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最完美的煮雞蛋,終於有答案了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袁越
水煮蛋既好吃又有營養,是很多人的早餐首選。不過,一些上班族會選擇在頭天晚上就先把蛋煮好,因為水煮蛋需要花點時間,早上時間緊張的話恐怕會來不及。
水煮蛋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叫“硬煮”(hard-boil),即水開後再煮10分鐘以上。這樣煮出來的雞蛋肯定是熟的,但有些人會覺得蛋白過硬,吃起來像是在嚼橡膠;蛋黃也失去了軟糯的口感,吃起來像嚼乾麵粉。另外,這樣煮出來的雞蛋的蛋黃表面會有一層綠色的薄膜,仔細聞會有一股難聞的味道,這是因為煮過頭的雞蛋會把蛋白裡的含硫氨基酸分解,釋放出硫化氫,後者會和蛋黃裡的鐵元素髮生反應,生成墨綠色的硫化亞鐵,那股怪味就是這麼來的。

《犯罪都市》劇照

還有一種做法叫“軟煮”(soft-boil),即水開後再煮不到8分鐘就出鍋。這樣煮出來的雞蛋的蛋白是軟的,口感會很不錯,但蛋黃很有可能煮不熟,甚至會像湯一樣流出來,無法成形。這是因為蛋黃富含脂質,加熱後會先變成液體,必須等到蛋黃裡的蛋白質變性之後才會成形。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有的人就喜歡吃流黃的雞蛋,“軟煮”就足夠了。但多數人還是更喜歡成形的蛋黃,只要不過老就行,可惜這個簡單的要求卻很難實現,因為蛋白和蛋黃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合起來煮的話不太容易兼顧。
具體來說,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水,需要至少85℃的高溫才會變性,也就是凝固成形。蛋黃則除了蛋白質之外還含有很多其他營養元素,65℃就足以讓其凝固成形了。兩者相差了20℃之多,所以普通的煮法很難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

《落魄大廚》劇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名叫埃爾韋·蒂斯(Hervé This)的法國分子美食學家發明了一種真空低溫烹飪法(sous vide),即把真空包裝的雞蛋放在60〜70℃的溫水裡煮至少一小時,希望用時間來彌補溫度的不足。但是,一來這種方法耗時太長,一般家庭很難操作;二來用此法煮出來的雞蛋蛋白還是過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
據說還有一位名叫卡洛·克拉科(Carlo Cracco)的米其林大廚發明出了一種完美的煮蛋法,煮出來的雞蛋兼顧了蛋白和蛋黃的差別,口感極佳。但他做的水煮蛋一份要價60歐元,恐怕沒幾個人吃得起。
於是,有人把這個問題轉給了義大利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Ⅱ)的化學家埃內斯托·迪·馬約(Ernesto Di Maio),希望由他來出面解決這個世紀難題。馬約的主業是塑膠加工,他發明了一種用不同溫度處理塑膠的方法,能夠一次性製造出不同質地的塑膠產品。馬約接受了這個挑戰,讓手下的一名研究生設計了一個基於能量傳遞模式的計算機模型,又用流體力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最佳化,終於設計出了一個週期性烹飪(periodic cooking)煮蛋法。之後,馬約花錢買來300個雞蛋做試驗,確定用這個方法煮出來的雞蛋口感最佳,相關論文發表在2025年2月6日出版的《通訊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雜誌上。

《今晚是壽喜燒哦》劇照

簡單來說,這個方法就是把雞蛋放在100℃的水裡煮2分鐘,然後迅速轉移到30℃的水裡再煮2分鐘,如此這般重複8次就成啦!據說這樣煮出來的雞蛋蛋白軟嫩,蛋黃吃起來像奶油,而且富含多酚類營養物質(polyphenols),對DNA具有保護作用。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樣煮出來的雞蛋不太好剝皮。不過,如果一個人願意花32分鐘煮一個雞蛋,再多花點時間剝皮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吧。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