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格導演大師工作坊|第一期顧桃導演工作坊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一個民族需要傳承一種精神
一個地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土壤
24格影像計劃
“24格“突圍”——在地影像藝術周”活動
聚焦著“在地”影像概念
以影像作品講述村落故事
承載城市魅力
延續生命痕跡
本次“24格“突圍”——在地影像藝術周”
圍繞“突圍”在地性展開
面向全國範圍內的
在地性青年紀錄片故事片創作者
徵集優秀影像作品
創作者透過各自獨特的視角
深入挖掘和展示
各自地域的文化特色、歷史記憶和現實生活
用影像記錄在地美好瞬間
讓光影流傳
綻放在地鄉情的光彩
24格導演大師工作坊
“24格導演大師工作坊”第一期邀請到導演顧桃主講。
顧桃導演工作坊 簡介
專案時間
2024.12.8-2024.12.12
專案地點
上圍藝術村
課程預告
由導演親自指導學員進行龍華上圍創作實踐創作。全程5天參與課程頒發“24格導演大師工作坊”結業證書。優秀作品導演會親自推片選送其他電影節。
參與方式
開幕式“24格影像計劃”抽籤環節在入圍導演抽出20名免費導演工作坊學員。
圖片源於“導筒directube”
 顧桃 導演/策展人
滿族,呼倫貝爾人,內蒙古青年電影周創始人,世界遊牧影展發起人,曾擔任十三屆大成杯大學生影視大賽評委會主席,曾受邀前往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口述史中心等多所大學講學。
從2005年開始紀錄片創作,以關注北方少數民族在當下社會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為主題,拍攝了《敖魯古雅·敖魯古雅》《神·翳》《烏魯布鐵》《雨果的假期》《犴達罕》等北方民族題材的紀錄片。
(顧桃導演個人紀錄片)
 參展獲獎 
向上滑動閱覽
2014 《犴達罕》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評審團獎
第33屆讓魯什國際民族誌電影節納努克大獎(法國)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火鳥提名
第43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Spectrum單元提名
第51屆臺灣金馬影展紀錄片提名
2014 《烏魯布鐵》
第11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紀錄片
第1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紀錄片基金(AND)
2013《犴達罕》
第2屆鳳凰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第10屆中國獨立影像展 年度十佳紀錄片
2012《雨果的假期》
臺灣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提名
亞洲電視最佳紀錄獎(新加坡)
2011《雨果的假期》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小川紳介獎
中國紀錄片學會年度十佳第一名
亞洲電視大獎最佳紀錄片
2010《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第16屆上海國際電視節自然類紀錄片金獎
第4屆新卡里多尼亞(法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9《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第4屆紐約萊克基金會REEL CHINA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
東京中國獨立電影周
2008《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第5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
紐約萊克基金會第4屆REEL CHINA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
2008《我的身體你做主》
南阿巴拉契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獎
2007《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新加坡國際電視節一等獎
第4屆中國獨立電影周
 導演代表作品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2007)
紀錄片 | 88min
《雨果的假期》
(2010)
紀錄片 | 48min
《犴達罕》
(2013)
紀錄片 | 100min
《烏魯布鐵》
(2014)
紀錄片 | 60min
《我行我樂》
(2020)
紀錄片 | 7集 | 60min
《神翳》
(2011)
紀錄片
《敖魯古雅養鹿人》
(2007)
紀錄片 | 20min
《憂傷的馴鹿國》
(2013)
圖書 | 304頁
←左滑檢視更多
顧桃
GU TAO
“一直行走在路上,
紀錄片讓我找到了我和世界的聯結。”
闊別家鄉數年的顧桃導演,在30多歲後返鄉。在一次偶然間,父親顧德清的《獵民生活日記》將顧桃帶到了森林。他的人生才恍然間有了重心,浮萍般無根的生活向大地深處紮下根去。從森林民族鄂溫克,到在生態搬遷後的失落,從獵鷹人別克無法獵鷹後的沉默,再到薩滿信仰文化的綿延。
圖片源於“導演幫”
顧桃導演一直在故鄉和遠方中反覆往來,在邊地紀錄失落與孤獨,常年穿梭於北方的森林雪山,他不斷嘗試拓展疆界,將鏡頭對準草原、雪山、高原,在漫長的北方邊境線上與不同民族相遇。
圖片源於“導演幫”
自然萬物都是有情感的,而人與自然的聯結,或許總能觸碰到鏡頭之外,某個視角的最後一根弦。在導演的鏡頭下,我們除了能看到少數民族真實的生存與生活、精神與世界,還能看到鏡頭之外,他對紀錄片影像工作的熱愛
圖片源於“導演幫”
拍紀錄片讓人興奮、讓人難過,讓人有尊嚴、有榮譽的一個事兒。
顧桃導演靠著“勇敢”和“堅持”創作出許多經典之作,而在這過程中,紀錄片拍攝也帶給他自由,讓他感受到與世界的聯結。
顧桃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講學
圖片源於“藝培中心”
“我們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我們去拍片子,一輩子半輩子拍不了幾部片子,但是我們透過這樣的展映,可以看到更多年輕人做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驚喜。但是也發現更多的人還是在尋找那種電影的語言,我是覺得不需要了。我們可以向大師致敬,但是我們不要拍成大師的電影。我們要把自己的這口氣給它吸進來撥出去,它是跟你自己是有關係的。你怎麼去看這個世界,怎麼看這個時代,怎麼看你的鄰居,怎麼看你的家鄉?這個時代是更需要自我表達的時代。”
——顧桃導演2023“遊牧計劃”電影單元的訪談
“你的作品可能在別的影展中被刷下來了,沒入圍,但也許能參與投入到我們這個影展來。所以我們也期待不同的電影類別,不同的電影人的呼吸感。你的作品能夠是你最真實的,最真誠的影像表達。你可以粗糙但是你一定要真實,真性情,這個作品一定是你自己的這口氣兒,是你自己的這種呼吸,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
——顧桃導演2023“遊牧計劃”電影單元的訪談
(顧桃導演訪談影片)
圖片源於“造空間RHIZOMIC SPACE”
影像
能留存下地方獨有的印記
呈現人與大地之間的情感
而展現“在地”影像
則需要不斷地行走和記錄
圖片源於“導演幫”
參與“影像計劃”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如二維碼過期請新增聯絡人微信
聯絡人二維碼 
 影像計劃二維碼 
END
主辦方
中共深圳市龍華區委宣傳部
承辦方
“24格“突圍”在地影像藝術節”組委會
發起人
王兆宇
編輯
 林恬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