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圖汽車CEO盧放談智駕亂象:不是誰聲音大就聽誰,要加速智駕標準化落地

頭圖來源 | 嵐圖官方
作者 | 孫雅楠
編輯 | 蘇鵬
2025被視為全民智駕元年,使用者對智駕的期待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車企藉此下放智駕以此培養使用者心智。
從目前的市場現狀去看,使用者對於智駕的瞭解大多來自車企介紹,而出於利益,有些宣傳會利用使用者的知識盲區對自家技術進行包裝。
對此亂象,工信部在近期出臺智慧汽車營銷新規《通知》就明確規定,車企向消費者介紹汽車駕駛自動化等級、系統能力、系統邊界等資訊時,必須做到真實、全面,不得弄虛作假、引人誤解。
嵐圖汽車CEO盧放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是誰聲音大就聽誰的,行業內還是缺乏對於智駕是標準化(如何定義)的東西,從負責任的角度來講,一定要跟使用者講清楚什麼是智駕,一定要有清醒的判斷和認真的分析與思考,一定要給使用者一個正確的判斷權利”。
圖片來源:嵐圖
在盧放看來,建立智駕標準的第一步是企業要說真話、說“人話”,“要讓使用者清楚地知道給的是什麼權什麼能力,這個事情要說清楚,就像我們買手機一樣,一千塊錢和五千塊錢的手機能力是不一樣的,給使用者帶來的體驗也不一樣的,必須要跟使用者說清楚。”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對智駕實力與標準的定義,需以真實的使用者資料說話,而非以雷射雷達或是堆砌其它智駕功來界定。
據悉,嵐圖高階智駕包的開通率高達94%,該資料達到行業第一。同時據相關資料顯示,使用者的智駕里程已超過1058萬公里,其中城區高階智駕里程達到244萬公里,還有有使用者單日最長智駕里程達到了2097公里。這些資料表明嵐圖的智慧駕駛已經成為嵐圖使用者日常使用的高頻功能,同時罕見的事故發生率也印證了嵐圖汽車在智駕上的安全能力。
在2025兩會中,有車企巨頭呼籲從技術標準、責任判定、准入機制三大方面構建引領性標準體系。同時,長城、小鵬等車企高層也相繼發表觀點,表示“智駕需要與使用者認知協同,應當以實踐為標準”,他們均認為“安全才是智駕的前提”。
盧放認為,“只有跟使用者溝通特別好,瞭解使用者需求瞭解得特別完整,才能讓智慧化更好”。
對此,嵐圖“雙管齊下”,即要堅持技術的先進與安全,還要重視使用者層面的感知,選擇走“技術普惠+透明溝通”的路徑。
據悉,嵐圖已將40萬元以上車型搭載的華為乾崑ADS3.0智駕系統下放至35萬級MPV市場。這是透過架構革命實現的成本重構,自研ESSA智慧原生架構將開發週期縮短12個月,與華為“智架+智駕”的深度融合模式,打破了傳統分散式電子架構的效率瓶頸。
不僅如此,嵐圖採取多項措施達到與使用者“透明溝通”的目的,如嵐圖在最近OTA推送中,明確標註“純視覺車道級導航適用場景”“DeepSeek R1大模型決策邏輯”。同時,嵐圖堅持體驗導向的研發邏輯,以上述“單日2097公里智駕里程”的真實使用資料反哺演算法最佳化”。
在行業壓縮利潤的背景下,嵐圖保持15%以上的毛利率並持續投入智駕研發,證明“健康經營”與“技術攻堅”並非零和博弈。其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佈局的1500人研發團隊,50%的碩博佔比,用創新技術踐行著以使用者價值為錨點的長期主義。
智駕技術正站在從“功能展示”到“價值交付”的關鍵轉折點。嵐圖用標註的能力邊界說明、使用者單日2097公里的信任託付、堅持透明披露銷量的行動證明:智駕標準化的核心不在技術引數的統一,而在使用者價值衡量的共識建立。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