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放棄雞娃,獨立自主,是我對孩子唯一的要求

文丨郝景芳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景芳說 (ID:jingfangtalk)
昨天參加一個訪談,主持人問我:你對孩子未來的學業有哪些預期?
我說:她自己決定就好。我只希望她獨立自主,自己規劃學業,自己為目標努力,自己為結果負責。
主持人追問:難道你不期待孩子上好初中,好高中嗎?
我說:在孩子獨立自主的範圍內,她當然是上的學校越好越好。但前提條件是她自己獨立追求結果,我不拎著她走。
這樣的目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給大家分享幾個晴晴三年級開學的小故事。

三年級的小故事
晴現在8歲上三年級了,又走入了新的人生髮展階段。
上三年級之前,其實班主任老師早就提醒我們說三年級之後很關鍵,學習的東西很多,難度也提升,對孩子是個很大的挑戰。
但真正三年級到來,我反而感覺到的驚喜遠大於擔憂。

第一件小事:晴晴對於iPad的自律。
在開學之前給晴晴又查了一次視力,她的視力又有所下降,大夫說最近幾個月視力下降的比較快,因此讓晴晴完全不能看螢幕,不能看電子產品。我們家裡人就把晴晴的iPad和其他的電子產品收起來了,晴晴也能理解禁了iPad是為了保護視力。
在這種情況下,她實際上心裡還是想要看的。
在某一天回到家的時候,她看見自己的iPad在旁邊在充電,她忍了忍沒有開啟iPad,後來她跟我講,說她看到 Ipad的時候,在心裡跟自己說:我該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不開啟 iPad,於是她就給自己打氣,打氣的過程中,她發現這些很堅強勵志的這些詞語非常押韻,於是就做了一首詩,支援鼓勵自己不看iPad。
那首詩是:
加油努力,堅持到底,
不看iPad,天下第一。
晴晴在寫完這首詩的時候,對自己很滿意。所以她把這首詩寫了下來,貼在自己的iPad上面,這樣就可以鼓勵自己去堅持不開啟。

晴晴的這種自律性其實讓我蠻感動的。在三年級之前,看iPad還是得需要家長的他律,需要管制。最開始我把她的iPad奪走都感到生氣;後來給她定了時間,她可以接受時間的約束,到了時間雖然不情願,但是可以讓iPad被收走;再到後來到了時間她可以比較自覺的把iPad放下。
當三年級她可以自我認同,並且自己想辦法去堅持,不看iPad,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和提升。她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對於品格的自我肯定。
第二個小故事是跑圈。

在晴晴開學後幾天,有一天我下午放學接了她和點點,我們一起去操場上遛彎和跑步,我們約定晴晴要跑6圈,每跑一圈可以去散步休息半圈。

跑著跑著,晴晴突然覺得,每次跑步就像是開學學習,休息半圈就像是放假玩耍,她覺得這樣的一張一弛對她自己的學習有幫助。
接下來她說的一段話讓我覺得還蠻驚訝的。她說:
跑這6圈,就像我上小學一到六年級,一到二年級是比較放鬆的,三到四年級需要抓緊,跟上其他同學的步伐,不要被落下,五到六年級要衝刺非常全力的往前衝,能整體衝出最快的速度。
我非常驚訝她能說出這樣一番話。因為其實我自己沒有跟她說過這6年你應該用什麼樣的節奏進行學習,也沒有說過小學五六年級如果不能學成怎樣,就不能考上好學校之類,這些我統統都沒有說過。
可是當她能夠把在操場上跑6圈,直接和六年級的學習進行對應,我發現不但非常貼切,而且對她自己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成長和提升。這說明她對自己的學業是有所規劃,也有所預期的。晴晴說她其實還是希望自己的成績很好。
第三件小事就是有關作業的態度。
晴晴在開學一週之後,有一天她跟我講,說她今天在學校裡面有一個好訊息,就是把所有的筆頭作業都寫完了。
“我在中午午休的時候和下午先寫語文寫字手冊,我寫寫字手冊非常快,除了今天的作業寫完,我已經把下次課預習的認識的字和拼音都已經寫完了,這樣下次就可以比較省時間。
“下午當老師開始批改語文作業的時候,我覺得去批改的人太多了,排隊的時間很長,就沒有去跟著一起排隊,而是把數學作業寫完了,我想,等我寫完數學作業,大家是不是也批改完了?
“當我把數學作業寫了,到最後才去批改語文作業,而且語文作業都對了,回家也不需要修改。”她說。
“嗯,這種情況下你回家就有比較多的時間去自由玩耍了對吧?”我說。
我跟晴晴說,小晴晴你有一個很厲害的本領叫做規劃,你自己去規劃時間,自己去決策現在要做什麼。你有了這樣的選擇和規劃的能力,以後肯定可以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節省時間,高效學習。
最後一個小細節是晴晴有一天早上上學的時候,說自己不喜歡上學。

我跟她說:“有一本書叫《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其中講的是,如果學生背景知識太少,上課聽不懂,就不喜歡上學。所以需要加強閱讀。”

晴晴說:“哼,我才不是聽不懂呢。我都能聽懂!是太無聊了。”
我笑道:“那以後給你帶一些難題去學校怎麼樣?”
晴晴說:“行,就帶點什麼三年級奧數之類的。”
當然是句玩笑話,我也沒有給晴晴帶奧數上學。她並沒有上課外培訓班,三年級奧數的書倒是有一套在家裡,還沒怎麼太學。其實晴晴並不算班裡的學霸,也不是班幹部,但是她對自己是有信心的。這種莫名的信心,是她未來挑戰自己、遇到難關不放棄的心理基礎。
她莫名的信心,也是我對她信心的來源。

獨立自主的由來

上面的幾個小例子都是這個學期晴晴給我的驚喜,超出我的預期。
如果8歲的孩子可以抵禦誘惑、給自己做規劃、總結學習策略、主動挑戰更難的任務,那麼她在未來10年、20年、30年也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節奏。
我並不預期孩子的成就,她可能能考上極好的學校,也可能盡力了也還是沒有考好;她可能在大舞臺上奮力打拼,也可能做一個不起眼的打工人,這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她自己撐起自己的期望,在任何境遇下都懷有信心。
當我給別人講晴晴的這些言論的時候,朋友會說你這太凡爾賽了,我們的孩子達不到這種程度,你這孩子太優秀了,不能拿這個刺激我們。但其實晴晴本身並不是“優秀”,她在學校裡能跟隨進度,但並不突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自覺自律愛學習。
那麼,晴晴是如何從一個不愛上課、不願意寫作業的孩子,蛻變為能夠對自己的成績有評估、對未來有規劃的獨立自主的學生呢?
其實這也是非常非常簡單而自然的事情。
第一點就是,父母需要忍耐住自己對於不完美的焦躁。
很多父母都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但是忍受不了作業不是滿分。於是,從一年級開始,不能接受孩子自己寫完作業、自己裝到書包裡,而是要幫助孩子檢查每一份作業的正確細節。“怎麼能不給ta檢查呢,ta自己根本不會檢查,我一放手ta就不行。”父母的憂愁溢於言表。
其實父母的焦慮是沒錯的,孩子在小的時候確實錯誤連連、丟三落四、自己做不好,但換一個角度想,一年級不能放手的父母,到了三四年級關鍵期,更不敢放手;五六年級小升初,更不敢放手;剛上初中難度大,更不敢放手;初二初三要中考,更不敢放手;高中要高考,更不敢放手;大學內卷找工作難,更不敢放手;工作之後覺得自己的孩子獨立性差,更不敢放手;孩子四十歲了覺得ta還是孩子,還是不敢放手。
於是就放棄了“讓孩子獨立自主”。
第二點就是,真正聽見孩子的訴說。
真正看見和聽見孩子對你的傾訴,不管是ta說自己根本不願意寫作業,還是他今天自己取得了一點成就,都要認真的聽,聽懂並且鼓勵ta的傾訴。
有時候ta的傾訴是傾訴壓力,聽起來像是抱怨或憤怒,但是傾訴出來之後,反而可以接受學習任務和挑戰。“我們語文課煩死了,每天都得寫預習,我最討厭預習了!”
有時候ta的傾訴是自豪,哪怕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小成就,但孩子會感覺自己是厲害的。“今天老師讓我管圖書角了,我覺得是因為我做事有條理。”有的時候ta驕傲地舉起自己寫的一篇作業,你得按捺住自己一眼就看見兩個大錯別字的批評慾望,耐心地聽ta話語裡的自豪情緒。
為什麼要讓孩子訴說?因為只有透過訴說,孩子才能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識。只有透過強化的自我意識,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規劃和自我負責的獨立性。
第三點就是,獨立自主能力也需要腳手架。

我們可能都聽說過“腳手架”理念,也就是父母幫助孩子在ta的現有水平上,支援孩子的自我攀登,父母提供輔助支援,跟著孩子的進度,在孩子腳下支援ta的提升。

對於語文數學歷史科學,其實“腳手架”理念還蠻容易理解,也就是更清晰地體察孩子的知識能力水平,不急不徐,讓ta在現有的水平上小步成長。
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很多“素質品質”,其實也是需要鍛鍊的能力,鍛鍊就有,不鍛鍊就沒有,而且都要按照腳手架原理支援成長。這些品質包括堅毅、自信、友好、獨立、勇敢、有規劃、負責任、創造力。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本性”,而是像識字和口算一樣可以慢慢鍛鍊與提升的能力。
孩子的獨立自主,也是一點一點成長。父母能做的就是看見每一點細微的進步,哪怕是一丟丟的進步,也一定要為他喝彩,給出鼓勵、理解與支援。
“這是你自己記的作業嗎?好棒啊!你已經學會自己記作業啦!”
“這個部分你需要媽媽幫助嗎?你想自己試一下?沒問題,你肯定可以。”
“哇,這是你自己做的?我都不敢相信呢!”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能把每一個很小步驟的進步如何提升,當做使自己長期未來的提升,他也會更願意去提升自我。
孩子的自信其實並不來源於跟他人比較,而來源於“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真真切切體驗過,靠自己的力量而把一件事情做成。父母只有不斷給孩子機會鍛鍊靠自己解決問題,並不斷讓孩子體驗自己的成就感,孩子才會產生出獨立自主的信心。
第四點,關係,關係,還是關係。
父母想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就不能在每個問題上,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關於“為什麼要先寫作業再玩”“為什麼要讀書而不是看短影片”“為什麼要努力追求好成績”“為什麼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為什麼要堅持到底”……等等問題,父母覺得“應該必須如此”的立場,可能得不到孩子的響應。

孩子會懶懶散散、遲到、不上進、貪玩、偷偷摸摸做父母不允許的事情,還在父母批評的時候裝鹹魚。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強行高壓式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但很難透過灌輸,讓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孩子有可能會屈服,有可能會偽裝,有可能會叛逆,有可能會消極抵抗,也有可能會順從——但不是獨立自主接受。
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父母的價值觀,不能像一盤菜塞進孩子嘴裡,而是需要像一盤菜放在桌子上,由孩子自己選擇用筷子夾起來,自己吃進肚子。孩子吃不吃、什麼時候吃、怎麼吃,都由孩子來決定。這樣接受的價值觀,才是吃進肚子的價值觀。
父母可能會問:那孩子就死活不夾菜,怎麼辦呢?如果不逼,孩子就是懶散沉溺娛樂,怎麼辦呢?
這裡就必須說到親子關係的意義。安全而親密的關係,就像是擺菜的桌子,是聯絡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橋樑。

孩子最終是因為與父母的愛的關係,而主動從桌子上夾菜,也就是主動把父母認同的勤奮、上進、準時、禮貌、自律的價值觀,當作是自己的價值觀。

每一個柔軟的擁抱、每一次動情的親親、每一場開懷的大笑,其實都是教育的基礎。

父母的成長

其實我上面說的這幾點,可能都是老生常談了。

遇到什麼樣的育兒問題,其實都是這樣的一些基本原則,看似簡單而老套,但實際上非常好用,而且能對很多很多孩子起真實的作用。
我和幾位老朋友總結過一些寶寶的“共同畫像”——不怎麼超前學習、不過多刷題補習、學習都比較遊刃有餘、對自己有清楚認知和自我驅動力、可以主動思考問題、課外知識豐富。
可以說,像晴晴這樣的成長軌跡完全不是稀少的,而是一批孩子共有的特性。

以上是最近聽到的一些父母的講述,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描述沒有收集起來。
這些孩子是天賦異稟、智商超群嗎?其實不是的,而是有一批理念相似的,願意陪伴、理解和支援孩子自我發展的父母。
這樣的一批父母知道:強制高壓的對面,並不是溺愛散養,而是信任與支援。只有在充分信任與支援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才會成長為獨立自主、有學習內驅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可以自己規劃安排自己的生活,相信自己,有更高的目標,也有嘗試的勇氣。
“被看見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擁有一種獨特的生機勃發的生命力。而“能看見孩子的父母”,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也擁有一種獨特的能相互點亮的生機。因為能看見自己、看見彼此,也能看見孩子獨特的內心,讓孩子自我照亮。
只有當一個人被看見、被包容,才能理解這樣的支援的氛圍能給自我成長帶來多麼大的好處,也才能真正給予孩子這樣成長的空間。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