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影片焦慮」的當下,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右上角 ··· >設為星標⭐️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越來越多家長的發帖或評論,有些語氣焦急,有些充滿無力:
「孩子一回家就抱著手機玩遊戲,叫吃飯不理人,說幾句就急眼了。」
「寫作業拖拖拉拉,一邊寫一邊偷偷看影片,一催就吵架。」
「每天都在鬥智鬥勇,剛把手機收走,他就開始悄悄用家裡的 pad,再收走就玩電話手錶。」
這些畫面,可能很多家長都熟悉:因為孩子玩手機而爆發家庭矛盾,擔心孩子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害怕玩手機上癮影響生活,這成了當下家長們的普遍焦慮。
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下的普遍現象。
網路世界裡高密度的資訊刺激,輕易就能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過早地接觸社交媒體上紛繁複雜的情緒與衝突,也容易讓孩子受到不良价值的影響。
於是,家長本能地開始控制:限時、停用、沒收裝置,希望透過管控把孩子拉回來。
然而,在限制手機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裡,螢幕不可能從孩子的生活中被徹底剝離。
問題的核心也許不在於「短影片有毒」,而在於當孩子關掉手機之後,現實世界是否有值得 ta 停留的東西。
圖片來源:《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比起禁手機,更需要給孩子
創造一個值得停留的現實世界
一看到孩子刷短影片就如臨大敵,立即粗暴地禁止 ta 玩手機,當家長長期被這種恐慌性焦慮裹挾時,就無法客觀理性的看待新興媒介。而更能讓孩子有內驅力去改變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值得停留的現實世界——這裡有情緒被傾聽的體驗,有可以玩樂的活動,有願意陪 ta 一起成長的大人。
  • 家庭教育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是熱愛和專注
你有多久沒看到孩子,花幾個小時忘我地鑽研一個難題,或是用積木設計、搭建一座大型建築了?
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一項既有挑戰又能勝任的活動中,並從中獲得深度滿足時,人就會進入一種心流(flow)狀態。
心流會帶來行動和意識融合、控制感、高度集中等積極體驗[1],讓人能夠自驅地鑽研和訓練,持續進步。很多高水平的運動員就能在體育訓練中獲得心流體驗。
對孩子來說,心流體驗更是種珍貴的狀態,因為當 ta 們習慣了專注、投入地做一件事,也就更容易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自己的愛好。
想要讓孩子體會到這種「有挑戰又有成就感」的專注時刻,現實生活中要有能夠支援 ta 們長期投入的活動——比如運動、搭建創造、閱讀、養育動植物、志願活動等。
將孩子重新帶回到閱讀、運動這些長期主義的活動中,確實不如把手機當成「電子保姆」來得省事。但這些活動能為孩子積累深層次的滿足感與持續的成長動力,甚至可能幫 ta 們發現一個願意投入一生的熱愛。
圖片來源:pexels
  • 建立積極的情緒連線,看見、理解、回應孩子真正的情緒需求
孩子沉迷短影片,其實是現實世界中缺乏情緒連線的訊號。
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與 ta 們在家庭中獲得的情感支援相關[2]當孩子在家中無法獲得理解、陪伴與情緒回應時,ta 們更容易轉向網路世界尋求慰藉和歸屬。
這時,家長真正需要做的,是試著去看見孩子想要逃離現實背後的情緒:
Ta 為什麼最近總是沒耐心?
是不是在學校遇到困難了,但不好意思說?
是不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家長不需要時刻都陪在孩子身邊,但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要真正「在場」。這意味著不只關注生活起居、關心成績和表現,也要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接住 ta 們的情緒。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情感連結,ta 們對手機的依賴自然會減少。
手機的存在,讓當代人對空白時間越來越沒有耐受力。如果父母願意坐下來聽孩子說說煩惱,或者只是靜靜陪伴 ta 發呆、做事,孩子才會慢慢感受到現實世界中的情感連線。
帶著孩子一起,減少被電子裝置填滿無聊的空隙,開啟一本想讀很久的書,用家裡積攢的快遞箱做一條貓貓隧道,去小區裡收集植物掉落的種子,寫一個時間旅行的小故事……
當孩子在無聊中長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僅擁有了自得其樂的能力,也會收穫更豐富的內心世界。
圖片來源:pexels
無法否認的是:網際網路
是這一代孩子世界觀的組成
培養數字素養(Digital Literac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近年大力推廣的教育目標。
所謂數字素養,指的是個體在數字環境中,能夠積極、批判性地使用數字技術來獲取資訊、表達觀點、解決問題和進行交流的綜合能力。
這不僅是對網際網路工具的掌握,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這一代孩子,是名副其實的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數字媒體早已嵌入 ta 們的日常生活結構。對於 ta 們來說,網路不是虛擬世界,而是真實生活的延伸:
  • 手機裡的內容,新聞影片、搞笑段子、熱點事件解讀……是 ta 們接觸世界、理解社會的重要視窗。
  • 網路熱梗、流行文化,已經成了ta們與同齡人的社交語言,是否聽得懂、跟得上,影響著ta們的社交歸屬感。
  • 彈幕、評論區、互動遊戲,成了 ta 們表達情緒、釋放壓力、建立關係的新方式。
放在更長遠的視角看,對網際網路的掌控力,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競爭力:誰掌握了資訊、理解了演算法、能創造內容,誰就擁有更多可能性。
  • 能精準搜尋、辨別內容真偽的孩子,擁有更好的獨立思考能力;
  • 能使用數字工具表達觀點、整合資訊、製作內容的孩子,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學習與工作的任務;
  • 擁有數字創造力的孩子,有可能成長為自媒體作者、獨立開發者、AI 原創設計師等新型人才……有研究顯示,比起僅僅被動地觀看內容,主動參與制作短影片與直播的使用者,甚至表現出更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況[3]
因此,引導孩子用好手機,讓孩子不僅做內容的消費者,更成為創作者,不只是學會使用工具,更是在構建一種長期的能力。
圖片來源:giphy
培養孩子的數字素養
需要所有「大人」的共同努力
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安全使用網際網路的意識,並逐步培養 ta 們在數字世界中必備的判斷力、選擇能力與創造力。
  • 合理設定螢幕使用時長
控制螢幕時間並非出於對技術的抗拒,而是為了給孩子對現實世界的探索預留必要的時間與空間。
結合美國兒科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螢幕使用時間可以參考:
  • 18 個月以下:不鼓勵接觸螢幕,與親人視訊通話除外;
  • 18~24 個月:可適度接觸,但需有家長陪伴,並篩選高質量內容;
  • 2~5 歲:建議每天螢幕時間累計不超過 1 小時;
  • 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在優先完成學習、戶外運動、閱讀與社交活動的基礎上,適度安排螢幕休閒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為宜。
  • 共同制定規則,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
與孩子討論,提前設定清晰的規則,所有監護人達成一致,溫和堅定地執行規則。
  • 使用裝置的「家長控制」功能,自己先體驗孩子使用的程式、遊戲等應用,確認是否有不適合孩子年齡接觸的內容;
  • 規定家裡的「無裝置時間」或「無裝置區域 」,例如每天晚餐時間、睡前一小時,全家人都不玩手機,一起度過親子時光;
  • 家長自身的手機使用習慣,也會影響孩子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強調,孩子透過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建立自身習慣。如果大人總是邊吃飯邊刷手機、無法專注做事,就很難讓孩子合理地對待手機。
圖片來源:《摩登家庭》
  • 數字素養教育的關鍵:培養判斷力、選擇能力、創造力
  • 幫助孩子學會蒐集資訊、辨別資訊真偽,挑選更有質量的內容;
  • 一起探索網際網路上有意義的內容,如科學頻道、紀錄片博主、程式設計類短影片、同齡人的頻道等;和孩子一起看節目時,討論你們正在看的內容,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領域;
  • 學習體驗各種最新的技術,如 AI 做圖做影片、3D 列印、程式設計——體驗過就會知道,創造的樂趣,遠遠勝過消費的樂趣。
最後,我們相信,培養孩子健康、科學地使用網路與電子裝置,除了依靠家長的教育,更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建立良好的數字環境、提供資源支援、制定適齡機制。例如:
網際網路平臺要最佳化內容推薦與篩選機制,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優質、適齡的內容,建設兒童友好型平臺;
學校制定電子裝置使用規範,開設相關課程,鼓勵孩子進行內容創作;同時引導孩子如何正確應對網路暴力、進行隱私保護;
鼓勵內容創作者,生產適合兒童青少年的優質內容,並透過平臺機制給予正向激勵……
在網際網路與 AI 飛速發展的今天,手機不會消失,演算法不會停止。我們能做的,是為孩子搭起一座橋,引導 ta 們穿越資訊的洪流,走向真實的世界、豐富的生活。
這座橋,需要所有大人一起搭建。
今日互動
你有什麼合理控制
螢幕時間的好辦法?
References:
[1] Lenton, A. P., Slabu, L., & Sedikides, C. (2016). State authenticity in everyday life.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0(1), 64-82.
[2] Vossen, H. G., van den Eijnden, R. J., Visser, I., & Koning, I. M. (2024). Parenting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 systematic review.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11(3), 511-527.
[3]Yao, N., Chen, J., Huang, S., Montag, C., & Elhai, J. D. (2023).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relation to problematic TikTok use sever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redom proneness and distress intoler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45, 107751.
本文關鍵詞:手機、螢幕時間、心流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luna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回到現實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