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26天,橫跨歐亞大陸,開了一萬多公里,我終於把愛車開到了英國。”
最近,一位20歲留學生駕駛一輛蘇A,從中國南京開到了英國杜倫上學,直接吸引了百萬網友的關注。
跟南京“坤師傅”一樣牛的,是個叫“笨豆”的北京女孩,今年才上初三。
前一陣子,她獨自前往尼泊爾森林拍攝了一部小型野生動物紀錄片。
初三+獨自出國+拍攝紀錄片——這幾個buff疊在一起,硬控了我3分鐘。
這倆孩子年輕時就這麼敢闖敢拼,真不敢想象他們這輩子會有多麼精彩!
在網友的評論裡,有人表達了“羨慕嫉妒恨”,說“人生最大的分水嶺是羊水”,還說“人生是曠野,但有礦才能野”。
但我想說的是,經濟實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耐得住“空虛寂寞冷”。
你想想,萬里獨行,孤立無援。不出意外的話,一定會有意外發生。這時既要穩住心態,還要解決問題,這種抗壓能力真不是一般孩子具備的。
出國留學也是一樣。
你在國內可能是眾星捧月的“公子哥”,到了國外一下子就成了無依無靠的“小透明”。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那些沒做好準備的孩子,其實是很容易抑鬱的。
耶魯大學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45%的中國留學生出現過抑鬱症狀,29%的人有過焦慮的症狀。
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心理醫生賈斯汀·陳也說過,有的留學生才出國兩個月就陷入了抑鬱狀態,暴飲暴食、大把掉髮,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最近,中國駐美國使館還處理了一個求助案件:

雖然這是極端事件,卻是不少留學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
可見,一個孩子變大變強,歸根到底不是因為父母的財力,而是因為Ta自身擁有一種能力。
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真正拉開人生距離的,恰恰就是這種叫做“獨立”的能力。
它不是出國留學或者遠離家鄉就能自動掌握的能力。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學習規劃和關鍵決策,只有從小培養好這個能力,才能讓孩子在離家的日子裡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底氣,可以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先談談獨立生活
一個孩子出門在外有多難?
先看看北京小孩姐的尼泊爾之旅。
-
北京-成都-加德滿都-奇特旺——一路轉機顛簸,飛機還經常延誤。
-
30多度大太陽天,揹著專業裝置,坐著二手的改裝車,穿越2米多高的叢林。
-
頂著精神和體力的雙重考驗,終於在第三天拍到了神出鬼沒的印度犀。

再看看南京小孩哥的跨國自駕之旅。
-
前期準備就花了近半年。為了省下中介費,汽車出境的手續全程都是自己摸索著申報。
-
路上每天都要開八小時,只能用聽歌打發枯燥的駕駛時間。
-
在俄羅斯,因為語言不同加上海關忘了給入境的“小白條”,多家酒店拒絕他入住。

我不由得感嘆,小孩姐和小孩哥的獨立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同齡人。
讓他倆和同齡人拉開距離的,是他們的眼界和視野,是野草般的生存力和適應力,是面對困難和問題時的從容淡定,也是經歷了波折和掙扎後的破繭成蝶。
雖然大多數的孩子很難像他倆那樣成熟到可以獨當一面,但毫無自理能力的“媽寶”們,恐怕還是要慎重考慮要不要出國生活。
畢竟,出門在外的生活就像一個放大鏡,可以讓一個人看清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大家不妨自查一下,如果孩子大事小事喊媽,張口閉口都是媽,啥都是當媽的衝在最前面,啥都是當媽的拍板給意見,這種孩子到了國外也是吃虧受罪。
想想看,家裡凡事父母都大包大攬,孩子除了學習啥都不管,Ta的獨立生活的能力,不知不覺就被廢掉了。
就算捱到畢業,“媽寶”找實習、找工作還是要靠父母託關係、賣老臉,甚至最後連婚姻也讓父母包辦了。
而父母不斷託底,越託底越低,到最後託底變成了兜底,父母筋疲力盡不說,孩子也錯失了獨立成長的機會。
獨立生活的能力該怎麼培養呢?
我認識的一位老師,從一所頂級美高訪問回來,跟我分享了一件趣事。
她看到一幫孩子在校園裡挖土、整理草坪,就問接待的老師,家長花這麼多錢送孩子來私校,你卻讓他們幹這些,家長會不會有意見?
那位老師的回答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家長花錢送孩子來,就是為了幹這些。
是啊,幹活並不是單一的體力勞動,它也是一種複雜的腦力活動。
因為,肢體活動與大腦活動緊密聯絡。當孩子們動手動腳的時候,更多的腦區會活躍起來,這不僅可以促進神經發育,還可以幫助智力發育。
說到這裡,建議媽媽們從孩子3歲開始,就培養和鍛鍊Ta的獨立生活能力。
從疊被鋪床到整理玩具,從清洗碗筷到打掃衛生,從倒垃圾到洗衣服,從超市買菜到煮飯做菜……





向下滑動檢視
Δ 點選看大圖
哈佛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從小幫忙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找工作的成功率是不做家務孩子的15倍,而且犯罪的可能性也低了10倍。
我不敢說這個結論一定正確,但至少還沒有研究證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差,將來不好找工作。
所以姐妹們,別再覺得讓孩子幹活是浪費時間了。一個不會獨立生活的孩子,你敢奢望Ta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
再聊聊獨立學習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比如,和孩子分開一段時間,給孩子報名假期單飛營,國外夏校或者安排一段海外插班生活,全方位地培養獨立能力。
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更容易獨立,成熟得更快。雖然磨練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困難,但是真實的困難給孩子帶來的成長也是真實的。
這個過程孩子會覺得很累,但這種累也會逼著Ta,充分調動自己的五官六感七覺八識,最後走向遠方、走向獨立。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她閨女初三在英國寄宿家庭生活了一個月,回來之後長大了好多。留給她這個媽媽的工作,就只剩下溫和地當好情緒後盾——閨女開心時,給她捧場;不開心時,給她鼓勵;遇到衝突時,給她尊重和理解。
聽她媽媽說,閨女回來後不僅可以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一家人再出去旅遊的時候,閨女領著父母走,行程住宿和包車問路都是她一個人搞定。
更讓她驚喜的是,閨女在學校不再滿足於做老師的乖寶寶。
她有時候會在課堂表達不一樣的看法甚至提出質疑,有時候會主動找老師要閱讀書單,有時候會和知識論的老師討論自我認知的問題,還會找升學老師聊自己的未來規劃。後來申請大學的時候,她家閨女也是自己查資料、寫文書、聯絡往屆學長。

發現沒,一個孩子學會獨立學習和規劃有多重要!
而且,對有留學想法的孩子來說,這個能力尤其重要。
獨立學習的能力該怎麼培養呢?
走國際路線的孩子,要儘量早地接觸國際教育體系,熟悉西方的教學方式。
最好早點上國際學校,不要高考後再規劃出國。
因為,國外的課堂和咱們的傳統課堂太不一樣了。
咱們的老師把知識滾了好幾輪,抓的是做題的速度和準確度;而國際教育需要孩子自己尋找答案,具備思辨能力,擁有思考的深度和創新力。
一個已經適應了凡事有老師監督的孩子,可能很難適應學習的時候沒人催、沒人管。
還是拿美高舉例。
那裡的老師把作業佈置完了,就啥都不管了,就連你不做作業,老師也不管,也不會和家長說。
這樣的教育,會導致嚴重的兩級分化——
獨立學習的孩子學得很好,因為他們都是一路自己學習,自己找答案,自學能力非常強。
而不會獨立學習的孩子,會越來越懶得學習,反正老師和家長也不管!
所以,一直在應試體系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刷題和被老師追著投餵,如果突然把Ta和一群早已經接受學習全靠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Ta會感覺特別無助,弄不好還可能掛科。
你千萬別覺得國外大學的課程水,只要錢到位了,就能水靈靈地混個文憑。
給大家潑盆冷水,拿到入學offer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國外大學寬進嚴出是個公認的事實。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報告顯示:美國Top50的好學校,四年畢業率大都在80%左右。其中有5所四年畢業率不超過70%的高校,它們全都是公立校。另外,工科強校的畢業率也相對較低。


向下滑動檢視
此外,美本特別注重思維的獨立性,對抄襲行為抓得很嚴。
如果你把同一份作業或者類似的作業提交給多門課的教授,會被判定自我抄襲。你和一個同學一起討論後完成作業,如果兩個人的作業思路相同,也會被判抄襲作弊。
所以,你最好在讀國際學校的時候,培養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包括搜尋資料、篩選資訊的能力,也包括學術寫作能力,練就提筆就可以寫出幾千字的本事。
除了提前適應西方的教學方式,你最好也提前做好大學四年的學習規劃。
建議高中就確立目標校,再去學校官網檢視專業選課要求,然後選擇符合專業要求的AP課程,提前積累學分,緩解大學壓力。
3年拿到麻省理工文憑的“賭王”兒子何猷君,就曾經在節目裡分享過自己每學期做的選課計劃。

當然,出國留學想要熬過課程多、作業重、考試嚴這三道難關,你還可以找個學習搭子。
找個聊得來的同學抱團取暖,多參加留學生活動,多聽學長的經驗分享,多蒐集可靠的資訊資源。
不管怎麼說,只要有了外出讀書的念頭,孩子就要開始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具備了這個能力,孩子才能對自己的學業負責,對自己的目標規劃負責,對自己的未來人生負責,才能把國外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拿回來,真真正正地實現留學的價值。


所以姐妹們,不要把你對孩子的愛,變成孩子長大的阻力。無論孩子將來是否出國留學,你都不能一輩子把Ta拴在身邊。
Ta往後獨自在外闖蕩,面對各種困難挑戰——所有經歷和體驗的過程,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就像唐僧取經一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那些磨難本身,才是最寶貴的真經。
只有從小錘鍊Ta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能力,讓Ta練就一身在哪裡都可以活得不錯的本事,Ta才能培育出堅實可靠的自我,穩穩握住人生航向的方向盤。

戳藍字領資源: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