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而強大的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它是比物質滿足更能讓孩子感到幸福的東西。
——薩姐
作者:週週的心空間
來源:週週的心空間(ID:zhouzhoudechahuahui)
接到M的來訪,她說覺得自己孩子沒得救了,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起來連牙齒都不刷就開始吃垃圾食品,吃完在沙發上躺的像個半殘廢,接下來就是幾個小時的刷手機……
我問:暑假沒有規劃和安排嗎?”
M說:有啊,他已經初二了,但是除了偶爾做一點作業以外,他不接受任何其他安排。
據M說,兒子在小學階段還算“聽話”,每天會早睡早起,回來會做作業,每週也會去上兩個輔導班,現在整個人變了。
原本以為這個孩子只是到了青春期要求獨立做主,所以開始叛逆,但後來從媽媽一個細節中,我發現了另外的原因。
因為那天M給我影片時,是穿著睡衣的,當然她解釋了自己早上事情太多,又不想讓我等,所以就沒來得及收拾自己。
我問她:你平時的生活安排是怎麼樣的呢?
她說,七點起來刷牙洗臉做早飯,自己先吃完然後直奔菜市場,買回來菜之後,打掃衛生,然後看電視,等著做午飯……
我問她:你是說你每天都是這樣?
她說差不多。我又問:你覺得你這一天中哪個時段比較快樂?
她半天摸不著頭腦:都差不多,日子千篇一律,哪有什麼快樂不快樂的,那都是偶像劇的東西。
我說:這就是問題啊,你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青春期叛逆,而是他缺乏對人生的追求,以及沒有創造快樂的能力。
M問:那要怎麼做?
我說:你們要在生活裡增加儀式感。
01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
難以激發出目標
有個讀者小凡對我說過她家的情況,夫妻二人都有不錯的工作,但都非常勤儉節約,丈夫無不良嗜好,妻子還在穿5年前的衣服,連個化妝品都沒有。
至於過年過節,由於夫妻二人都是外地的,所以基本不過節,甚至於小凡連自己的生日都十年沒有過了。
她的解釋是:反正錢在我手裡,我想要買什麼,可以隨便買,蛋糕又不好吃,所以我覺得沒有過生日的必要。
“那孩子的生日呢?”我問她。
她的回答是:我們每年在春節時給孩子1000塊,這個錢是一年的零花錢,也包括過生日的時候,他可以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千塊包兒子一年的消費,但能帶來他一年的快樂嗎?我表示很吃驚。
然後我再問:你兒子性格怎麼樣?他對現狀的生活怎麼評價?
小凡馬上搖頭:我就發愁啊,我感覺我兒子是個空心蘿蔔,一點想法都沒有。他不僅沒有目標,還說:幹嘛要努力學習啊?反正我花錢又不多,就算我以後不工作,吃低保也不會餓死的。
是這一句話令小凡感覺崩潰:我們夫妻這麼努力工作,又省吃儉用,難道就要養出一個好逸惡勞的低保戶?
是啊,聽起來好像家門不幸的樣子的,但是我卻找到了他們的癥結:你們家太沒有儀式感了。
雖然收入不低,但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沒有驚喜,沒有慶賀,沒有那種全家人參與的幸福體驗……
所以,既然你們辛苦打拼的生活不過如此平凡乏味,那我為什麼要竭盡全力去奮鬥呢?
02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
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媽媽為了滿足孩子買蘋果手機,竟然讓在外打工了一年的丈夫不要回家過年,說反正單位需要加班,再加上剩下的路費,就可以買大半個手機了。
然後記者採訪這個十七歲的孩子:你父親為了滿足你買手機的心願,連年都不回來過了,你感覺怎麼樣?
男孩拿著新手機頭都不抬,牙縫裡擠出來:還好吧。
很多人評論這個孩子冷漠,白眼狼。卻不知道一個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不體恤,不感恩,是因為父母本身太不重視自己,生活也太沒有儀式感。
在遠古時代,老百姓為了生存拼盡全力,為了慶賀豐收,犒勞自己的辛苦,也為了把分散在四處的家人聚攏起來,所以發明了那麼多的節日。
而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過節的意義遠不止在一起吃一頓那麼簡單,還包括了一家人聚攏一團,拋開疲勞和煩惱,盡情而放鬆的談天說地,分享各自的成長和收穫,這個過程的精神滋養,遠超一頓普通的飯菜的價值和意義。
03
充滿儀式感的生活
養出幸福又有理想的孩子
8年前年底,我同事BB讓我陪他去上海十六鋪布料市場,我問:要買布?
她說:不是,我要給我老公和兒子各定製一套西服。
之所以要定製,是因為她老公屬於四肢都比較瘦,但肚子卻不小,所以買的西服都不太合身。孩子又是腿長脖子長,所以也需要定製。
元旦有個親戚結婚,所以她希望兒子和老公都能穿著新西裝去參加婚宴。
兩套羊毛西裝,加她自己的一條羊毛裙子,合在一起成了一家三口的親子裝,由於用料考究,花掉了她兩個月的伙食費:7000塊。
第二天早上,當老公在衣櫃裡找來找去不知道要穿什麼時,她像變戲法似的拿出全新的西裝來,仔細認真的幫老公和孩子全都換上,頓時,一家三口像明星似的,煥然一新。
據說參加婚禮的所有賓客裡,就他們一家三口最閃亮,尤其是13歲的孩子穿出了貴族氣質。
孩子非常開心,回來後總結說:媽媽,謝謝你那麼用心,讓我知道什麼是得體,什麼是隆重,我覺得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讓生活不只是平凡瑣碎,還充滿了非凡和特別。
BB說,他們家只是工薪階層,但是就特別重視每個人精神氣的培養,她作為家裡唯一的女人,會把每個人的喜好放在心上,然後選擇合適的日子送上禮物,給對方驚喜。
同時,她也不會遺忘自己,雖然平時都是她負責做飯,但每個週末,她一定會提前選好餐廳,一家三口出去搓一頓。
這樣既解放了自己,也改善了伙食,而且不像有些夫妻為了誰做飯的問題,而徒增矛盾。
而在這個和諧的氛圍裡,兒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說:我以後也要過這樣的日子,平時努力工作,定期犒勞自己,既會拼搏,也會享受,生活精彩而豐富。
如今8年過去,聽說BB的兒子已經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並且讀了建築系,說最大的理想是未來能夠親手建造自己的一棟房子,把父母都接在一起,三代同堂,其樂融融。
擁有最多富豪的猶太民族就特別重視家庭的儀式感,他們即使在最窮的時候,也會在節日裡給孩子做美食,再苦也會在孩子生日的時候送上他喜歡的書,一旦手頭寬裕就會給每個人做一套新衣,以便大家出門拜訪客人時,能有尊嚴而不失體面。
所以,猶太人雖然受到過很多非人的迫害,但是他們卻能夠保持三樣東西:高貴的自尊,源源不斷的拼搏動力,以及永不熄滅的生活熱情。
在“小王子”這本書裡說,所謂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正是這個不同,會讓人覺得生活充滿驚喜,充滿希望,因而更加願意為了這一刻的驚喜和希望,去努力和創造。
這個過程,甘之如飴,無比幸福。
-END-
作者:週週,親子教育和婚姻情感專欄作者,終身學習的媽媽。來源:週週的心空間(ID:zhouzhoudechahuahui)。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