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家就是人生退路

文 | 十三姐
這幾天看了山東年輕媽媽抱著自己兩歲的女兒跳河輕生,有“知情人士”說她患有精神疾病,又遭遇重重壓力——婆家重男輕女,婆媳矛盾嚴重,丈夫失業,房貸面臨斷供……
最讓我不舒服的是據說她的孃家也沒發揮任何積極作用,甚至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這個世界上真正能無條件給孩子提供退路的,只有親生父母。如果孃家也徹底撇乾淨,孩子就真成了漂泊的浮萍。人沒有可依靠的寄託時,自然就失去價值感。
但我還是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希望孩子無論在自己身邊還是獨立生活之後,都能有一個強大的核心。所以我今天只想聊聊怎麼樣讓自己的孩子變堅強。
所有的外界打擊,歸根到底都是外界的。
人活在世上,最終拼的是內在的穩定性。
而一個人內在是否穩定,能否在遭受重創的過程中保持樂觀,很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原生家庭為其建立的「心理韌性」。
同樣是經歷挫敗,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順利走出來,有的人卻走不出來,只能走向極端?就是因為心理韌性不一樣。
有的人習得性悲觀,因為在每一次挫敗的時候,沒人告訴他這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外部的歸因,所以,每次痛苦就加深一次他的信念——“我這個人好不了了”。

而習得性樂觀的人,每次遇到挫敗的時候,總是會得到包容、鼓勵和幫助,讓他相信即使是很大的難關,“只要困難過去,一切都會好的”。

心理學裡認為這種心理韌性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受到的「保護性因素」培養出來的人格素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積極教育和支援水平,決定了孩子心理韌性的大小。
很多人離開父母,組成新的家庭,建立新的關係之後,很容易顛覆一些觀念。這個時候,心理韌性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比如這個故事裡的年輕媽媽,她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生了女兒,自己和孩子都不受待見,甚至可能遭受精神打壓和虐待;她婚姻不完美,丈夫沒有共情力,也不能跟她一條心;她遇到了生活難題,沒錢了,在窘迫的情況下親人之間彼此責怪推諉,受盡委屈……

有的人能挺過這些風險,照樣活得不錯;有的人就擺脫不了,就像這位媽媽。

如果你是一個家長,有沒有想過,很多社會問題真的在所難免,怎麼才能做到讓孩子無論如何都堅持活著。
你的孩子不管此刻多幸福,都很難保證說離開你之後不會出現新的難題。我們沒辦法保證別人不苛責自己孩子,也沒辦法確保生活不會讓孩子受苦,所以,我們能保證的只有一件事——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讓他碰到任何困境都至少不會走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這是一個漫長且充滿細節的事,但真的非常重要。比如這幾個從小可以讓孩子知道,並且作為父母我們也必須做到的點
1. 別人的態度是一種觀點,而不是一種是非標準。
例如婆家重男輕女,那是他們的封建愚昧觀念,不要每天糾結於此,更不要覺得他們認為“生男孩才好”是一種正確標準,甚至生不出兒子就覺得對不起他們。這種態度只和每個人的認知相關。
而我的需求是擁有自己平穩健康的小家庭,所以我要和我老公達成一致,共同經營家庭,撫養孩子。如果這個需求他做不到,那就考慮分開。
總之,不要因為別人的態度而否定自己,你當下的需求,才是更值得花精力和時間去關注的,而我們主要的需求應該就是不讓生活拖垮自己,生活是應該用來滋養自己的。
2. 不要過度內耗,也不要消極應對,應該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別人的無理取鬧或橫加指責,是別人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
你需要做的,是別在這些矛盾上消耗太多時間精力,也不要著力於分個是非對錯,而是要尋求利益出口,舉個例子——
如果你現在缺的是錢,就想辦法搞錢,比如找一份工作或者想一個節約開支的方法等等,都是積極應對的策略;如果你現在缺的是穩定,那就想辦法剔除不穩定因素,把干擾生活的人(例如婆婆)和讓你不愉快的事(例如孃家)都拋之腦後,盡力把這些都排斥在小家庭之外,夫妻之間多溝通,不論是軟硬兼施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總之,儘量找到合作者和利益共同點,如果實在找不到,還是那句話,考慮分開,把內耗轉變成改變自己的動力,才能有可能變好。

3. 要有一個情緒託底,如果孃家不行,就自己創造一個。

有些孩子,遇到事願意跟父母傾訴,但有些孩子就是不願意,不知道是家庭關係不到位,還是性格使然,但沒關係,沒必要強求孩子一定要什麼都跟父母講,但是要教會孩子尋找自己舒適的情緒出口。

孃家可以給你託底,但由於種種原因你可能不願意找孃家,那就可以自己創造一個情緒託底,可以是某個好朋友,也可以是某種行為療法(逛街,旅行,看書,聽音樂,打遊戲),還可以是去尋求專業的心理求助,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所以重要的不是規定某種形式,而是讓孩子習得這種尋找出口的能力和習慣。遇到事的時候要有辦法把壓力釋放,把情緒消解,如果在此過程中還能順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那就更好了。
4. 及時止損的能力:學會切割消極因素。

如果婚姻家庭帶來的全部都是消極因素,那就要及時止損,不要在意別人對離婚的評價,主動做出切割。

永遠要記住:能保持你的生命力和活力的人才是愛你的人,否則就不是。面對不愛你的人,沒有必要拖延和糾纏,遠離他們即可。
以上這幾點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可以儘早傳遞給孩子的認知。
遇到挫折的時候,那些樂觀積極的人總有辦法挺過去,這種心理韌性的功勞中有一大半來自於原生家庭(不一定是父母,也可能是原生環境中的其他人)為他創造的精神依靠。
無論男孩女孩,父母要明白對整個人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好和讓父母有面子,而是心理韌性強,讓父母不悲傷。社會是現實的,當有一天孩子被社會毒打的時候,只有心理韌性強的人才能笑著走下去。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