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作者:商業君
民政部最新資料猶如一記驚雷: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僅610.6萬對,創下近40年冰點,同比斷崖式下跌20.5%。從資料曲線可以清晰看到,這個本該穩定的社會基本盤,在短短十年間竟被腰斬。

10年來,社會如此被改變,令人震驚。
作為持續關注此現象的觀察者,我時常與公司90後、00後探討結婚那些事。最初我們都以為年輕人只是耍耍嘴皮,等年紀到了自然會"覺醒"。但現實狠狠打了所有過來人的臉——這屆年輕人真的要集體掀桌子了。
這裡給在投資的老鐵們插一句,深海科技是繼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以後新質生產力最重要方向,並且底層邏輯相似,都是軍民融合,以民促軍,備戰的同時提供經濟增長新引擎。也有望複製去年低空經濟行情,成為今年人形機器人後的最大主線。這個方向的具體操作,大家可以關注下方老葉的公眾號檢視!
這屆年輕人真的要集體掀桌子了
你們千萬不要認為我在製造駭人聽聞的觀點!在公眾號後臺,凡是我們發過的婚姻類的文章,後臺的讀者幾乎排山倒海的發出對於婚姻的各種反對和嘲諷之聲,這種一致性共識令人害怕。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現象背後的邏輯鏈,房價高企、經濟壓力是重推手,卻並非終極答案。弔詭的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不婚不育比例也在提高。其實,真正致命的推手,藏在更深層的婚姻認知改變中。
各種新媒體和短影片堪稱塑造和改變年輕人婚姻認知的“核武器”。這個資訊加速器正在瘋狂解構傳統婚姻價值觀,讓原本需要幾十年演變的思潮在數年內形成共識。
想象一下,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某個小青年,不管小鎮,還是魔都,即便不想進入婚姻圍牆,也會被周遭環境整齊劃一進入"結婚生子"的人生通道。但如今,這樣的逼婚邊際效應在遞減。年輕人受新媒體和短影片的影響太大了,在流量當道的時代,很多人的婚姻生活的狼狽細節被新媒體和短影片360度無死角的向外展示和解剖,這讓年輕一代的恐婚情緒找到了完美的理由和證據。
短影片創作者們用顯微鏡呈現著婚姻殘酷真相:凌晨三點急診室排隊的焦灼、輔導作業時的血壓飆升、學區房爭奪戰的爾虞我詐、16年教育軍備競賽的持續失血……更驚悚的是另一組資料:當前結離比已跌至1.9,這意味著每1.9對新人喜結連理,就有1對分道揚鑣。
婚姻的本質在演算法推送中一致性顯示,婚姻溫馨美好時刻是偶然插曲,麻煩纏身才是日常主旋律。
這直接擊中了當代青年的致命軟肋:作為史上最"嬌貴"的一代,他們既享受了空前的物質豐裕,又具備歷代最強的資訊獲取能力。當意識到婚姻需要持續為他人情緒買單、需要承擔兩個家庭的責任、需要持續為下一代付出時,趨利避害的本能自然啟動。
在網上,你可以看到,某滬漂青年宣稱已參透人生真諦——"與其全家困在系統裡,不如獨自快意江湖"。他更犀利指出所謂中產困局:房貸車貸補習班構成的三重絞索,隨時可能讓光鮮生活崩盤。
耐人尋味的是,當我在短影片平臺檢索相關話題時,發現這種"中產破產論"已形成完整理論體系。從生育成本核算到階層滑落推演,從養老院鄙視鏈到"三和大神"生存哲學,不婚不育的話術體系已然武裝到牙齒。這種後現代生存智慧與演算法推薦機制媾和後,正在批次製造新型婚姻觀和價值觀。
可悲的是,大家有些熟視無睹。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觀念本質上屬於價值選擇而非邏輯命題。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生活的選擇權。但如果當個體選擇一邊倒的成為群體認知,我們就要找找背後的原因和真相了。
就像鹹甜豆腐腦之爭,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能自洽:傳統派強調老無所依的淒涼,新人類反問"年輕時都沒活明白還操心暮年";前者擔憂養老院歧視,後者譏諷"有兒有女照樣送養老院"。
這種認知鴻溝在代際對話中尤為刺眼——當父母催婚時,年輕人一句"您給買房就結"就能終結所有對話。
值得玩味的是小鎮基層生態。在小城酒桌上,不止一位家長坦言:"孩子說別的爹都給買車買房,我們拿什麼催婚?"殘酷的是,這些看透紅塵的年輕人,很多確實不具備經營婚姻的能力。就像某位父親嘆息:"我兒又懶又虛,真結婚了怕是天天鬧離婚,到時候孫子都成拖油瓶。"
這場婚戀觀念革命揭示的深層真相是:短影片不僅抬高了幸福閾值,更將婚姻最猙獰的剖面血淋淋展示給觀眾。
當演算法把精心篩選的婚姻現實和慘劇24小時推送到眼前,當"不婚保平安"的話術形成理論閉環,那些本就精神脆弱的年輕人,自然會被嚇得連思考的勇氣都喪失。發達國家用半個世紀走完的觀念變遷,我們正在短影片的催化下加速完成。
可怕的是,這場認知雪崩,或許才剛剛開始。
未來,將會更可怕
Meta研究院釋出《2045情感白皮書》,披露全球23%的Z世代嘗試過虛擬伴侶服務時,人類社會正站在親密關係革命的臨界點。
當元宇宙技術日臻成熟,當虛擬伴侶漸成氣候,人類的婚姻和情感親密關係或將迎來徹底的革命。那些在數字圍城中成長起來的α世代,他們的婚戀觀或將顛覆所有現存認知框架。
這個被稱作"雲端文藝復興"的技術奇點,正在以超越摩爾定律的速度重塑人類的情感拓撲結構。
想象一下,在東京澀谷的元宇宙體驗館,首批商業化虛擬伴侶已進化出恐怖的情感顆粒度。她們不僅能透過腦機介面捕捉使用者的微表情震顫,更能基於200TB情感資料庫即時生成適配的情緒反饋。
更令人震撼的是英國劍橋團隊研發的"情感永生"系統——將逝者社交資料匯入虛擬體,可重構87.6%的人格特徵。這已不是簡單的技術突破,而是徹底顛覆了"生離死別"的原始定義。
這場沒有硝煙的婚姻價值觀認知戰爭,沒有簡單的對錯分野。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智慧,每代人都在尋找適配的解決方案。但當個體選擇演變為群體性轉向,當演算法推送異化為認知牢籠,當人工智慧挑戰傳統婚姻價值觀,我們需要保持清醒:婚姻制度的嬗變既是社會進步的註腳,也可能是文明演進的岔路。
在這場靜悄悄的認知革命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觀察者,也都是參與者,你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
最後再強調一下,這波深海科技行情,是今年人形機器人後的最大主線,一定要不要錯過。為什麼很多朋友總是在虧錢,就是因為抓不住主線,總是做一些雜毛。如果不知道怎麼把握,抓緊關注下方老葉的公眾號檢視最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