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原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正式獲得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晉國從此成為歷史。這個從西周初年建國,歷經六百多年的古老諸侯國最終沒能抵擋歲月的侵蝕,和許多被他吞併的諸侯國一樣,成為了一個地理概念。
晉國的瓦解,對於當時華夏世界的影響巨大。令其他諸侯吃驚的是,晉國的瓦解不是因為外部力量的打擊,而是內部各種政治勢力博弈後的自爆。這無疑影響了各國之後對於政治架構的理解,深刻影響了戰國,乃至整個中國之後的發展。春秋時期禮制的最後一絲光芒至此徹底消散,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開始了。
一千多年後的司馬光,以這件事作為編年體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的開篇,也不是沒有沒有道理的。晉國為什麼會分裂?這個問題足以支撐起一部專著,不是少量文字能夠描述清楚的。筆者能力有限,只能在自己可以理解的範圍內,給出分析和解釋。

春秋形勢圖
首先,晉國在傳承上出現了問題。作為周王室最早分封的一批諸侯,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成王年幼時,一次與弟弟玩耍的時候,拿一片桐葉表示等他成年後,就這樣的土地分封給他。
君無戲言,在虞成年後,成王將唐國故地分封給他,後改稱晉國。西周時期,晉國的傳承還清穩定。直到晉穆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晉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作為諸侯的晉國出兵助周天子討伐條戎,遭遇慘敗。為了銘記這一恥辱,晉穆侯為當年出生的長子取名為仇。
三年後,晉軍討伐北戎,在千畝(今山西安澤北)一戰中,大獲全勝。此時,晉穆侯的妻子齊姜生下第二個兒子,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晉穆侯便為他起名為“成師”。

三家分晉之後的戰國形勢圖
在宗法制的大環境下,晉侯的長子與次子的名字寓意差異巨大,難免讓人產生某些不好的聯想。當時有人指出:“異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讎也。少子曰成師,成師大號,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
後來的歷史似乎驗證了這一預言。晉穆侯去世後,其弟奪位自立,後世稱為殤叔。殤叔在位四年後,被迫外逃的太子仇率領自己的軍隊襲擊殤叔,奪回君位,是為晉文侯。
此時的西周,正值周宣王晚年到周厲王初年的變亂時期,對於晉國的政局變動無意,更無力進行干涉。

春秋戰車兵
晉文侯在位二十五年後去世,其子昭侯立。昭侯按照傳統,將自己的叔叔成師分封於曲沃,號為桓叔。按傳統來說,這個安排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是,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傳統的模式並不足以維護政局的穩定。
曲沃這個地方,城市堅固、土地肥沃,甚至比晉國都城翼還要富庶。這樣一個地方,不掌握在君主手中,本身就是潛在隱患。更何況,此時的桓叔在當時的晉國,德高望重。幾年後,晉國大臣潘父弒昭侯,迎立桓叔。
對於天上掉下來的君位,桓叔沒有拒絕。但進入都城的桓叔,並沒有被晉國民眾接受,最後被迫退回曲沃。昭侯的兒子平被擁立為君,是為孝侯。從此,曲沃與翼之間開始了漫長的權力爭奪戰。經過近七十年的反覆較量,連續弒殺五位國君,到曲沃武公才最終擊敗了在翼的晉國主君。成為晉國的實際掌控者。

長期的內戰,不僅消耗了晉國的國力,讓晉國錯過了春秋初期一系列歷史事件,更開了晉國君位非正常傳承的傳統。之後的晉國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往往會在國君即位後將其他成年的公子驅逐到其他國家,形成了“晉無公室”的傳統。
某種程度上,驪姬之亂就是這一傳統的第一次表現。晉獻公將太子申生逼死,迫使公子重耳、夷吾出逃,就是為了防止勢均力敵的三兄弟間再次權利爭鬥,同時強化國君的權力。驪姬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與“晉國無公室”的傳統同時,晉國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異姓大夫成為政壇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晉文公之後。流亡在外數年的晉文公回到晉國成為國君後,開始大量任用異姓擔任重要職務。甚至,至關重要的軍隊控制權也在大夫的。晉獻公將軍隊擴大為三軍,國君和太子各領一軍。到了晉文公,三軍的主帥都是異姓卿大夫。

國君為首的宗室,與異姓卿大夫之間的實力差異巨大,導致權力失衡。經過反覆較量,晉國在春秋後期形成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專權的局面,國君被架空。為了爭奪最高權力,六卿之間再次爆發戰爭,最終形成韓趙魏三家勢均力敵的局面。
晉陽之戰,三家事實上瓜分了晉國,只差周天子的最後確認。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終確認,晉國走到了盡頭。

除了傳承錯亂帶來的權力失衡外,晉國的分裂與地形與氣候也有密切的關係。
晉國最初的封地極小,經過數代國君的努力,到了春秋中期逐漸形成一個幅員數千裡的大國。鼎盛時期,晉國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橫跨太行東西,地越大河兩岸,各地差異巨大。
以山西為例,以太原為中心的河谷文化和以大同為中心的代地就差異巨大。太原等地是傳統的農業發達地區,代地則受草原文化影響巨大,這種差異在之後的趙國依舊存在,也是限制趙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與分裂之後的趙國相比,晉國的情況只能說更嚴重。不論是跨越太行山脈,還是橫渡黃河,在當時都是十分困難的。從古到今,地理條件與通訊手段都是限制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技術極度落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問題更加嚴重。
地形的破碎割裂,是晉國衰落乃至分裂的關鍵因素之一。春秋四大諸侯齊秦晉楚中,齊國地處海濱,國土面積有限,臨淄的力量幾乎可以輻射全境;秦國,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在當時的中國屬於屬於上上之選,人口與經濟對其他地區的優勢明顯;楚國雖然也是地形破碎,但云夢澤等古代的巨大湖泊、溼地卻是古代真正的高速公路……
晉國內部的幾個地形區中,沒有一個可以形成對其他形成優勢。不要說絕對優勢,哪怕是相對優勢也沒有。

交通的不便和地形的限制,讓晉國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國君對地方的控制力極差。如果在相對和平的歷史時期,這也許不會帶來太嚴重的問題。問題是,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晉國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不斷吞噬小國的過程。
用後來傳入中國的因果論來說,晉國的結局屬實是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原因外,個人認為,晉國最終消亡的原因還在於因循守舊。在人們一般的印象中,魯國才是春秋時期最守舊的存在。魯國對於周禮的堅持,在現實主義者看來十分的不合理。
但事實上,晉國才是那個最守舊的存在。與其他國家不斷強化國君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晉國依然抱著分封制不放。
晉昭侯分封自己的叔叔到曲沃,給晉國埋下了巨大隱患。如果沒有這樣的分封,春秋初年晉國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很有可能會避免。類似的情況,鄭國也有發生。鄭莊公分封自己的弟弟段到京,助長了段的野心。但鄭國的問題沒有長時間延續,莊公時期就解決了段的問題。
而晉國因為種種因素,讓這場內部爭奪持續了數十年之久,最終帶來嚴重的後果。晉國國君與公室之間的信任從此蕩然無存,為卿大夫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早期卿大夫作為依附於國君的勢力,對國君的威脅還不算大。但晉國繼續分封,把消滅諸侯的土地和屬民分封給大夫。結果就是大夫的實力在事實上超越了國君!著名的趙氏孤兒與其說是晉國君主信用奸佞、屠戮忠臣,不如說是公室希望藉助新興的卿大夫勢力,削弱傳統大夫家族的嘗試。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