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狀神經節阻滯再添新作用,涉及麻醉、疼痛、康復…… 2025-07-08 14:42 麻醉MedicalGroup 星狀神經節阻滯,是近年來麻醉學科、疼痛學科逐漸普及應用的一項技術。尤其在超聲可視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星狀神經節阻滯也迎來了更多的臨床應用。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星狀神經節阻滯的又一新應用:應用於腦卒中患者康復階段的治療。 先介紹一下星狀神經節阻滯: 星狀神經節又稱頸胸交感神經節,位於頸部。 星狀神經節阻滯,即向頸部星狀神經節和包繞星狀神經節的疏鬆結締組織內注射區域性麻醉藥物。利用區域性麻醉藥的藥理作用,阻斷神經細胞膜上電壓門控通道,即可逆性地阻滯星狀神經節的節前、節後纖維,從而阻滯相應支配區域如頭,顏面、頸、上胸、上肢等的神經衝動和傳導效應,以達到治療目的。 那麼,星狀神經節阻滯如何在腦卒中康復階段發揮作用?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複發率的特點。其中,肩–手綜合徵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其通常影響一個肢體,但有時也可影響多個肢體或身體的任何部位。 現有的研究顯示,交感神經功能障礙與肩–手綜合徵密切相關。 交感神經異常會表現為血管運動神經障礙、痛覺異常、肌肉萎縮、皮膚溫度改變等變化,與腦卒中後肩–手綜合徵的臨床表現較為類似。 在病理生理條件下,交感神經和傳入神經偶聯會形成惡性迴圈,使得血管運動神經麻痺,從而增強患肢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造成區域性組織發生營養障礙,出現代謝異常的情況,從而引發肩手腫脹和疼痛的現象。 為此,需要及時打破這種迴圈,並且儘早解除區域性水腫缺血狀態是關鍵。 星狀神經節阻滯的作用有中樞性和周圍性兩方面,其中周圍作用可直接抑制肩部及患側上肢的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緩解痙攣和擴張血管,降低交感神經功能;中樞作用能增加顱內供血,進而糾正病損區缺氧,促進腦水腫消退,挽救缺血半暗影區瀕死的神經細胞,抑制痙攣的異常模式,從而促進大腦高階運動中樞恢復和重建。 希望從事疼痛治療的朋友或者院內經常進行多學科診療的醫院,請收藏此文。同時,也希望大家多多轉發,幫助身邊從事該項研究或者治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