城河”。

全力護航實體經濟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資本是商業銀行經營的“本錢”,是高質量發展的底盤,抵禦外部風險的屏障,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
“我們會用好此次注資帶來的資產擴張空間,形成高效支援實體經濟轉型的持續發展計劃,以更充足的資本實力、更最佳化的金融服務、更有效的風險管控,持續提升資金運用效率與金融服務水平,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葛海蛟說。
具體而言,一是堅持暢通宏觀政策傳導,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援擴大國內需求,靠前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服務首發經濟、冰雪經濟,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深化銀政合作,主動對接重大工程、“兩新”“兩重”等專案,加大對工業網際網路、資訊資料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援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民營企業多層次服務體系,進一步暢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打造民營企業“出海”首選銀行。
二是堅持最佳化金融服務供給,支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完善科技金融多層次服務,大力支援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中銀科創+”品牌影響力。持續加大對降碳、減汙、擴綠相關行業支援力度,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助推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完善普惠金融“條、塊、鏈”批次拓展,不斷提升全流程線上服務水平。最佳化養老金受託服務,豐富養老理財產品,支援銀髮經濟發展。積極服務數字經濟的同時,大力推廣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加快金融服務、流程和產品升級迭代,打造數字化轉型賦能業務發展新模式。
三是堅持發揮全球化優勢,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共建“一帶一路”等重點區域機構佈局,加快提升全球佈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支援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助力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鞏固擴大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等傳統優勢,強化外貿新業態領域產品服務創新,加快提升海外個人金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資產託管業務能力。最佳化“一點接入、全球響應”機制,持續提升“走出去”客戶服務水平,打造外資“引進來”首選銀行,助力“投資中國”品牌建設,提升穩外資穩外貿服務質效。
四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風險合規底線。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增強資本基礎有助於商業銀行提升抗風險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中國銀行將緊跟形勢變化,加強前瞻研判,最佳化管理策略,建設覆蓋全流程、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當好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葛海蛟表示,本次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是中國銀行夯實根基、佈局未來的重要契機。中國銀行將以更穩固的資本基礎、更穩健的經營管理,持續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助力金融強國建設中,不斷開創自身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微信編輯 | 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