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2家省級博物館鎮館之寶,來看看你的家鄉是什麼?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青銅鑄魂,丹青寫意,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曾留下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每件都是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承載著古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
從西周伯矩鬲的獸面威儀,到東漢銅奔馬的踏燕凌空;從戰國曾侯乙編鐘的金石和鳴,到西夏鎏金銅牛的靜臥黃沙。
32個省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或承載王侯將相的宏圖,甚至暗藏未解的歷史密碼。如同時光密匣,封印著古老中國的呼吸與心跳,見證著偉大文明的起伏與傳承。
在這趟跨越千年的文明巡禮中,我們將觸控青銅的冷冽、織錦的斑斕、瓷釉的溫潤。當32件瑰寶連綴成冊,展現的不僅是工藝的巔峰,更是多民族國度如何在器物中鑄就「和而不同」的基因。
本期,請隨我們走進這場永不落幕的「文物集錦」,聆聽這些無言的國寶,講述比史書更生動的千年華夏文明。
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的靈魂
歷史的遺產是未來的希望

NO.01 

北京 首都博物館西周 • 伯矩鬲

1974年琉璃河遺址的驚世出土,讓公元前11世紀的燕國宗廟彝器「伯矩鬲」重現人間,如星辰般璀璨於西周的禮器星河。
鬲身渾圓如滿月,三足擎起牛首神獸的獰厲莊嚴,七組牛首浮雕以立體鑄造技法演繹圖騰崇拜,獸角盤桓成雲雷紋冠飾,雙目炯然似欲穿透三千年時空。
器身銘文刻「伯矩作寶尊彝」六字金文,見證燕國貴族受周王冊封的歷史瞬間。
伯矩鬲不僅是商周青銅巔峰之作,更是北京最早建城史的實物座標,以青銅與銘文譜寫著華夏禮樂文明的實證華章。
NO.02 

 上海博物館西周• 大克鼎 

巍巍大克鼎,煌煌西周魂。1890年陝西扶風出土的「大克鼎」乃西周孝王時期的青銅重器,為膳夫「克」祭祀祖父而鑄,堪稱禮樂文明的巔峰之作。
鼎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雄渾莊重,腹壁鑄有290字長篇銘文,筆勢遒勁,記載了周王對克的冊命與賞賜,是研究西周世官世祿制度的珍貴文獻。
其紋飾瑰麗,獸面威嚴,波曲紋如浪湧雲騰,彰顯周人「敬天法祖」的禮制精神。
大克鼎與毛公鼎、大盂鼎並稱「海內三寶」,不僅是青銅藝術典範,更是中華文明政治與禮儀的活化石,令後世仰止。
NO.03

 南京博物院西漢• 金獸

燦燦金輝耀千年,赫赫神威鎮王侯。1982年出土於江蘇盱眙南窯莊窖藏的西漢時期黃金鑄獸,重達9100克,含金量高達99%,堪稱中國古代最重的金器。
其形似豹,蜷身凝眸,肌肉虯結,通體錘擊斑紋如繁星密佈,爪牙鋒芒猶存,盡顯漢代匠人寫實與神化交融的非凡技藝。
金獸腹內中空,或為權貴鎮席之寶,亦或祭祀重器,其用途至今仍籠罩神秘色彩。
作為漢代黃金工藝的巔峰代表,它不僅印證了西漢王朝的富庶與奢華,更以雄渾霸氣的藝術風格,訴說著那個恢弘時代的磅礴氣韻,堪稱「國之瑰寶」。
NO.04

 山西博物院西周• 晉侯鳥尊

翩翩侯鳥尊,鑄就西周華章。舉世罕見的鳥型尊出土于山西曲沃晉侯墓地114號墓,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晉國宗廟重器,見證了晉國始封的輝煌歷史。

尊作鳳鳥回眸之姿,雙翅捲曲成器身,羽紋細膩如生,喙部可開合作流,尾部下彎為鋬,集鑄造、雕塑、功能於一體,堪稱中國青銅時代最富想象力的傑作之一。

鳥背所立小蓋內鑄有「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銘文,揭示其為晉國國君燮父祭祀先祖所鑄。既彰顯周人「鳳鳴岐山」的祥瑞,又體現晉國青銅藝術的創造力。

NO.05
 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周• 淳化大鼎

巍巍巨鼎,雄鎮西周。1979年出土於陝西淳化史家塬的「淳化大鼎」乃西周早期青銅重器,重226公斤,是已知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圓鼎,堪稱「西周鼎王」。
鼎身雄渾厚重,三足如擎天之柱,腹部飾有猙獰的獸面紋,角如捲雲,盡顯神秘威嚴的禮器風範。鼎耳外側浮雕臥虎,展現出西周青銅鑄造技藝的巔峰水準。
淳化大鼎無銘文,但其宏大體量與精湛工藝或為西周祭祀天地、宴饗諸侯的國之重器。以磅礴氣勢詮釋了「藏禮於器」的青銅文明精髓,堪稱「中華第一巨鼎」。
NO.06
河南博物院春秋 • 蓮鶴銅方壺

巍巍方壺,鶴鳴九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鄭公大墓,此壺乃春秋時期青銅藝術的驚世傑作,高126釐米,重64公斤,通體鑄工精絕,紋飾繁麗如星河傾瀉。
壺身四面蟠龍蜿蜒,壺頂蓮瓣怒放,一鶴獨立其間,振翅欲飛,首開中國青銅器寫實造型之先河。鶴姿一洗商周獰厲之風,展露春秋人文覺醒的清新氣象。
蓮鶴方壺不僅見證鄭國「春秋小霸」的輝煌,更以龍紋的詭譎與鶴影的超逸,完美詮釋藝術掙脫宗教束縛的自由蛻變。
NO.07
河北博物院西漢 • 長信宮燈
鎏金溢彩,光耀千年。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的西漢鎏金青銅宮燈,通體鎏金,光華流轉。
燈體作宮女跪坐執燈之姿,衣袂翩然,右臂袖管巧妙設計為煙道,燃燈時煙塵可納於體內,燈罩可開合調節光照,燈座銘文「長信尚浴」揭示其原屬長信宮用器。
長信宮燈集實用、審美與科技於一體,不僅是漢代工藝的巔峰之作,更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璀璨篇章。其人體工學設計比西方早千餘年,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NO.08
四川博物院西周 •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
神秘古蜀,青銅絕唱。1959年出土於四川彭縣竹瓦街窖藏的西周青銅罍,通高69.4釐米,重達21.5公斤,是古蜀文明與中原禮樂交融的曠世奇珍。
罍身雄渾厚重,肩部鑄有象首雙耳,長鼻捲曲,象牙鋒芒畢露;腹部夔龍紋盤旋如虹,地紋雷紋密佈,形成三重花紋奢華佈局,彰顯出古蜀匠人非凡的鑄造技藝。
此罍無銘文,但其融合中原夔紋與南方象飾的獨特風格,揭示了周王朝與蜀地的文化交流,堪稱「長江文明青銅典範」,徹底改寫了「蜀地無禮器」的固有認知。
NO.09
山東博物館西周 • 頌簋
煌煌禮器,銘鑄史詩。西周晚期青銅重頌簋,高30釐米,器型端莊雄渾,雙耳如龍騰躍,腹部與圈足飾有波浪與垂鱗紋,線條剛勁,盡顯周人尚禮的莊重氣象。
簋內鑄有150字銘文,記載周王冊命「頌」為史官的重要史實,是研究西周冊命制度範本。當青銅的冷光與墨拓的滄桑交織,三千年王命誥辭仍在無聲傳頌。
作為「海內三簋」之首(另兩件藏北京與臺北故宮),頌簋不僅以精絕的鑄造工藝展現「藏禮於器」的周代文明精髓,更以銘文填補《史記》未載的西周官制細節。
NO.10
廣東省博物館西周 • 獸面紋青銅盉
南國吉金,禮耀春秋。西周中晚期獸面紋青銅盉,通高26.5釐米,造型典雅莊重,器身渾圓如瓠,三足鼎立似擎天,流口與鋬手曲線流暢如雲捲雲舒。
盉作為調和酒器的禮器,腹部浮雕獸面紋雙目如炬,雙角捲曲似虹,襲商周祭祀文化的肅穆基因,又迸發出懾人心魄的神秘力量,堪稱中原青銅藝術南傳的典範。
此器以精湛的範鑄工藝證明:早在三千年前,中原禮樂文明就已跨越長江,在百越之地撒下華夏文明的種子。當獸面威儀倒映珠江之水,青銅禮魂早已貫通南北。
NO.11
湖北省博物館戰國 • 曾侯乙編鐘

鐘磬和鳴,響徹千年。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戰國早期青銅編鐘,堪稱人類音樂史上的奇蹟。
曾侯乙編鐘全套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於銅木鐘架之上,重達2567公斤。鐘體飾蟠龍紋、渦紋,銘刻2800餘字樂律文獻,記載了先秦時期的音律體系。
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五個半八度,十二律俱全,可旋宮轉調,其「一鍾雙音」的鑄造技藝,不僅是戰國時期中國禮樂文明的巔峰之作,更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NO.12
湖南博物館商 • 大禾人面紋方鼎
人面凝眸,穿越時空。1959年出土於湖南黃材鎮的商晚期青銅方鼎,重12.85公斤,以獨特的人面紋飾震驚世界。
鼎腹四面各鑄一浮雕人面,濃眉巨目,闊鼻厚唇,雙耳外展如翼,額間飾角狀紋,詭譎奇絕。鼎內壁鑄「大禾」銘文,或為氏族徽記,至今仍蘊藏著未解之謎。
此鼎將人面與禮器融合,既反映了當時長江流域「人神共祭」的信仰,又展現了中原禮制與南方文化的交融,堪稱最神秘的青銅圖騰。
NO.13
福建博物院西周• 雲雷紋青銅大鐃
洪鐘震越,聲動八閩。西周時期雲雷紋青銅大鐃通高76.8釐米,重達100公斤,器身雄渾如嶽,口部寬闊似穹,堪稱中國現存最大的上古青銅鐃之一。
通體飾細密雲雷紋,如九天雷霆凝鑄於器,渦旋紋飾間隱約可見獸面輪廓,既保留商代的神秘威嚴,又初顯周代的秩序之美。
作為南方青銅文化代表,此鐃乃閩越先民祭祀山川的獨奏重器。印證了《周禮》「以金鐃止鼓」的記載,更以原始音律,串聯起中原與百越巫儺文化的對話。
當考古學家輕叩鐃壁,三千年閩越的祭祀鼓聲,依然在青銅的共振中隆隆回響。
NO.14
遼寧省博物院北魏• 鴨形玻璃注

流光溢彩,西域奇珍。1965年出土於遼寧馮素弗墓的北魏玻璃器長20.5釐米,形如遊鴨引頸,通體淺綠,器身採用吹製法,腹部中空,鴨嘴流水,設計精巧。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玻璃容器之一,其工藝明顯帶有古羅馬玻璃器特徵,當是透過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珍寶。見證了北魏「平城時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
當陽光穿越千年,這件「玻璃史上的活化石」堪稱歐亞文明對話的絕美結晶。
NO.15
浙江省博物館元代• 富春山居圖(剩山卷)
筆墨丹青,山水傳奇。元代書畫巨匠黃公(1269—1354年)晚年傑作《富春山居圖》,創作於至正七年(1347年),以長卷形式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緻。
全卷現存兩段:前段《剩山圖》藏於浙江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歷經火燒斷卷、分藏兩岸的傳奇命運,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畫卷採用「淺絳山水」技法,皴擦間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將江南煙嵐氣象化作筆底雲煙,開創了文人山水新境界。
此畫不僅承載著文人寄情林泉的理想,更以「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筆墨密碼,構建起國人心中永恆的精神家園。
NO.16
浙江省博物館元代• 青花釉裡紅樓閣式瓷穀倉

瓷塑華章,魂棲千秋。元代景德鎮窯曠世傑以瓷為胎,青花與釉裡紅交輝,塑成重簷樓閣式穀倉,飛簷翹角,欄楯勾闌,人物或奏樂或侍立,儼然元代生活畫卷。
倉體正面青花書寫墓誌銘,記載了主人淩氏生平,背面釉裡紅繪纏枝牡丹,紅藍相映間,盡顯元代制瓷工藝的巔峰水準。集建築、雕塑、書畫、陶瓷於一體。
這座微縮的「陶瓷宮殿」作為現存唯一紀年明確的元青花釉裡紅重器。以青花為筆,紅釉為魂,以巧奪天工的技藝代表了那個時代對「事死如生」的極致詮釋。
NO.17
甘肅省博物館東漢• 銅奔馬

天馬行空,踏夢而來。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塑造一匹足踏飛燕的駿馬,三足騰空,一蹄輕點鳥背。
馬首昂揚嘶鳴,鬃尾如焰飛揚,飛燕回首驚顧,將力學平衡與藝術誇張完美結合。平添「天馬躡影追風」的奇幻意境。
當青銅的流光掠過燕翼,銅奔馬以超前的動態表現,大漢天馬破空的嘶鳴,既承載著漢帝國「西通西域」的開拓精神,又折射出古人「乘蹻追術」的‘神仙’思想。
NO.18
安徽博物院戰國• 鑄客大鼎

雄鼎巍巍,楚風泱泱。1933年出土於安徽壽縣楚幽王墓的戰國晚期鑄客大鼎,通高113釐米,重達400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先秦圓鼎,堪稱「楚國鼎王」。
鼎腹渾圓如鼓,三蹄足粗壯似柱,雙耳外撇若翼,腹部飾蟠虺紋,口沿刻有「鑄客為集脀造」九字銘文,揭示此鼎乃他國工匠為楚王室所鑄,見證戰國技術交流。
大鼎以驚人的體量彰顯楚國「問鼎中原」的野心,其鑄造需採用分鑄焊接等複雜工藝,代表了青銅時代的最後輝煌。
當我們在蟠虺紋間追尋楚人的精神圖騰,看見的不僅是「一鳴驚人」的霸主氣魄,更是文明在青銅熔爐的壯麗交響。
NO.19
吉林省博物院•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漢代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長15.7釐米,通體採用錯金銀工藝,鉤首為鷹隼怒目,鉤身鑄羽人馭神獸紋樣,周身嵌金銀絲如閃電霹靂。
鉤背鏨刻「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吉祥銘文,金銀交錯處流光溢彩,堪稱漢代細金工藝的巔峰之作。其獨特造型象徵著權力征服。
當我們在兩千年的氧化層下拂拭金銀紋路,仍能觸控到漢帝國邊疆的磅礴氣象。
NO.20重慶三峽博物館戰國• 鳥形尊
靈禽棲樽,翼展巴渝。戰國青銅酒器「鳥形尊」高28.9釐米,作昂首立鳥形,羽冠高聳如冠冕,雙翅收攏成尊腹,尾部下延為支撐,飾羽紋雲雷紋,精妙非凡。
鳥目嵌綠松石,歷經兩千餘年仍瑩潤如初,彷彿凝聚著巴蜀之地的天地靈氣。
此尊造型既承中原禮器之制,又融巴楚文化之神韻,鳥喙處的巧妙導流設計,展現出戰國匠人「觀象制器」的智慧。
鳥形尊既是宴飲之器,更是巴蜀先民將飛鳥圖騰、祭祀禮儀與實用美學熔鑄一體的精神符號,是最靈動的青銅化身。
NO.21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代• 銅坐龍
龍蟠北疆,威鎮朔方。金代青銅坐龍高19.6釐米,呈蹲坐之姿,前爪撐膝,後足踞地,龍首昂揚向天,鬣鬃如焰飛揚,鱗甲細密如星,尾部盤捲成祥雲狀。
坐龍造型剛健雄渾,將遊牧民族的彪悍氣魄與中原龍圖騰的威嚴完美融合。
龍身中空,原應配有木柄,或為女真貴族儀仗器具,彰顯著金王朝「承遼制、仿漢禮」的政治抱負。
作為現存罕見的金代龍形文物,其獨特的「犬坐式」姿態造型迥異於宋遼行龍,不僅是草原帝國對中原禮器的創造性轉化,更是中華文化多元演進的歷史見證。
NO.22內蒙古博物館戰國• 鷹頂金冠飾
金冠耀草原,鷹揚嘯北疆。1972年出土於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葬的戰國時期「鷹頂金冠飾」,由鷹形冠頂、黃金冠帶組成,總重達1394克。
傲立冠頂的雄鷹展翅欲飛,鷹首鑲嵌綠松石,雙爪緊握狼噬羊紋金球;冠帶浮雕虎噬羊、馬狼搏殺等草原圖騰,紋飾在黃金映照下迸發出遊牧文明的野性之美。
此冠飾採用錘揲、鏨刻、鑲嵌等工藝,是匈奴王權的至高象徵,也是迄今唯一「胡冠」實物。作為遊牧與農耕文明交融的璀璨結晶,堪稱「草原文明的黃金史詩」。
NO.23雲南省博物館戰國• 牛虎銅案
蠻荒鑄神案,野性照春秋。1972年出土於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的戰國青銅祭案,高43釐米,長76釐米,塑造了大牛護犢、猛虎噬尾的驚心動魄場景。
老牛四足穩立為案體,牛尾處猛虎咬住牛臀,虎身懸空成案耳,形成完美力學平衡。通體飾雲雷與羽紋,牛角虎牙的造型中迸發著古滇國神秘原始的祭祀氣息。
此案將動物搏殺的瞬間凝固為永恆,既反映滇人「剽牛祭祀」的習俗,又暗合《周易》「坤牛乾虎」的哲學意象。堪稱西南古滇文明青銅時代的工藝巔峰之作。
NO.24貴州省博物館宋代• 鷺鳥紋彩色蠟染褶裙
霓裳舞鷺影,藍靛寫春秋。唐代蠟染褶裙,1978年出土於貴州平壩棺材洞,以純麻織就,裙身展開如星河傾瀉,通體呈現天然藍靛與蜂蠟共舞的冰裂紋理。
裙襬處彩繪銜魚鷺鳥紋,硃砂、雌黃點染的鷺群展翅欲飛,抽象魚紋與幾何紋樣構成神秘圖案,暗合《詩經》振鷺于飛的意象,堪稱現存最早的彩色蠟染實物。
蠟刀遊走處,蜂蠟與藍靛凝固時光。這不僅是「東方第一染」,更是山地民族將草木天華轉化為永恆之美的史詩。
NO.25天津博物館西周• 太保鼎
禮器煌煌,銘鑄周魂。西周早期青銅重器「太保鼎」,傳清道光年間出土于山東梁山,高57.6釐米,鼎腹渾圓如抱月,柱足粗壯似擎天,鼎耳浮雕獸首相向。
太保鼎器身飾三層繁縟獸面紋,獰厲威嚴中透出禮器的神聖氣息。腹內壁鑄「太保鑄」三字金文,揭示其與周公旦之子、周王室太保召公奭的密切關聯。
作為「梁山七器」中唯一博物館藏珍,太保鼎以典型的「三層花」紋飾展現周初青銅藝術的巔峰水準。鼎足扉稜新制,預示西周青銅器由神秘向禮制的風格過渡。
饕餮溝壑間,蘊含著「藏禮於器」的治國智慧以及青銅時代最莊重的政治宣言。
NO.26海南省博物館戰國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劍
寒光凝秋水,金銘照越魂。戰錯金銘文青銅劍青銅劍,長60釐米,劍身修長如竹葉,金絲鑲嵌的雲雷紋環繞錯金銘文「越王亓北古」五字,如鳳舞九天。
作為越王無顓的自用佩劍,此劍採用當時最先進的複合鑄造技術,刃部含錫量高而剛硬,脊部含鉛量多顯柔韌。
這不僅是越國「寶劍橫吳」霸業的見證,更是百越文明與中原禮樂在冷兵器上的完美交融。青銅可朽,但越王劍上的金芒仍在訴說「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崢嶸時代。
NO.27青海省博物館七角星紋青銅鏡
漢晉時七角星紋青銅鏡,直徑16.5釐米,鏡背中央隆起如天穹,七枚銳角星芒呈放射狀排列,角間飾以細密雲雷紋,形成神秘圖式。
星紋線條剛勁如刀刻,在青灰鏡背上勾勒出最原始的宇宙密碼,鏡緣處鋸齒紋如星軌環繞,暗合「七曜」天象崇敬。
此鏡出土於青海羌戎墓葬,其七角星紋既不同於中原常見的四象紋飾,又迥異於西方七芒星,可能是古代遊牧民族羌人「七星護體」蒼穹信仰的獨特體現。
NO.28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西夏• 鎏金銅牛
金牛臥沙,王朝夢華。1977年出土於西夏王陵區101號陪葬墓的青銅牛,長120釐米,重188公斤,通體鎏金,牛首低垂,四肢屈跪呈負重狀,肌肉飽滿有力。
其空心鑄造工藝精湛,鎏金雖經歲月剝蝕,仍可想象當年「金牛耀陵」的輝煌。
作為党項族「耕戰立國」的精神圖騰,鎏金銅牛承載著西夏「農牧並重」的治國方略。其代表的西夏工匠的藝術造詣,更是消失王朝在戈壁深處留下的最後背影。
NO.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彩錦耀邊關,星象兆華夏。1995年出土於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的東漢織錦護膊,長18.5釐米,以五色絲線織就,赫然顯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篆體漢字。
左右飾朱雀、白虎、獨角獸等祥瑞,配色如虹霓貫日,歷經兩千年仍絢爛奪目。
此護膊採用「漢式織錦」最高工藝 —— 五重平紋經錦。其銘文源自《史記 • 天官書》,既是漢朝經略西域的軍事吉兆,更是絲綢之路上多民族信仰交融的見證。
NO.30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西漢• 羽紋銅鳳燈
朱雀銜燈,光耀嶺南。1971年廣西合浦望牛嶺漢墓出土羽紋銅鳳燈,高33釐米,作鳳鳥昂首佇立狀,雙翅舒展為燈罩,尾羽下垂成支架,喙部銜喇叭形燈盤。
鳳身鏨刻細密羽紋,冠羽與尾翎飾鎏金雲氣紋,當燈火點燃時,光影透過鏤空羽翼,會在牆上投射出翱翔的鳳影。
此燈採用分鑄套接工藝,鳳腹中空可儲水,煙塵透過頸部匯入體內溶解。楚式鳳鳥造型既反映漢帝國「南撫百越」的文化整合,又暗合「鸞鳥自歌」的神話意象。
NO.31西藏博物館新石器時代• 雙體陶罐
雪域陶魂,文明初曙。新石器時代晚期雙體陶罐,出土於西藏卡若遺址,高19釐米,造型絕妙:兩陶罐相連如孿生,腹部渾圓似雪山,通體飾刻劃紋與繩紋。
作為青藏高原史前文明的「第一件藝術品」,陶罐的雙體結構,可能象徵原始的生殖崇拜或者氏族聯盟,獨特的「一器雙腔」設計在世界陶器史上獨樹一幟。
在斑駁的陶土裡,雙體陶罐用樸素的形態,講述著世界屋脊最早的家園故事。
NO.32臺北故宮博物院西周• 毛公鼎
鼎鑄王命,文載史詩。西周宣王時期青銅重器「毛公鼎」,與上博「大克鼎」、國博「大盂鼎」並稱「海內三寶」。
高53.8釐米,鼎腹深峻如抱日月,蹄足穩健似擎山嶽,器身飾簡潔的弦紋與重環紋,洗盡鉛華處盡顯廟堂之氣。
腹內鑄有32行499字銘文,為現存青銅器銘文之最,字字如刀,記載了周宣王冊命毛公輔政的浩蕩王命,堪稱一部鐫刻在青銅上的《尚書》。
毛公鼎以「文勝於飾」顛覆商周青銅傳統,其銘文囊括冊命、賞賜、訓詁、誓盟等完整儀軌,堪稱西周政治制度的「活檔案」,也是中華文明書寫最厚重的序章。
文化是民族的根,歷史是民族的魂
詩篇 90:12 |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Copyright
||
精品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