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25年的春節檔,是闔家團圓的新年俗。
所有人感嘆“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那是一片生機勃勃,攜家帶口,既帶娃也帶父母的景象。全國各地8萬塊銀幕前、1.2萬家影院中,三人及以上結伴觀影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較去年同比提升了5%。
截至小巴寫稿時,已累計出票1.37億張,這是千萬家庭在影院裡賀歲。
新年俗的鈔能力亦不俗:平均每日增加10億,到了春節假期第六天,春節檔影片總票房已成功突破70億,超過去年的80.16億再創新高,已無太大懸念。
據機構預測,最終票房將落定在85億—88億之間。

2025春節檔同期電影票房創新高
2025年的春節檔,又是中國電影產業“全村的希望”。
這是一次罕見的集體發力,頭部民營電影公司、國資力量、網際網路巨頭以及上游公司悉數到場。六部影片身後集結了中國電影、橫店影業、北京文化、阿里影業、萬達電影、中國儒意、博納影業、光線傳媒、華強方特等多家公司。
其中,《哪吒2》是由光線影業主投主控,《唐探1900》背後是儒意系,《封神2》是北京文化,《蛟龍行動》背後是博納,《熊出沒》身後站著儒意系、華強方特及中影等等。
再加上各自背後幾十乃至上百家的出品公司、影視製作公司,大半個中國電影工業可謂集體出動。
最熱情的觀眾遇上最用力的製作方,成就了“史上最強春節檔”,只是,史上最強春節檔,或也是史上最保守的一次春節檔。
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背後,既是意氣奮發,也是孤注一擲。


保守的電影業:春節檔依賴症
早在年前,就有業內人士疾呼:“守住春節檔事關中國電影存亡”。
這並非危言聳聽。
畢竟,春節檔已經大機率演變成“許多觀眾一年之中,唯一一次進影院的時刻”。
燈塔專業資料梳理了2016年以來中國電影觀眾年度觀影頻次分佈後發現,“只去一次”的觀眾比例從48%上升到了57%,換言之,一半以上的人,一年只看一次電影。
相對的,去2—5次的,從39%縮減到了36%,去六次的群體,從14%縮減到了8%。
看電影的年輕人也在減少,購票年齡從2019年的27.9歲上漲到2024年的30.7歲,2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佔比下降至21%。

正因如此,春節檔票房在一年之內的作用便顯得越來越重要。
2014年,春節檔首次突破10億元,僅佔當年總票房的4%,影史前十大票房電影中,只有一部來自春節檔。
10年後,春節檔票房佔比升至2024年的18.8%,前十大票房電影中,已經有三部爆款來自春節檔,2025年一過,這個數字還將繼續增加。
*小巴注:2022年春節檔佔比達20%,達到歷史最高,但受疫情反覆影響,相對而言,2024年更具參考價值。
讓電影業梭哈春節檔的,還有2024年傳來的寒氣。
這是除疫情時期外,電影票房成績最糟糕的一年,年度票房以425億元收官,比2015年的440億還低,票房同比下降22.66%,觀影人次從13億人次降到10億人次。
導演陳思誠對此曾評價:“中國電影有一條票房紅線,如果年產票房達不到480億,70%的影院就有可能要倒閉。”

而回頭看,在2024年創下新高的80億春節檔票房,屬於出道即巔峰,其他檔期票房集體陷入低迷,也讓這一年成了遭遇撤檔風波最多的一年。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計25部電影撤檔,即便在火熱的春節檔也有3部撤檔,身體力行將“行業寒冬”打在了公屏上。
傳導至2025年,便是春節檔的賽道擁擠,高手如雲,誰都想在最合適的時間,拿出壓箱底的產品。
只不過,壓箱底的東西,往往也是最保值的物件。

保守的製作方:原創缺席,量大管飽
今年的春節檔,是難得一見的IP大戰,原創缺席,五部續作,一部魔改。
IP電影的優勢之一,便是擁有“基本盤”:原著改寫的,有粉絲打底,拍續集的,有前作觀眾打底,自帶復購率。有資料顯示,一部原創作品的觀眾決策週期,是一部IP作品的3倍。
有了IP的群眾基礎保底還不夠,製片方在製作團隊上,清一色選用了資深導演。
從徐克、林超賢、陳思誠到餃子、烏爾善,都是排在票房榜上排名前20的佼佼者。與資深導演搭配食用的,是高投入大製作。
例如,《哪吒2》全片2400多個鏡頭,其中特效鏡頭超過1900個,影片製作成本高達5億;《蛟龍行動》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還1:1製造了長120米,寬11米,高16米的“龍鯨號”潛艇模型等等。
這種資深性,意外地體現在了電影時長上。

圖源:燈塔專業版
有研究指出,一位導演的首部電影平均時長是96.2分鐘,當導演有執導5部電影的經驗後,平均時長提高到100.2分鐘。
背後的原因在於,導演越資深,掌握的資源越多,獲得的剪輯權越大,就越傾向以更長的時間呈現其藝術風格和主題表達。
投射到2025年春節檔,6部電影的平均時長137分鐘,重新整理了檔期電影的時長紀錄——反倒為今年許多家長帶娃觀影惹來了麻煩:時間太長了,娃坐不住,大人也頂不住。
六部影片中,最長的是《射鵰》和《蛟龍行動》,以146分鐘並列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封神2》和《哪吒2》,144分鐘,再次為唐探,136分鐘,都超過了2個小時以上。
含娃量最高的《熊出沒·重啟未來》相對正常,但也需108分鐘,與前幾年的90多分鐘相比明顯拉長。
就此現象,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就職於幸福藍海院線的包曉在一篇專欄裡指出:
為了爭奪觀眾,春節檔已經成為‘高預算、大製作、大場面’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就需要電影包含強大的演員陣容和震撼的特效鏡頭,自然就有了更長的篇幅。此外,片頭眾多的出品公司、片尾列出的日益細分的工種和工作人員名單以及吸引觀眾持續關注的彩蛋也都增加了時間。
換言之,春節檔的製作方,用IP做風險控制,用資深導演強背書,再用“量大管飽”和“料足”的時長作為賣點來吸引觀眾,每一步都算得殫精竭慮。

保守的院線:排片的馬太效應
製片方很努力,院線也不敢玩大冒險。
近日,#於冬懇請影院增加蛟龍行動有效場次#上了熱搜,於冬是電影《蛟龍行動》製片人、博納影業董事長。目前蛟龍在春節檔的票房排名墊底,低於動畫片《熊出沒·重啟未來》。
《蛟龍行動》是2018年春節檔黑馬《紅海行動》的續作,又打出“中國第一部深海戰爭電影”的旗號。只是上映以來,蛟龍行動的排片率始終保持在6%—8%之間。
因此,於冬認為電影票房不佳,在於排片率低,導致觀影人次少,蛟龍的口碑無法進一步發酵。
排片率是某部電每日放映場次佔總場次的比例,能直接反映影院對某部電影的重視程度與信心,並顯著影響票房表現。
從某種程度上,排片率是電影市場資源配置的關鍵:對觀眾而言,它是選片參考;對片方而言,它是生死戰場;對影院而言,它更是一門收益與風險的平衡藝術。
排片率可以量化,根據影片的預售票房、即時票房、上座率、觀後評分等因素每日調整,但更多依靠院線的“主觀博弈”。
例如,由徐克執導、肖戰主演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在預售期間屢破紀錄,以2億多元的成績穩居春節檔預售票房榜冠軍。然而上映首日排片僅為16.4%,遠在《哪吒2》(23.4%)、《唐探1900》(22.6%)和《封神2》(21.5%)之後,而隨後幾天更是被降至10%以下。

電影院2025春節檔海報
一方面,是上座率持續不足。自1月28日春節檔正式開啟以來,哪吒、唐探黃金場(18:00—20:59)上座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而封神2與射鵰則基本在40%上下。
另一方面,是院線不再買賬所謂的“流量電影”,它們往往開局驚豔、後繼乏力,因此從一開始就有所保留。
至於蛟龍,即便黃金檔的上座率保持在50%以上,只是無奈強敵環伺,努力也敵不過“權衡利弊”。
一位河南網友發現,隨著《哪吒2》的火爆,其去過的影院排片已從2月2日的一天88場追加到2月3日的一天99場,間隔為10分鐘或5分鐘一場。

保守的觀眾:靜待口碑,延遲觀看
觀眾的保守則體現在,他們不僅減少了觀影頻次,也變得更加有耐心。
社交媒體上,在春節檔頭三天衝到電影院的,稱自己是“以身試毒”,有的甚至花了一天時間,經歷“馬拉松式觀影”,為嗷嗷待哺的圍觀群眾提供了寶貴借鑑。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電影界偏好用“票房逆跌”來體現單日票房。作品口碑慢慢發酵的過程。逆跌的本意是不降反升,它和增長有所不同,語義裡自帶“逆勢上揚”的氣韻,宣傳方認為,這能體現出一部電影口碑慢慢發酵、慢慢好起來的過程。
但換個視角看,逆跌的發生,多少與觀影人的習慣改變有關,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追求“首發”“首映”“搶先看”,而是選擇讓子彈飛一會兒,追求更多層次的資訊反饋和延遲滿足。
今年春節檔,使用“逆跌”話術最多的是《哪吒2》。

圖源:@哪吒之魔童鬧海微博
如今,它已是當之無愧的春節檔大贏家。
它的票房突破30億,位居第一,《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分別以16.73億元、8.12億元的票房緊隨其後,斷層明顯。
它未來的“對手”已經是包括自己在內的中國影史榜上前五:《哪吒1》在2019年創下的50.35億票房,隨後是《你好,李煥英》54.13億、《戰狼2》56.9億、《長津湖》57.75億。
燈塔的AI最新預測,它的票房有望達到70億。貓眼則預測,最快2月9日,它就將問鼎中國影史票房榜首。
《哪吒2》的勝利,既是影片本身的勝利,亦是理性消費者的勝利。
理性消費者的畫像與新中產頗為一致:他們並不沉迷於單純的比價邏輯,而更注重產品的效能、服務和口碑。無論是一件襯衫、一款智慧家電,還是一部電影。
這或許也是今年春節檔留給電影工業新命題,與經典的“製造業之問”如出一轍:如果這個人已經有了10件襯衫,如何說服他買第11件?當前中國的電影工業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擁有了宇宙級特效的大片,那麼,要如何說服觀眾走進影院?靠年俗的慣性,還是真正有誠意的動人作品?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 責任編輯| 徐濤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