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人類早已經將自己的腳步邁向了太空,宇航員在外太空生活幾個月都是稀鬆平常。但時至今日,大洋深處依舊是人類的禁地——我們所探測到的深海,實際上只有5%左右。
當馬斯克爭奪火星時,中美日俄正在海底7000米處進行著一場“靜默的競爭”。誰能控制包括稀土在內的深海資源,誰就掌控了下一個百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是如何開發海底資源的。

深海資源:人類最後的“礦產邊疆”
平時我們總說咱們國家石油、天然氣需要大量從外國進口。但這種討論的前提,是我們並不能高效率地去開發海底資源。而一旦我們能夠更好地開採海底資源,中國的能源供給壓力就會大幅減輕。
以“可燃冰”為例,1立方米可燃冰相當於164立方米天然氣,能源上的潛力巨大——2023年,我們在南海試採中實現了日均2.87萬立方米的可燃冰開採量,相當於每天可以生產近5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足夠滿足1000萬個家庭的生活所需。
除了油氣能源,海洋中還有大量的金屬礦產和稀土資源。
以常規的有色金屬來說,在大洋深處,有一種名為“多金屬結核礦”的存在——這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沉積物,多數位於4000-6000米深的海底,主要由錳、鎳、銅、鈷等金屬組成,通常大小和一顆土豆差不多。

多金屬結核礦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海底小土豆”——這種結核內含有多達70餘種的元素,包括工業上所需要的銅、鈷、鎳、錳、鐵等金屬,其中鎳、鈷、銅、錳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30%,0.22%,1.00%和25.00%,總儲量分別高出陸地相應儲量的幾十倍到幾千倍,鐵的品位可達30%左右,有些稀有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如鈹、鈰、鍺、鈮、鈾、鐳和釷的濃度,要比海水中的濃度高出幾千、幾萬乃至百萬倍——開採1噸多金屬結核相當於開採30噸陸地礦山。
這些結核主要分佈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CC區),中國已在該區域承包了6.3萬平方公里的勘探權。多金屬結核的開採不僅能夠滿足中國對關鍵金屬的需求,還能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其經濟價值不言而喻。

海底礦產資源的全球分佈
除了有色金屬礦藏外,大洋深處還有另一種更為關鍵的戰略資源——稀土。
根據相關科學考察的結果,我們在南海發現的熱液區稀土濃度超過陸地礦的300倍,如果我們能夠有效開採這些資源,則可以極大程度提高我們對稀土資源的安全保障。
日本這些年就一直在忙活對深海礦物資源的開發——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和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組成的團隊,從2019年開始就在不斷調查日本附近海域的稀土泥含量。此外,還將推進研究對沖繩周邊海域“熱水礦床”的開發。
然而,這些資源的獲取並非易事。實際上,世界各個海洋大國都在想盡辦法試圖獲得更多的機會去獲得海底資源的開發權——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已頒發了31份勘探合同,中國僅佔其中的5份。而與此同時,日本的“深海6500”潛器卻常年巡航於太平洋礦區。

中國深海黑科技
毫無疑問,海洋大國們都在積極進行準備,只為了在未來的深海資源競爭中佔據優勢。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東方大國,在海洋科技中的佈局落子是全方位、飽和式的。
想要開發深海資源,先要有能夠潛入深海的先進裝備。於是,我們就有了“蛟龍探海”工程——“蛟龍號”作為7000米級的資源偵察兵,其技術突破令人矚目。“蛟龍號”鈦合金載人艙設計使其能夠承受深海極端壓力,而俄羅斯同類型潛器的最大潛深僅為6000米。

“蛟龍號”深潛器
僅僅只是能扛住海底強大的水壓還遠遠不夠,“蛟龍號”還是一個強大的工作平臺——“蛟龍號”能夠定點懸停作業,科學家可以親臨海底,直接觀測、直接測繪、直接取樣,對海底某個點進行“解剖麻雀”式精細化研究。
有了“蛟龍號”,不僅標誌著中國深海探測技術的突破,也為後續的深海資源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蛟龍號”是海底資源的偵察兵,那麼下面這個裝備就是海底的“巡邏隊”——“海鬥一號”則是中國深海科技的又一里程碑。

“海鬥一號”潛水器
“海鬥一號”是一種具備多模式航行能力的潛水器:在無纜自主(AUV)模式下,潛水器可以在海底自由穿梭,想去哪兒看就去哪兒看。而在遙控(ROV)模式下,潛水器透過光纖微纜與母船連線,通訊效率極高,可以執行復雜指令,能夠在萬米水下進行極為精細的機械手作業並回傳高畫質影像。而在自主遙控混合(ARV)模式下,潛水器透過光纖與母船連線,既可以大範圍自主巡航觀測,又可以進行定點精細觀測、取樣作業和即時影像回傳,觀測與作業模式可以像“汽車換擋”一樣靈活切換,更好地滿足科學家們對於深淵科考的需求。
除了“蛟龍號”和“海鬥一號”這些可以在海里遊動的裝備外,我們還有固定的裝備——以上海海洋大學和西湖大學聯合的“彩虹魚”團隊開發的萬米級著陸器為例,它可以像哨兵一樣,紮根在萬米水下進行蹲點調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在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深海礦車——2024年7月,“開拓二號”深海過載作業採礦車工程樣機首次出戰便實現了多項突破:不僅能夠在4000米的水下進行採礦作業,還可以在海底複雜的地形中快速機動;不僅可以鑽採不同的礦石,還可以自己智慧規劃作業路徑,精細執行開採任務,躲開危險和障礙。

“開拓二號”深海過載作業採礦車
這些深海裝備的技術突破,正在重塑人類對海洋開發的認知邊界。

《蛟龍行動》:深海科技的銀幕狂想曲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海洋產業開發領域的這種硬核的、叢集的突破,其影響力早已不僅僅侷限在產業界,甚至已經在文化層面產生了投射效應。
正如上世紀阿波羅登月計劃滋養了《2001太空漫遊》——重型的科幻電影、工業電影,雖然都是文藝作品,但在本質上其實是現實科技在電影世界裡的“映象”。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一個國家在現實世界裡沒有強大的工業和科技水平,那麼這個國家就沒辦法拍出來足夠讓人信服的電影大片。
以潛艇海戰題材的電影來說,歐美可以拍《從海底出擊》和《獵殺紅十月》,但我們卻一直都沒有這種選題的電影。為什麼?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在海洋工業、海洋科學上的成就還不足夠支撐我們拍一部這樣的電影。
但現在,時代變了,咱們的海洋科學和產業實力趕上來了,各種新銳武器、各種技術裝備也都投入使用了。咱們也就可以拍一部可以與他們比肩的潛艇大片了——以最近上映的《蛟龍行動》來說,這個電影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反映上述原理的典型案例。

《蛟龍行動》的誕生本質上是中國深海科技實力溢位到文化領域的產物。
正如電影開篇所展現的,中國鑽井平臺發現了敵人的無人潛航器,隨後敵軍特種部隊蛙人劫持平臺的緊張場景,不僅是對現實深海資源爭奪的藝術化再現,更是中國深海科技實力的銀幕投射——影片中,蛟龍小隊利用火箭揹包飛抵平臺、與敵人的特種部隊展開激烈交火的畫面,正是中國深海裝備技術和特種作戰能力的生動體現。
這種硬核的、充滿科技感的敘事,正是基於中國在深海探測和軍事技術上的現實突破。

現實中的094核潛艇
如果我們沒有094核潛艇,電影裡的“龍鯨號”大家看上去就會覺得沒有真實感。
如果我們沒有能夠感知萬米水深的探測器,電影裡潛艇放出的地形探測器就顯得非常虛無。
如果我們沒有包括海洋聲學在內的各種科學突破,電影裡的強大聲吶和智慧魚雷就只能看作是“小說家言”。
……
於是,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到:
“龍鯨號”作為中國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運用獨有的超導磁流體推進技術,完美隱匿在海洋噪聲之中。

在海底火山帶與強敵“獵殺級”潛艇對決的時候,哪怕敵人使用了超空泡魚雷、反魚雷魚雷等尖端技術來攻擊我方,但“龍鯨號”最終仍憑藉著先進的技術性能實現了“反殺”——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現實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先進海洋裝備,恐怕也就很難拍出如此真實且科技含量極高的水下對決。

《蛟龍行動》中張涵予飾演的
“龍鯨號”艇長趙啟航
影片中,王俊凱飾演的聲吶兵從最初的猶豫不決到最終的果斷判斷,背後是他在聲吶訓練室熬夜研究敵人聲紋特徵的不懈努力——當敵人再次試圖用聲音誘餌誤導我方判斷的時候,聲吶兵藉助智慧分析系統可以準確定位真正的敵軍潛艇。
如果我們在人工智慧和演算法領域沒有現在這樣深厚的造詣和成就,顯然也就很難單憑某一兩個人的傑出能力而獲得勝利。

《蛟龍行動》中王俊凱飾演的聲吶兵曹弘浪
影片中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是現實科技的投影,展現了中國在深海裝備領域的強大實力。
更深層來說,《蛟龍行動》這樣的硬核重工業電影的出現,也代表著中國正在打破好萊塢對深海科幻美學的壟斷——因為我們現在,也有了各種“大國重器”——《蛟龍行動》不僅讓觀眾為“龍鯨號”熱血沸騰,更激活了他們對“福建艦下水”“嫦娥探月”等現實成就的集體記憶。
這種情感共鳴的工業化底色,正是中國深海科技實力的文化投射。影片的成功不僅在於其視覺效果,更在於其背後的科技實力和文化自信。

深海,不僅是戰場,更是未來
甚至,電影拍的比現實還要保守。
當“龍鯨號”潛艇在IMAX巨幕上緩緩向觀眾們駛來的時候,觀眾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激烈的海底戰場,更是中國工業的雄心壯志——核潛艇、探測器、無人機、跨介質飛行器……這些大國重器,讓我們把曾經只存在於科幻片之中的幻想,變成了習以為常的現實。
寫到這裡,不得不感慨:今天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只能對著美國大片裡的航母、戰機展開幻想了;今天的孩子們,能夠透過銀幕看到咱們自己的055大型驅逐艦、新型戰機。
從這個角度來說,《蛟龍行動》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部面向普通大眾的“中國海洋科技宣傳片”——在電影院裡,當“龍鯨號”首次登場時候的時候,我聽到了身後小男孩發出的驚歎聲。雖然他年紀還小,可能還看不懂劇情,但中國核潛艇的力量感、蛟龍小隊裝備的先進性,一定都會在這個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