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不行,雄主都是篩選出來的

 / 子
歷史上帝王的“生產”有兩種模式,分別為培養機制和篩選機制,事實證明,篩選比培養機制更容易產出雄主,因為,所謂的強者,除了天生自帶強者基因之外,更具有極強的內驅力,會主動進化,同時,這些人往往具備一定的實戰經驗,更適合操盤天下這臺機器。
首先,決定帝王“生產”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環境。中原王朝生存環境相對較好,挑戰不多,所以對帝王的綜合素質要求也不高,尤其是在王朝已經形成統治慣性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就可以保證繼承秩序的穩定。只要能夠保證權力的有序傳承,那麼天下機器就是穩定的。
而且,一般的聖王教育也能培養出能夠駕馭這種局面的帝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多數王朝為什麼會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以培養的方式“生產”儲君的核心原因。朱元璋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為什麼放棄諸子以孫子為儲君,原因就在這裡。
遊牧民族就不一樣了,由於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所以就必須維持雄主坐鎮的格局,因為,只有雄主才具備指揮鬆散的聯盟體制的威望、解決生存問題、率領部族去中原王朝掠奪生產資料,同時維持部族在軍事層面的競爭優勢。為什麼像冒頓這種透過武力手段幹掉老爹強勢上位的單于卻還能被部族認可,原因就在這裡。慕強基因使然。
所以,任何一種制度、文化其實都是由環境自然催生出的產物而已
但是呢,中原王朝同樣會面臨生存挑戰,這種挑戰又分為內部的政治壓力和外部的軍事壓力,此時,現實對帝王的素質要求也非常之高,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又很難培養出符合現實需要的雄主出來。
最典型的就是漢惠帝劉盈。劉盈是劉邦的嫡長子,在被立為太子之後劉邦雖然給其安排了頂尖的師資進行培養,但劉盈最終還是沒能進化成劉邦理想中的樣子。而現實又是,當時的大漢帝國是同時存在政治和軍事危機的:
劉邦生前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削藩和草創制度這兩件事上,大漢的宮廷政治並沒能建立起來,皇權相當有限;在經歷了白登之圍後,漢朝雖然和匈奴和談,但匈奴的軍事威脅卻始終存在,同時,南越問題也沒有解決。
更重要的是,大漢王朝此時並沒有形成統治慣性,在劉邦這位創業天子去世之後,劉氏的皇權是面臨極大威脅的。
所以,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權力危機,現實都要求劉邦的繼承人必須具備雄主體質才能維持帝國機器的良性運轉。
而劉盈呢,不僅沒有軍功所累積的個人威望,更不具備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根本無力駕馭帝國機器。
為什麼劉邦想廢掉劉盈立趙王劉如意為皇太子,除了想將呂氏外戚清洗出局的考慮外更為重要的是,劉邦覺得如意更像自己,其廢立太子的舉動是放棄了培養機制而直接選擇強者。
但這依然屬於冒險,因為,如意當時畢竟還小,劉邦無法精準的預測其將來的能力。
在無法動搖劉盈的儲君地位之後,劉邦只能作相關變通,將呂后作為自己的政治繼承人。為什麼劉邦在駕崩之前單獨向呂后做相關人事安排的交代,原因就在這裡。另外,劉邦對戚夫人所說的“呂后真而主矣”這句話也能驗證這一點。
至於呂后為何能成為劉邦的繼承人則又是因為:呂后在實力層面有呂氏外戚的助力,有非沛功臣的支援;呂后具備駕馭帝國機器的能力,劉邦晚年外出平叛時,後方的事務都是由呂后負責;呂后具備一定的威望。
呂后是劉邦最合適的政治繼承者
圖源/劇照
基於此,我們就不能武斷地認為呂后是女主幹政,而是劉邦生前就已經將呂后作為其政治繼承人,呂后是合法地駕馭漢帝國的政治機器。為什麼豐沛故舊對呂后完全臣服,原因就在這裡。
而呂后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是劉邦合格的政治繼承人:呂后在政治上維持了和功臣派的權力平衡,適時地建立起了宮廷政治;面對匈奴的軍事挑釁,呂后保持了最大的剋制,即使遭受侮辱依然能保持絕對理智;在經濟層面,呂后更是取得了司馬遷所形容的“政不出房戶,天下宴然”的成績。
正是因為呂后的過渡,才有之後文景二帝時期政局的穩定,皇權的相對獨立。
也就是說,漢朝的幸運之處就在於維持了雄主坐鎮的格局,而劉邦身後的“雄主”是呂后而已。本質還是劉邦的主動選擇。既然不能換儲君,那就在執政者的選擇上下功夫,讓呂后來代理劉盈的皇權。屬於變通做法。
理解了劉邦,我們就能理解唐高宗李治。李治也是在不能培養李顯的情況下選擇了打太后執政這張牌,其遺詔中的“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的話就是給了武則天合法的執政權。
武則天和呂后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其後來直接登基稱帝,以皇權指揮天下。其問鼎的直接動力還是李治主動篩選政治繼承者的結果。
呂后之後的漢武帝也是篩選的結果。雖然說漢武帝的上位是後宮競爭的結果,但筆者認為,漢景帝放棄劉榮選擇劉徹還是在主動篩選強者,因為,景帝之後的漢帝國面臨諸多挑戰,分別為:
政治上要解決削藩的收尾工作;軍事上要解決匈奴和南越問題;同時還有文化等諸多問題。
用漢武帝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
如此歷史使命,也只能由雄主來完成。
事實證明,漢景帝的選擇是正確的,漢武帝在位期間是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甚至是超額完成,喜提“千古一帝”的稱號。
所以,漢景帝時期的儲君之爭我們絕對不能簡單將其定義為後宮的博弈,而應該看作是景帝在諸子之中篩選強者的行為,保證其繼承者能夠駕馭未來的複雜局勢。
不過呢,像漢武這樣的角色也屬於機率事件,因為,深宮之中很難產生像漢武這種文武素質同時處於頂尖水平的猛人
和漢武一樣,乾隆也是深宮之中所生產的頂尖選手,其坐在紫禁城內就能精準地在大腦中演化千里之外的戰場形勢,常常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因此,越是在同一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選手,越是要在其中篩選強者。
歷史已經無數次驗證了一個邏輯,越是那些以篩選機制選拔儲君的王朝,其週期都相對較長。典型就是清朝,像康熙、雍正、乾隆這些人都是篩選出來的。
這裡重點說一下康熙選擇雍正這件事。實事求是地說,康熙諸子素質其實都不錯,但為什麼康熙最後選中雍正,就是因為,康熙認為,雍正不僅能力線上,且意志是諸子中最為堅強的,而當時清朝的一系列挑戰都要求康熙的繼任者心力必須強大。對此,康熙就曾明確表示:“朕萬年之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
以這個為篩選標準,康熙將心力最強的雍正篩選了出來。
和漢武一樣,雍正也以創業者的身份完成了帝國的一系列轉型,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雍正是康熙篩選出的強者
圖源/劇照
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篩選的優勢。而那個被康熙培養了幾十年的胤礽則註定成為歷史的過客。
另外,秦國能夠拿到一統天下的結果也是因為,歷代秦王在繼承人這件事上都採用篩選機制,保證了後繼者的素質始終線上。宋太祖將篩選範圍擴大至整個宗室選了弟弟趙光義,都是為了保證特殊時期繼任者的素質要線上,保證王朝能夠穿越週期。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培養機制其實就是在冒險,尤其是在王朝面臨嚴峻挑戰的現實面前。典型就是,晉武帝選了司馬衷為儲君導致了之後一系列的亂局。
另外,就算王朝沒有外部挑戰,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所選拔出來的儲君也會面臨強勢宗室的衝擊,比如: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以武力方式上位;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在魏王李泰的威脅下被動謀劃謀反;朱棣搶了大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也就是說,漢武帝、乾隆這些人是被動式被先帝選擇,而李世民和朱棣卻是主動向權力發起衝鋒。都算是篩選的結果,只是篩選的主體不同而已。
只要是篩選出來的選手在很大程度上都具備雄主的體質。
不過,歷代王朝在選擇強者和穩定繼承秩序兩者之間始終是矛盾的存在,在雍正發明了秘密立儲這個制度之後,這個矛盾才算被化解。
以史為鏡,作為創業公司,在招聘方面,最好的辦法不是批次招聘一批人進行集中培養,而是提前列出一些剛需引數進行篩選,尤其是關鍵崗位的角色,更要在面試階段就做好篩選。
這一點,我們看看劉邦集團就能明白。在劉邦創業期間,漢軍中有許多軍事素質線上的人,比如樊噲、曹參、灌嬰等人,但這些人都不能成為大將軍的角色,即使劉邦傾注所有心血進行培養,這些人都不能勝任這個角色。
最後是,劉邦選擇了外來者韓信。這是最直接的篩選。畢竟,人的天賦、對專業的熱愛程度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越是關鍵的崗位,最好是用篩選機制進行篩選
同樣,我們生活中的伴侶也是一個關鍵“崗位”,你千萬不要隨性找一個人然後試圖去改變對方,而是要在選擇階段就要以價值觀等引數篩選最匹配的人。
,是很難被改變的。
還有,朋友關係也是如此,篩選才是最高效的交友方式。

名校生找物件,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2月1日,碩博相親小程式“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碩博學歷使用者佔比92%,本科學歷使用者佔比8%。
你有多久沒登陸了?
2025年以來平臺新增非常多的使用者!不僅都是高學歷,而且還都高顏值掃碼登陸看看↓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