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規矩——底層的束縛頂層的墊腳石

【你在掌權者設計的,對他有利的規則下,和他競爭,你不輸才怪!打破規則才有機會。】
前言:
很多人可能都發現了一個現象:
規規矩矩的人,往往受到父母長輩和領導們的青睞,他們在事業方面不上不下,多處於社會中層和下層。
而另一類人,鬼點子多、喜歡鑽規則漏洞、時不時弄些不為大眾所知的事。這類人通常受到老婆孩子和下屬們的喜愛,事業上要麼很成功,要麼很失敗。
為什麼會這樣呢?
規矩、規則是誰定的?掌權者!誰是掌權者?父母長輩和領導們,對吧?如果你是掌權者,你會制定一個對自己不利的規則並去執行嗎?
守規矩的最大受益者是父母長輩和領導們,只要大家都遵守他們制定的規矩,就能保證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在上位的掌權者青睞規規矩矩的人。
喜歡鑽規則漏洞的人,不認可掌權者制定的規則,憑什麼我要在對你有利的規則下跟你玩?他們打破了掌權者制定的規則,破壞、奪走了掌權者的既得利益,下位者視他們為榜樣,掌權者極力打壓他們。
說到這裡,我們來思考兩個問題:1.規則、規矩的制定是為了什麼?2.規則、規矩裡的漏洞,真的是漏洞還是故意留下的後門?
我們透過三個歷史現象來分析這兩個問題。
1.戰國以前,頂層對底層的極致壓迫和剝削:規則和規矩的制定,是為了更好的剝削和壓迫。
2.統治者“以人為本”,主動改變規則、規矩,給底層讓利,是仁慈嗎?不,是面對底層力量時的迫不得已罷了!
3.唐朝的人才選拔制度。掌權者們利用制定規則的權力,給自己留後門。
4.你在掌權者設計的,對他有利的規則、規矩裡,和他們競爭,你不輸才怪!衝破規則才有機會。
Part.1
中國的歷史,可以根據人口和食物產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戰國(公元前500年)以前:人口少,食物產量不足;第二個階段,戰國以後:人口多,食物產量介於夠與不夠之間。
戰國以前,鐵器尚未普及和農業技術不發達時,中國人口少、食物產量不足。
這個時期的各種規則制度、規矩全是有利於頂層貴族的,最典型的就是世襲制,爵位和官職世代相傳。
頂層貴族們對底層百姓極致剝削和壓迫,百姓們不過是會說話的牲畜,在稱呼上也備受蔑視,貴族被稱為國人,普通百姓被稱為野人
原因無他,此時底層無力反抗頂層的剝削和壓迫。
各諸侯國的貴族們佔據土地,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吃飽喝足),經受長期的文化教育和武藝訓練(君子六藝),裝備精良(鎧甲和武器)。
底層百姓全方位落後於頂層貴族,武器不過是削尖了的竹子,鎧甲更是沒有。一個全副武裝的貴族士兵,可以無傷輕鬆砍死十幾個造反的百姓,當時貴族和百姓的人口比例約為1:10-1:15左右。
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希臘城邦斯巴達也是類似的情況。
既然你們(百姓)無力反抗我(貴族)的壓迫和剝削,那我當然不需要考慮你們的感受和想法,我制定的規則、規矩當然是全對我有利的。
說到底,頂層掌權者制定規則、規矩就是為了更好的壓迫和剝削百姓,規則和規矩是用來維護掌權者統治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幾百年,直到戰國前期鐵器的普及和農業技術的大爆發。
鐵器的普及抹平了武器代差,百姓綁塊鐵在胸口再拿上鐵鋤頭,跟貴族穿鎧甲拿青銅戈矛沒太大區別。農業技術大爆發導致糧食大增產,普通百姓人口數量大增。
一瞬間,頂層貴族對底層百姓的武器代差優勢幾乎不存在了,底層的人口數量優勢卻在快速擴大。
Part.2
各大諸侯國。為了適應科技進步造成的社會環境變化,先後開始嘗試變法改革。
晉國最先主動改變規則、規矩,開始向底層讓利:1.承認百姓們的身份地位,只要在晉國國境內的就都是晉國人,不再是野人。2.承認土地私有化,不再像以前所有的土地都歸屬國君,百姓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3.平民百姓可以服兵役。
說明一下為啥服兵役也是讓利,在此之前,服兵役是貴族們的特權。
當時的戰爭烈度非常低。各諸侯國的貴族們經常相互通婚,打起仗來雙方士兵都沾親帶故的,對面一瞅,那是我三舅;這邊一望,那是我大侄子;這仗怎麼打得起來?
而且今天你要是對親戚下死手了,你敢保證你沒輸的時候?以後所有貴族都會對你下死手。
而且服兵役還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上升渠道,自然也不可能讓給平民百姓。
晉國這種頂層對底層的讓利,是自願的嗎?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仁慈嗎?不是,被逼的。
還是用人口和食物產量來做一個劃分,從中國進入戰國時期到工業革命之前,全世界大概分成三種情況:1.歐洲:人口少,食物產量不足。2.南亞次大陸(印度)及非洲等:人口多,食物充足。3.亞洲:人口多,食物產量勉強夠。
人口和食物產量的差異,導致了戰爭烈度的差異。
歐洲人口少,打不起高烈度的戰爭,影視劇也經常看到,一座小小的城堡總是打不下來,最終多以聯姻之類的政治手段解決衝突。
南亞次大陸和非洲人口多,但氣候環境好,麵包樹到處長,伸手就有吃的,冬天也凍不死人。活好不容易,活著很容易,沒事打什麼仗呢?南亞次大陸和非洲的戰爭烈度也很低。
亞洲,人口眾多,食物產量(物資)有時夠有時不夠。不夠的時候,想活下去就只能去搶別人的,大量的人口為了活下去,爆發激烈的衝突。亞洲的戰爭烈度,幾乎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
正是這種極高的戰爭烈度,倒逼中國的統治者不得不給底層讓利,否則其統治根基隨時會被顛覆。
自從鐵器的普及和農業技術的大爆發之後,人口的增長導致中國的戰爭規模和烈度急劇擴大,貴族士兵不夠用了,貴族們不得不透過給底層讓利來獲得兵源,否則就是被其他諸侯國吞併。
從古至今,我國的統治者都強調“以人為本”。在全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中,我國的政治制度毫無疑問是對底層最友好的制度。
一開始,我以為是我國的統治者們更加仁慈。可隨著讀歷史越來越多,才發覺不是更加仁慈,而是客觀環境令他們不得不仁慈。
戰國以後,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非常注重民生。國家推行政策保障民生,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災時賑濟等等。除此之外還更改規則、規矩給底層百姓上升渠道,例如科舉等。
如果還像戰國以前那樣剝削、壓迫,那頂層統治者們要麼在外戰中得不到底層支援而滅亡,要麼被底層的起義給掀翻。
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統治者的仁慈,而是頂層與底層博弈後,不得不出讓給底層的利益。
Part.3
雖然頂層統治者們,為了維持統治,不得不向底層讓利,制定一些相對公平的規則和規矩,但他們往往給自己留有後門。唐朝的科舉制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科舉制常常被認為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相較於漢朝的舉孝廉和三國兩晉的門閥制度,科舉制這種只看成績,不看出身的選拔制度,似乎確實是公平了很多。
可實際上,在唐朝當官並不是只有科舉一條路,還有不少其它的為官途經,其中最常見的兩個,一是門蔭,二是流外銓(quán)。

門蔭,以父祖官位餘蔭而得官。唐朝規定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蔭及曾孫,五品以上蔭孫。
說白了,就是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開了個後門,專門特殊照顧一下。這些官員子弟在實習一段時間後,經過專門的考試,就可以做官。
流外銓,專門針對流外官設立。流外官是唐代各衙門的具體辦事人員,通常沒有品級。流外銓每年對流外官進行一次考課,經過三年的考核後,透過試判逐級升轉,最終可以晉升為正式品官。
所謂流外銓和流外官,可以理解成是現在政府的編外人員。編外人員經過三年的工作考核,再透過一次考試,就可以轉正成為正式公務員。
門蔭也好,流外銓也好,都是頂層統治者給自己人留的後門。如果你完全是個普通的平民百姓,在朝廷裡完全沒有關係,那你就只能去走科舉這條路。
但就連科舉,大部分時候也是頂層統治者們的自留地。唐朝的識字率不到30%,絕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沒有時間精力和金錢,去讀書應試科舉的。
對於普通人而言,透過科舉入仕為官的機率,不會比如今買彩票中五百萬大多少。
說到這裡,不妨深入仔細思考一下,當你發現某些規則、規矩存在漏洞的時候,那真的是漏洞嗎?真的不是掌權者在設計規則時,故意留下的暗門、後門麼?只不過如今不能像唐朝的人才選拔規則一樣,留下那麼明顯的不公平的後門。
Part.4
總結一下上邊說到的三個歷史現象:1.頂層制定規則、規矩,是為了更好的剝削和壓迫。2.頂層修改規則、規矩給底層讓利,是迫不得已。3. 頂層即便迫不得已修改規則、規矩給底層讓利,也會給自己留後門。

這三點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如果按規則來玩,那麼除非你天賦異稟,是萬中無一的天才,否則你絕對不可能贏得了那些制定規則、規矩的人。
畢竟規則是他們制定,他們比你更熟悉規則,知道有哪些漏洞(後門)可以利用,你在一個對方完全優勢的領域呢,你怎麼贏?鳥能在水裡打贏魚嗎?
規則、規矩對於頂層而言,是一塊塊墊腳石,他們可以輕鬆利用規則來獲利。
這就導致,有一些人特別熱衷於打破規則、規矩,我憑什麼要在你熟悉領域內,跟你玩?還有一些人特別喜歡鑽營規則的漏洞,憑啥只准你走暗門?我走不得?
這類人衝破了掌權者設計的規則、規矩,讓頂層的人無法利用規則優勢,雙方最大程度的實現了公平競爭。
所以他們比遵守規則的人少了一層束縛,他們更容易成功。但同時他們衝破規則的行為,也必然遭到頂層掌權者的報復。
大概十年前,我師父曾經跟我說過一段話,我印象十分深刻,大意如下:
沒啥風險、不違法就能輕鬆賺錢的領域,早就被頂層的人佔完了,而且他們還焊死大門,不準後來人進入。
如果你想賺錢,就多留意法律或者規則的邊緣。大部分人受到的教育和社會規訓,讓他們都想往安全的中心擠,所以邊緣是最缺人才的,也是最容易賺到錢的。
當然啦,你可以跳出規則的邊緣,但一定要小心,不要跳出法律的邊緣。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