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桃:創作不必“學會”,相信你的本能

3月29日,2025華語地緣影像周在廣州黃埔區融德里舉辦紀錄片導演、攝影師顧桃的專場放映和紀錄片工作坊。上午,講述大興安嶺鄂溫克族人的兩部代表作《犴達罕》與《柳霞的太陽》先後放映,下午的紀錄片工坊則以“代際記憶”為主題,分享他在20年紀錄片創作生涯中的感悟。
“我今天分享的不是怎麼做電影,而是如何活出自己。”工作坊剛開始,顧桃便開宗明義。他並非科班出身,20年前,他是一個迷茫的年輕人,偶然間開始用DV記錄鄂溫克族的生活,由此踏入紀錄片的河流,一路流淌至今。在拍攝和創作中,他找到了生活的錨點。顧桃幽默而真摯的分享給年輕觀眾帶來極大啟發。他鼓勵大家持續地、真誠地表達:“你必須拍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在日常生活裡找到屬於你的角度。持續比才華更重要。”

3月29日,顧桃為2025華語地緣影像周帶來紀錄片工作坊

拍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
在工作坊上,顧桃大方地分享他的人生經歷,激起了許多觀眾的共鳴。三十多歲的他在北京北漂,自覺與“向錢看”的環境格格不入,卻找不到人生方向。2002年,他在苦悶中回到內蒙古老家,讀起了父親顧德清的著作《獵民生活日記》。顧德清是一名攝影師,他在1982年到1985年多次在興安嶺一帶與獵民們一起進山,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下遊獵民族的生活。“父親當年逃避了小城的無聊生活,他逃進了森林。我覺得自己也該去他走過的地方看看。”
顧桃在2002年首次走進興安嶺,拜訪了父親當年熟識的獵民家庭,卻在兩年後才真正拍攝。“我跟獵民們一起住在森林裡,但森林其實不屬於我,我始終要走。越遠離森林,記錄的願望就越稀薄。”顧桃分享,“當年的我還不知道怎麼拍紀錄片。但後面發現,技術、方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一股衝動。所以想到什麼就要趕緊去做。”
從2004年開始,顧桃帶著一臺DV走進興安嶺,與鄂溫克族人一同生活八年,完成了《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雨果的假期》《犴達罕》這三部“鄂溫克三部曲”,記錄下鄂溫克養鹿人柳霞、她的弟弟維佳、兒子雨果等人的生活,以及在現代文明衝擊之下,傳統狩獵文化消亡的憂傷。
因為這些作品,顧桃在紀錄片領域贏得了不俗的聲譽。有人會形容他是個“成功的導演”,他卻笑著否認:“成功意味著功成名就、衣食無憂。我不是。”他拍紀錄片,僅僅是因為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意思比有意義重要。意義是他人賦予的,我儘管去拍就是了。”
如何讓這件事保持“有意思”?顧桃給出的方法很簡單:別把創作當職業。他的作品大多成本不高——過去用DV拍出了職業生涯的代表作,現在也不時用手機拍攝;拍攝團隊也儘量壓縮,有時甚至只有他一個人,儘量遠離高成本的工業製作,以維持表達的自由。他鼓勵年輕的創作者:“找錢的確很難,但幸運的是,拍自己的電影不一定需要那麼多錢。重要的是呼吸、情緒、本能、直覺,這就夠了。”
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
顧桃的作品常被理解為影像民族誌,但他的工作方法其實與人類學和民族學正好相反——並非帶著問題進入田野,而是先把自己放置在田野裡,再從中發現問題。如果要為他的紀錄片拍攝歸納出一個方法論,那就是忠於自己、理解他人:“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獨特的角度,提出你的問題——儘管這些問題可能很幼稚,然後感受你與對方的同頻共振。”
比如他最著名的“鄂溫克三部曲”。他與片中的主人公柳霞、維佳、雨果等人都是朋友,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紀錄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在顧桃進入興安嶺的時候,國家生態移民政策正在推進,鄂溫克人被號召上交獵槍,下山過現代的生活。當獵人失去獵槍,會發生什麼?維佳和柳霞酗酒了,生活裡充滿了酒精和暴力,與現代文明鼓勵的理性生活背道而馳。但顧桃的作品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不批判也不憐憫的理解視角:“你慢慢就會發現,維佳不僅僅是個酒蒙子,他和柳霞的愛恨、悲情、還有幽默,這都是從生活中自然生髮出來的。他們喝酒,是因為酒可以帶來幻覺,成為通向過去的媒介。”
真實和關懷正是顧桃作品的最大魅力。要達到這種效果,除了創作者自身的能力之外,也需要拍攝物件的配合。顧桃的方法是交給時間:“我沒有創、作、導,當然也沒找人來演。我只是等待,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
在顧桃看來,紀錄片是人與人的緣分,也是一種信任。2004年進入興安嶺之後,他花了一年時間,讓鄂溫克人適應鏡頭。“有一個拍攝物件對我說:‘別拿那玩意兒對著我,我不想上電視。’我跟他約定了一個暗號:要是不想我拍,你就對我眨眼。剛開始,他一看到我拿著機器就對我眨眼;慢慢地,眨眼的次數越來越少;一年後,如果我不拍他,他都會覺得‘你咋不拍呢’?”
持續比才華更重要
今年是顧桃藝術創作20週年。紀錄片完全改變了他的生活:“20歲到三十幾歲那十來年,我總覺得過不完。但35歲之後的20年,因為拍了紀錄片,時間一下子過去了。”
顧桃至今仍堅持拍片。在鄂溫克人之外,他還拍薩滿、拍嫁到日本的中國女人。在此次工作坊上,他也分享了多部新片的片花。他給在場的年輕人帶來一個建議:持續創作。他在拍紀錄片的時候也保持用文字創作,“哪怕天氣冷到手都凍僵了、或者喝酒喝到眼睛都睜不開,我也要逼著自己每天至少寫500字。文字比拍攝更主觀,更能形成自己的表達習慣”。而這半年來,做了一個小實驗:每天堅持畫畫兩小時,“我也因此發現,持續其實比才華更重要。”
在工作坊的尾聲,顧桃再次重複了那八個字:呼吸、情緒、本能、直覺。找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絡、為自己而創作,這是他對生命的解法:“創作不一定是紀錄片或者電影,你可以畫畫、寫作,甚至享受美食、喝咖啡……你也不必‘學會’,一旦會了,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模式。去風格、去技術,相信你的本能和直覺,感受呼吸和情緒,讓創作這件事直接與你本人相關。”
關於2025華語地緣影像周:
2025華語地緣影像周由羊城晚報、導筒、萬科黃埔新城聯合呈現,於3月28日至30日在廣州萬科黃埔新城帶來短片展映、導演大師課、紀錄片工作坊、影評工作坊、攝影展、藝術先鋒論壇、藝術市集、樂隊表演、復古搖擺舞會、觀影馬拉松等豐富多彩的藝文活動,以電影之力重建“附近”,讓人們切身感受融入“附近”的快樂。
文 | 記者 胡廣欣圖 | 記者 鍾振彬 編輯:呂航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