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6部大片,僅一部點映!底氣太硬了!

作為春節檔院線,這似乎是一部不合時宜的電影。
戰爭題材、尺度爆表,並不閤家歡,因此預售很不理想,六部當中位列第五,目前才3000萬,不到第四名的一半,排片也非常少…
烏鴉昨天去看了點映,是的,這也是春節檔唯一一部有點映的影片。
但我敢說,它很可能會發動票房逆襲:
《蛟龍行動》
《蛟龍行動》目前的處境,和七年前非常相似。
2018年,同樣是春節檔,同樣是開局不利,《紅海行動》憑藉豆瓣8.5分的高口碑,在後半程發力,逆襲成為年度票房冠軍,最終票房36.52億。
故事精彩、特效炫酷,戰爭場面不輸好萊塢大片,這部電影也被視為中國現代軍事戰爭動作電影的“天花板”。
‌七年之後,導演林超賢帶著《紅海》的續作《蛟龍行動》,再次闖入春節檔…
能超越《紅海》的,只有《蛟龍》。
七年前,烏鴉在《紅海》票房不太好的時候,就準確預言了它的票房逆襲。
今年,我相信,質量過硬的《蛟龍》同樣有希望創造票房奇蹟。
《紅海行動》劇照
《蛟龍行動》故事的時間設定在未來。
中國海軍截獲了一條重要情報,一艘超級潛艇正密謀一項名為“恆星”的絕密軍事計劃。
該計劃極有可能危及亞太地區安全…
我方派出最新型核潛艇“龍鯨號”,與“蛟龍小隊”協同作戰,開啟了一場險象環生的深海對決…
如果你看過《紅海行動》,一定對“蛟龍小隊”印象深刻。
它的原型“蛟龍突擊隊”,是中國一支特種部隊,從空中到陸地,從海上到水下,他們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堪稱中國軍隊精英中的精英。
上一部,他們遠赴非洲戰亂地帶,在滾滾黃沙中拯救人質,解除核武器危機。
這一部,他們潛入深海,在火山口遍佈的海域穿梭,深入海底秘密基地,完成更高難度的作戰。
值得一提的是,《蛟龍行動》採取了雙線敘事模式,一邊是“蛟龍小隊”的突擊行動,另一邊則是中國觀眾比較陌生的核潛艇對戰。
這也是中國第一部以核潛艇為主題的戰爭動作片,此前,我們從未在大銀幕上,見過中國新型核潛艇的威力。
可以說,《蛟龍》是《紅海》的全面升級。
首先在視覺呈現上,《蛟龍行動》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科技與狠活兒。
比如,電影開頭,“蛟龍小隊”作戰時穿著的飛行裝備,好像人長出了翅膀,瞬間飛了起來。
這真的不是超級英雄電影才有的橋段嗎?
但其實一點也不“科幻”,有軍事迷網友指出:現實中就有,去年的珠海航展上見過。
再比如,有“巷戰絞肉機”之稱的機器狗,在片中有不少戲份。
它們頂部配有雷達,能夠迅速鎖定目標,身上掛著200發子彈,兩側還各搭載3枚微型榴彈,指哪兒打哪兒,戰鬥力爆表…
不過壞訊息是,這是敵方的武器,它們越狠,我越揪心。
電影裡最大的硬體,是用於水下作戰的大傢伙:核潛艇。
核潛艇是海陸空三體最具打擊能力的武器,全世界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只有6個。
相較於普通潛艇,核潛艇水下航行時間更長,不用頻繁浮出水面補給,試想這麼一個大傢伙悄無聲息在深海巡航,威懾力不言而喻。
為了能精準的呈現,劇組前期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工作,並斥巨資1:1復刻了四艘核潛艇。
用導演的話說:相當於做了一次科研。
其中主角“龍鯨號”全長120米,在IMAX銀幕上,看到這樣一座鋼鐵巨獸在深海潛行,哪怕只是安安靜靜地駛過,都給人深深的震撼。
外部龐大,內部精細。
片中有一組長鏡頭,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潛艇內部的9個艙室,甚至連飯堂、休息室,狹小的內部通道都有展現,艙室裡的每根電線、每個螺絲,控制檯的儀表盤和按鍵,都精心雕琢。
真實的硬體設施、場景還原,還只是基礎…
《蛟龍行動》最大的優點是,硬核現實,講戰術邏輯,講團隊合作,打得沉著、冷靜,又非常驚險刺激。
我們有不少戰爭電影,創作者根本不懂戰爭,瞎打、亂打,全靠主角開掛,以及對方降智送人頭…
林超賢導演成熟老練的排程能力,在上一部《紅海》中就有體現,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戰術安排,如何進攻,如何撤退,如何掩護…
《蛟龍行動》讓人耳目一新的是,“龍鯨號”與敵方獵殺核潛艇的幾次交手。
對很多中國觀眾來說,核潛艇對戰是個新鮮事物,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彷彿置身艇中,親臨現場觀摩戰況。
如何發現敵人,如何降噪隱藏自己,發射哪種型別的魚雷,怎樣攔截魚雷,如何主動暴露訊號誘敵,如何藉助海底山體躲避…
核潛艇遭遇撞擊後,如何進行有條不紊的檢查、修復…
全部講得清清楚楚,軍事小白也可以輕鬆看懂。
這部分雖然沒有太多血腥尺度,卻因為細節紮實充沛,同樣看得人全程緊張,手心出汗。

值得一提的,是王俊凱飾演的聲吶兵。
在黑暗的深海,潛艇透過聲波來探測目標和距離,聲吶兵就是潛艇的眼睛和耳朵,擔負著目標捕捉跟蹤等任務。
海洋裡的一段噪音,在普通人聽來,沒什麼特別,但聲吶兵卻能區別出,是動物、是商船,還是敵方的軍艦和潛艇…
據說王牌聲吶員,平均3秒就能識別一個噪音。
快一秒識別出來,就能先發制人,慢一秒,就被敵人搶佔先機,生死存亡一線間。
這一兵種需要超群的聽力天賦和長期刻苦枯燥的訓練,才能在短時間內精準判別目標。
你或許很難想象,艇長得聽一個20來歲年輕人的判斷,才能做出決策,但這真實存在。
“蛟龍小隊”的部分,這次則加入了深潛元素。
電影中有個情節,“蛟龍小隊”需要進入一個被損毀進水的潛艇中檢視。
隊員們在水下潛行,在水中槍戰、近身肉搏,和對手撕扯裝備,隨後船艙爆炸,一片火海…
窒息感撲面而來,慘烈度完全不輸地面作戰,我甚至聽到領座有人在驚呼…
要知道,水下拍攝難度巨大,演員們都接受了長達數月的潛水訓練,包括導演林超賢,水下拍攝時長超過了400小時。
這是近乎變態的高強度訓練:光會潛水還不夠,還得是穿著厚重的特種兵裝備下水,還得常常要被突然拔掉氧氣罐、搶走面鏡…
這幾位演員能夠經受住這樣的考驗,真的太牛了。
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黃軒和於適,這兩位演員貢獻了精彩的對手戲。
武戲拳拳到肉,文戲雖然不多,但足夠動人,讓人看到鋼鐵戰士也是普通人,會失誤犯錯,也有脆弱的一面。
還有蔣璐霞飾演的佟莉,這是《紅海》裡讓人驚喜的女性角色。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她的存在,讓這些詞語有了具體的模樣。
這一部依然有佟莉的高光時刻,還有細節callback前作,讓人瞬間淚目…
不過,林超賢導演從來不過度煽情,也不過度拔高,在塑造人物時,他總是選擇展現一兩個側面,點到即止,給觀眾留下想象空間…
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再到《蛟龍行動》,林超賢一次又一次用高質量的作品,證明了他是中國最好的戰爭電影導演。
也讓我們看到,他在不斷地創新升級、追求突破、挑戰自我。
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戰爭電影難拍、燒錢,但他依然選擇堅持,為中國電影工業貢獻力量,對觀眾始終誠意滿滿…
他曾經說:一部電影花幾個億,花在哪裡?我希望把錢花在看得見的地方…
這次他又說:要讓觀眾覺得電影票錢花得值得。
我認為,他做到了。
最後,我想說說《蛟龍行動》的主角,核潛艇。
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曾飽受海戰之苦…
說到海戰題材的影片,年輕觀眾可能一點印象都沒有,而烏鴉的記憶中,還是那部小時候學校組織觀看的《甲午風雲》。
曾經一度,我們拍海戰,只能拍失敗,只能拍屈辱之戰…
新中國成立後,為求自保,中央批准研製導彈核潛艇。
但當時中國無人瞭解相關技術,所有的科研人員沒人見過核潛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後來還是有人從國外帶回兩隻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團隊才總算有了實物引數。
和研發“兩彈一星”一樣,建造核潛艇也是國家機密,科研人員一旦接受任務,就不得不與家人切斷聯絡,常年生活在荒島上。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就是這樣離家整整三十年,父親到去世都不知道兒子在做什麼…
1988年,新型號的潛水艇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這風險極大,稍有不慎,艇廢人亡。
時年62歲的黃旭華又和170名艇員一起下潛300米,有人在試驗之前甚至寫下了遺書…
無論是真實的歷史,還是電影的藝術創作,都是一群無名英雄前仆後繼,默默守衛國家,守護和平的故事。
也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我們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才讓我們今天,能拍出向全世界秀出武力的電影。
成長在和平年代的人,享受慣了安穩,或許有錯覺,我們已經離戰爭很遙遠了…
但那只是幻覺,我們一直都在戰爭狀態中。
核潛艇時刻在深海中巡邏,無數我們看不見的較量在暗中進行,當中也有很多人為此犧牲了自己。
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希望世界和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