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看中國歷史,會有種“得關中者得天下”的感覺。無論是秦滅六國、楚漢戰爭、北周滅北齊還是隋末戰亂都在印證這了一說法。但是,這個說法到了明末李自成時就不行了。關中仍然是那個關中,潼關或者函谷關仍然是東大門,那得關中就能問鼎中原的戰略怎麼就行不通了呢?
關中之所以能問鼎中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簡直是個保險箱,進可攻退可守。關中地理位置優越。關中平原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南面是秦嶺一線。西面是隴山以及連綿不斷的戎狄之地。關中的東面是黃河和洛水組成的河西之地,再然後就是東出的崤函古道。
在崤函古道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關以及後來的潼關。之所以有函谷關還有潼關這與黃河經常改道有關係,光函谷關在歷史上就有三個。但無論怎麼變,關口的作用都是阻擋西進的敵人。

西周擊敗殷商就是從關中發跡的,只不過那個時候殷商進攻西周的歷史不明確,也不能顯現關中保險箱的重要性。真正體現關中作用的是戰國時代的秦國。秦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是個古老國家,他之所以古老並不是因為有多強大反倒是因為夠偏僻。
西周滅亡後,整個關中地區被犬戎蹂躪,這才有了平王東遷的歷史劇本。在鎬京以西自古以來就是戎狄佔據的地區,這裡就屬於未被開化之地。秦國就是在這片地區建國的,他的建國就是周天子開的一個空頭支票。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秦國都在與戎狄作戰來維持自身的安全。
就是到了鼎盛的秦穆公時代,秦國也沒能力跟關東諸侯爭雄,秦穆公最大的功勞並不是影響了晉國繼承戰爭而是開拓了西北大面積土地。因為此時的函谷關在晉國手上,秦國的保險箱大門長期洞開,人家不來是實在不想來。整個春秋歷史也是長期的晉楚南北爭霸,不是東西對抗。

春秋各國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開始上升,並一舉拿下了函谷關。有了函谷關之後秦國就從一個弱國變成了強國。此後無論是齊國強還是魏國強都拿秦國沒有辦法。
即便是孟嘗君帶著韓魏攻破了函谷關也因為外交和後勤原因無法更進一步。此後就是我們熟悉的劇本了,六國合縱攻秦因為受阻於函谷關而不能更進一步。就算是繞過函谷關從黃土高原下來也會因為後勤跟不上最終折戟沉沙。反觀秦國就不一樣了,冷眼旁觀六國的興衰抓住每一次進攻的機,直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

楚漢戰爭也是一樣的劇情。項羽放棄了關中形勝之地而選擇了建都彭城。項羽建都彭城也不是沒有思考,項羽是當時最為出色的將軍,他把都城建在彭城是因為這裡可以四面出擊打擊不臣服西楚的諸侯國。但他忘了自己分封了18個諸侯國,自己的軍隊不可能同時與多國開戰。當項羽陷入與齊國不休止的戰爭時,劉邦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之地。此後就是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成皋一線不停拉鋸的劇本。
此時的漢軍擁有關中之地,後方根本不需要多少兵力,韓信還在不斷開闢第二戰場消滅漢軍側翼的諸侯國。楚軍這邊就不行了,彭越在後方不斷襲擾楚軍的後勤補給,英布還在劉邦的策動下造反了。所謂的“楚河漢界”本就是楚軍這把鋒利的寶劍被漢軍磨平的結果。劉邦是不可能放項羽回去整頓兵力再進行作戰,背信棄義不過是一個陽謀罷了。

楚漢戰爭
南北朝隋唐時代的關隴集團又是得關中者得天下的一個例子。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西魏是南北朝時代最弱小的一個。但從西魏到北周,經歷了關隴集團幾代的耕耘,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終於聯合陳朝滅掉了北齊。這還不是關隴集團的最終章。到了隋文帝時期,楊廣帶著百萬大軍南下滅陳完成了中華帝國的又一次統一。
此後的隋末亂世又是關隴集團笑到了最後。李唐佔據著關中地區對中原的各路反王形成了絕對壓制。李建成和李世民對洛陽進行過大規模的進攻但最終無功而返。不過這並不影響李唐政權的穩固,因為只要守住潼關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後方高枕無憂。等到李唐逐個消滅李密、劉武周等勢力的時候就有了足夠的實力進攻洛陽。李世民不僅消滅了洛陽的王世充還順帶打敗了河北的竇建德。李唐王朝就此完成統一的關鍵一步。

但這個邏輯到了李自成這裡不好使了。李自成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把旗幟插到了北京城頭。但接下來的歷史劇本並沒有按照以往的邏輯上演。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戰中慘敗,退出北京回到西安。但大順政權並沒有守住潼關,很快就被清軍逼到了湖北,直至最後覆滅。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更是如此。1853年洪秀全攜50萬之眾攻克武昌,去何處定都擺到了他的面前。洪秀全想要北上河南,楊秀清想要東進南京,其他將領有西取關中的建議。但洪秀全基本上是在東進和北上間選擇,關中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內。可以說,此時的關中早已沒有了“得關中者得天下”的美名。

李自成
關中戰略失靈,與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都有直接關係。河南簡稱“豫”,在九州里面是豫州。河南在今天有大象會很奇怪,但在上古時代真實存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初年這一時期華夏大地的氣候條件跟今天非常不一樣,黃河流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平均高2℃,這就相當於長江流域的降水線直接北移到了黃河流域。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跟四川是一個水平的。《戰國策》裡面的“天府之國”說的就是關中地區。當然,在西周時期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小冰期,這也是西周滅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漢就是在這個漫長的暖溼期裡建立的。
這一情況在公元初年戛然而止,隨之而來的是氣候逐漸變冷。到了東漢時期,氣溫已經降到跟今天差不多,整個關中地區開始乾旱起來,到了五胡亂華時期,關中已經跟當初漢人眼裡的關中沒有一點關係。然後在公元550年華夏大地的氣溫再次回升,到了隋唐時期又跟秦漢一樣,關中再次變成天府之國。唐高宗時期關中竟然出現三年無雪的情況。溫暖的氣候使得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產糧區。

但是從公元1000年的兩宋開始,華夏大地再次經歷了寒冷期,關中又變得乾旱起來。兩宋即便擁有關中也不會把都城建在這裡,關中淪為了邊塞地區。從此關中地區的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支撐不起首都的責任。
除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也在不斷改變關中的自然環境。從秦國定都雍城到西漢定都長安,在近千年的時間裡,關中一直承擔著國都的重任。古代宮殿都是木質房屋,帶來的就是大規模砍伐樹木。到了西漢末年由於氣候變化和人為砍伐的雙重因素,長安周邊已經沒有像樣的森林了。好不容易看到幾片楊樹林,皇帝就馬上蓋了一個長楊宮。
這一情況在唐朝也是同樣嚴重。唐玄宗為了蓋宮殿不得不從山西征調木材,可見關中地區樹木砍伐有多麼嚴重。沒有了森林帶來的就是水土流失。關中地區的沃野千里到了唐朝時已經負擔不起長安龐大的人口吃飯了。唐朝中央不得不在必要時候到洛陽“就食”。安史之亂後,大唐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皇帝想要去洛陽得問節度使們答應不答應,所以就只能搞關東漕運運糧。

到了唐朝末期由於氣候變冷、土地沙化,長安缺糧已經是日常,甚至由此發生禁軍兵變。後來黃巢攻破長安也沒有在此建都。在明朝時關中變成了西安府,連個“京”字都沒有了,這也就是意味著關中跟西北其他地區變得一樣普通。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