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大片雲集,又是一場硬仗。
相信大傢俬下都會有很多猜測:哪一部最好看?哪一部票房最高?大年初一先看誰?
雖然現在答案還懸而未決,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蛟龍行動》會是最“敢”的一部。
也會是最“炸”的一部。

敢說這句話,也是因為,我們已經看過片了。
《蛟龍行動》是今年春節檔第一部敢於揭開真容的電影。
敢看,其實就說明了片方的信心。片子質量過硬,才不怕拿出來看。
還記得在春節檔預售的初始階段,《蛟龍行動》的表現並不強勢,甚至坊間一度有傳聞說影片可能會換擋。
不過,很快《蛟龍行動》就用實際行動,有力地回擊了這些謠言。
1月23日,我們作為業內首批觀眾,提前觀看了這部影片。

電影好不好看?
我只能說,看隔壁的反應就知道了。
我旁邊坐的軍迷大哥,一開始還很津津樂道地跟同伴科普:這裡拍得挺還原,嚯,連這都敢拍。
過了一會兒,就變得很安靜了,只能聽到時不時的大喘氣聲。
以及,每當主角又一次死裡逃生之後,身邊也會有不少人,齊刷刷地長舒一口氣……

因為實在太緊張、太扣人心絃,基本找不出掏手機的機會,所以,也不會存在旁邊螢幕亮光太刺眼的情況。
真的。
很久。
沒有看過這種超級大爽片了。
一部足夠精彩的電影,是會為自己營造好的觀影氛圍的。
如果你也想體驗這種腎上腺素狂飆、極致的燃和爽。
直接去看就是了。

目前,《蛟龍行動》已經開啟了超前點映。1月26日和1月27日黃金檔,全國範圍內點映IMAX版本。
我們看的也是IMAX。
這部電影,看IMAX非常值得。
反過來說,銀幕不夠巨巨巨巨大的話,可能真的沒有那麼震撼了。
無論如此,今年春節檔對於《蛟龍行動》而言,肯定是背水一戰。
它能不能像七年前的《紅海行動》一樣,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是的,沒想到吧,《紅海行動》都已經過去七年了。
但如今回憶起這部電影,我們依然感到記憶猶新。
一方面,它的確是太猛了,太猛了,太猛了。
燃和炸,都不足以形容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衝擊力,所以,就只有一個字,猛。
在當年,《紅海行動》是足以為中國的軍事動作片豎立起一個標杆的。尤其在國產型別片的創作上,這部影片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而另一方面,它也的確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蹟:從10%排片開局,逆襲到春節檔冠軍。
《紅海行動》的成功,也讓我們確信了一點:中國觀眾想看的,只是好看的電影,僅此而已。

那麼,沉澱了七年,林超賢導演帶來的續作《蛟龍行動》,夠不夠好看?
我個人的答案是,好看。
不僅好看,而且耳目一新。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國產軍事動作片,這個型別早就已經被中國導演拍到極致了,玩不出新的花樣了。
包括林超賢導演自己,從《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再到兩部《長津湖》,他已經穩坐國產軍事動作片的頭部交椅,還能怎麼突破?
於是你就會發現,能夠超越林超賢的,還是隻有林超賢自己。

不是拍無可拍,而是除了他沒人敢拍。
《蛟龍行動》將目光投向核潛艇。
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核潛艇大片”。
中國的核潛艇很神秘,中國的潛艇兵也很神秘。
潛艇內部是什麼樣的?潛艇兵如何生活?如何戰鬥?

在此之前,相信很多觀眾都和我一樣,很好奇,但又知之甚少。
《蛟龍行動》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窺見中國這支最“神秘”的潛艇部隊。
電影中的“龍鯨號”核潛艇宛如一座移動的深海鋼鐵堡壘。

它不僅是潛艇小隊的棲身之所和作戰平臺,還是最神秘、最龐大的國之重器。
如同一柄海底巨劍,一眼望去,便能夠感受到那種壓倒性的震撼。
電影中,當鏡頭深入“龍鯨號”內部,你的確也彷彿化身為潛艇中的一員,跟隨一鏡到底的鏡頭,進行一場沉浸式的“潛艇tour”。

接下來,我們還將認識到核潛艇裡最特殊的兵種,“聲吶兵”。
曾有人說:“海軍聲吶兵是100減1等於0的工作,只要錯一次,戰時可能就意味著滅頂之災。”
所以,在片中,你會看到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情形。
每每遇到最生死攸關的時刻,艦長都會說出一句話——
“曹弘浪,給我答案!”

曹弘浪正是片中的聲吶兵一角。
聲吶兵有這麼重要?在最關鍵的時候,艦長自己做不了決定,還要聽他的?
沒錯,他就是有這麼重要。
這是因為,聲吶兵不僅是一個人,還是整艘潛艇的“眼睛”和“耳朵”。

在深海之中,潛艇四周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
換而言之,在深海里,人人都是瞎子。

所以,潛艇之戰,是一場關於“聽”的博弈。
海洋中,每一絲聲波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潛藏著關鍵資訊,聲吶兵們在噪聲的“汪洋大海”中大海撈“聲”,從中辨別出民船、軍艦、潛艇、動物等不同目標。
尤其在實戰對敵中,分秒必爭,快一秒識別能先發制敵,慢一秒則可能艇毀人亡。

當然,對於電影拍攝來說,核潛艇對戰,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保密性”。
正如一位軍迷表示:“核潛艇題材的電影,拍多了洩密,拍少了不過癮,而且那麼大的傢伙打起仗來是什麼樣,對手又是誰,拍出來的內容能否過審等等,涉及的內容和細節都是難點。”
同樣,如總製片人於冬所言:“我們在拍攝核潛艇場景時,有些關鍵部位和先進裝置,多拍一秒可能就會觸及洩密的紅線。我們的拍攝都經過嚴格審批和把控,要確保既能展現核潛艇大戰的震撼,又不會洩露任何機密。”
哪怕經驗豐富如林超賢的團隊,這一次在拍攝《蛟龍行動》時,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如履薄冰。

而對於觀眾來說,這就相當過癮了。
我們將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的,不僅是核潛艇內部驚心動魄的實戰交鋒,各種目不暇接的武器、高科技裝備……
最重要的是,你見過的每一秒,都是全新的。
正如影片的結尾,核潛艇徐徐浮出水面。《蛟龍行動》這部電影得以問世,也是一場來之不易的解密。
每一個關於核潛艇的精彩畫面,能出現在大銀幕上,背後都是無數次的謹慎權衡。

甚至,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曾經只存在於軍事檔案中的驚險情節。
不知道你怎麼樣,反正我個人是非常興奮的。
這麼敢拍,這麼新奇。
軍事大片我們看得多了,但這樣的軍事大片,的確還是第一次見。

可想而知,要拍好這樣一部電影,需要調動多少資源,對於電影製作的工業水準,又有多麼高的要求。
尤其相對於其前作《紅海行動》而言,無論是製作成本、還是拍攝難度,都是一次巨大的攀升。
全片多達50多個場景,涵蓋海上鑽井平臺、海底基地等關鍵元素。

設計潛艇武器多達16種以上,包括魚雷、水雷、聲吶、水下探測器等等,其中僅魚雷的設計就有至少9種。
劇組1:1打造了四艘潛艇置景,從潛艇外觀輪廓到內部的每一個儀表盤、每一條管道,都經過了細緻入微的雕琢和還原。

而其中最重要的“龍鯨號”潛艇,置景長達120米,給人極強的視覺壓制感。這也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潛艇道具,其長度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僅外殼的搭建就花費了8個月。

就連身經百戰的演員們,第一次站在片場時,都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於適每當回憶起在《蛟龍行動》片場的經歷,眼睛裡都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杜江第一次見“龍鯨號”時更是被嚇了一跳:“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好多,看起來就是個真潛艇。拍攝時當地市民和遊客都以為真的有潛艇部隊和潛艇要落戶青島了。”
對於演員們來說,拍攝《蛟龍行動》,是體驗、是機遇,也是從未有過的挑戰。
黃軒表示,這是他職業生涯以來,訓練最“長”的一次。
為了完成水下表演,演員經歷了長達九個月的訓練,400+小時的水下拍攝。每天訓練的內容,都難得近乎於變態。

蔣璐霞更是坦言,每一天都像在“死裡逃生”。在花絮裡,我們看到演員每次都要揹著幾十斤的裝備下屬,在危險狹窄的密閉空間裡,動輒經歷幾十次的爆破。

你以為他們是在拍戲嗎?
不,他們真的是在搏命。

從演員到導演,劇組全員都是拼命三郎。
林超賢導演的刻苦,從前就名聲在外,而在這部電影裡,他要負責劇本、故事、場景搭建、動作設計……每一個環節都要親力親為,堪稱是“蛟龍小隊”編外人員,被所有演員尊為六邊形戰士。
為了拍一鏡到底,他會和演員一起吊威亞。
拍深潛戲時,很多外國演員都冷得不敢下水,導演二話不說,扛著攝影機就下去了。
有他帶隊,整個劇組還能不士氣滿滿?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也的確是一部非常有沉浸感的作品。
一切都是真的。
演員都是敢死隊,導演更是身先士卒。
鏡頭會捕捉到他們的汗水、熱血和全力以赴。
也唯有這樣的全情投入,才能具備最大程度的感染力,才能真正讓觀眾去變成了潛艇兵的一員,潛入到最寂靜的深海里,參與到一次最震撼的絕密軍事行動。
每一次魚雷發射、每一回潛伏等待,我們都置身其中,與角色一同呼吸、一同心跳。

歸根結底,故事還是要回歸到人,每一個具體的人,每一個大寫的人。
從《紅海行動》到《蛟龍行動》,“蛟龍小隊”裡有我們的老朋友徐宏、佟莉等,也有孟闖、韓驍等新面孔。
有人揹負著過去的創傷艱難前行,也有人在血和火的戰鬥裡消弭誤解。
他們是中國軍人,他們從未停止戰鬥。軍人的意義,就是不斷奔赴新的戰場,在每一個國家需要自己的時刻,步履不停。
龍鯨號的艇長趙啟航本可以安安穩穩地退休教書,卻還是選擇為了國家再次出海。
聲吶兵曹弘浪,也象徵著年輕一代的歷練、責任和擔當。

他要以血肉之軀來對抗敵人最先進的聲吶系統,這並不容易。他也犯過錯,犯錯的代價是致命的,但他沒有痛苦的時間,他只能繼續聽,繼續戰。
在龍鯨號上,每個人都有要克服的難題,每個人都有要戰勝的心魔。
他們的戰場在深海,也在自己。
他們是鐵血的中國戰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他們是潛艇兵。

《蛟龍行動》讓我們看到了最“神秘”的一群人,也讓我們看到了最默默奉獻的一群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產片將鏡頭對準陸軍、空軍,那些地平線以上的故事是多麼驚心動魄。殊不知,在看不見的深海,也在時刻進行著最危險、最沉默的戰爭。
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地守護著我們的萬米海域。《蛟龍行動》讓他們第一次走進觀眾視線,他們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奇蹟,也絕對是中國軍事大片的新高度。
《紅海行動》為我們豎立了一座里程碑,而《蛟龍行動》也將為我們豎立起另一座里程碑。
春節檔看《蛟龍行動》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