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末沒事,寫點歷史吧。我寫的歷史往往有我自己的感悟,歷史學家都不一定有。不是有朋友說我寫歷史不錯嗎?我得對得起這種說法

。
歷史上叫陳平的人有很多,但我這裡說的就是最有名的那個:輔佐劉邦的陳平。
在我看來,陳平的聰明,兩千年來沒人比得上。
請注意我用的是“聰明”而不是“高明”,因為在高明方面,張良是陳平完全比不了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排不進去成為“四傑”,就是因為後人覺得陳平只是聰明。
但我這裡絲毫沒有貶低陳平的意思。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面對相似的情境,後人一直在重複錯誤,但陳平從一開始就沒過錯。此等聰明,史上罕有。
1
劉邦在去世前不久,召集眾臣和一幫皇親國戚,殺白馬盟誓:以後非劉姓不得封王,外姓大臣, 無大功不得封侯。
原話是:“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誰敢違反約定,“天下共擊之”。
後來大漢將近400年,基本上都遵循了這個盟約。
我之所以說是“基本上”,是因為呂后掌權後不久,就想破壞這個盟約,封自己的兄弟為王。
此時的呂后就是漢朝的最高統治者,而且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呂家人也做過貢獻。單說呂后,始終和劉邦站在一起,一度成為項羽的人質,就那也不變心,可謂堅如磐石。這種忠貞讓她在功臣集團中有崇高的、不可撼動的地位。
但是“白馬之盟”怎麼辦?
當呂后想封呂家人為王時,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他的依據就是“白馬之盟”。
呂后很不高興,就問左丞相陳平:“元芳,你怎麼看?”
此時陳平該怎麼回答呢?他是不是和王陵一樣,非得較勁?
各位一定要知道,陳平也是開國功臣之一,而且立有大功,和劉邦的交情可能比不上蕭何、張良,但也是槓槓的。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陳平理應在此時維護劉氏的利益。
但是陳平說:“當年漢高祖定天下,劉姓子孫可以封王,現在是太后管理天下,封呂氏子弟為王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原文是“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呂后很高興。
將軍周勃也同意給呂氏封王,於是事情就這麼定了。
事後,王陵指著陳平和周勃的鼻子罵道:你們忘了白馬之盟了嗎?對得起高祖嗎?以後我們有什麼臉面去見高帝?
陳平笑道:在當面斥責和當廷力爭方面,我比不上您;但說到保全社稷,維護劉氏後人,您卻比不上我。
2
好了,故事先講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個故事,很可能會想到唐高宗李治,非要封武則天為皇后的故事。當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據理力爭,堅決反對。
你們看看,事情是多麼相似,但重臣的反應,以及呂后、武則天的處理方式,卻大有不同。
武則天后來利用李治,找藉口把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殺了。當李治召集大臣商議是否立時為貴妃的武則天為皇后、而
褚遂良
竭力反對時,躲在幕簾後的武則天大怒,當場怒道:“為什麼不把這傢伙打死!”(
何不撲殺此僚!
)。可見武則天當時多麼受寵,也多麼肆無忌憚。她完全不把唐太宗的託孤大臣
褚遂良放在眼裡。
李治於是招來李勣問話。
李勣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跟著李世民打仗無數。但他並非李世民的親信,但功勞又那麼大,所以李世民對他非常防範。臨死前曾經把李勣故意貶官,並讓他馬上出發赴任。
李勣二話不說,出了皇宮連家都不敢回,帶著幾個親信,立刻出城赴任。
事後李世民很滿意。他對太子說:如果李勣不聽調遣而且有怨言,我會立刻殺了他,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以後我怕他不聽你的話。現在他既然這麼乖巧,我死之後你可以把他調上來重新啟用,他一定會盡心輔佐,我就放心了。
事後李治果然重用李勣,李勣再為大唐立下功勳,這是後話。
那麼被李世民毫無理由貶出京城的李勣,當時有沒有怨言呢?
他不敢有。
當時他的屬下就很不服氣:我們立了那麼大的功,說貶就貶了,連個正經理由都沒有,不合適吧?
李勣勸下屬說:皇上對我有天高地厚之恩,無論做什麼我都毫無怨言。
李勣說得有道理,這得從兩個人幾十年的淵源說起了,這裡不再展開。總之,李世民重視人才,重用李勣,這讓李勣已經非常感激了。
另一個原因是,李勣以前是吃過大虧的。
李勣以前叫徐世勣,是瓦崗軍翟讓的手下,由於打仗勇猛,有勇有謀,被提拔為重要將領。但當時瓦崗軍有兩個老大,分別是李密和翟讓。兩人本來關係挺好,但隨著瓦崗軍的壯大,關係就出現了變化。最後李密決定幹掉翟讓,於是在軍帳中殺掉了翟讓一幫人。當時徐世勣差點被砍死,但李密和他也有一些交情,而且覺得他有能力,於是立刻叫停了砍殺,還讓醫生給他治療,這樣徐世勣才保住了一條命。
再後來,徐世勣跟著李密打天下,表現可圈可點;再後來,李密失敗投奔了李淵,徐世勣也算是唐朝的人了。李淵對他很看重,賜名李,於是改名李世勣。再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李世勣再把名字中的“世”去掉,就成了李勣。
好了,現在唐高宗招李勣來問話,李勣怎麼回答呢?
李勣非常圓滑:“這是皇上的家事,不用問外臣。”
這回答,和陳平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治和武則天很高興,李勣後來也得以善終。
但是,李勣是真正在幾十年的腥風血雨、江湖恩怨中成長起來的,不僅差點死於非命,而且他知道唐太宗對他很猜忌,這才讓他在老年時變得越發圓滑。早年的李勣可不是這樣。
但是陳平,從他出道那一天起,就多次憑著聰明化險為夷。
所以,陳平比李勣強多了。而熟悉唐史的都知道李勣是何等出色,這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經歷了翟讓、李密、魏徵、李淵、李世民、李靖等人的幫助提攜,李勣也始終在向他們學習,尤其是李世民和李靖這兩大牛人,最後自己也成了牛人。
但陳平一開始就很厲害,以智謀著稱。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巨大差別。
現在說說王陵的命運,因為這可以看出呂后和武則天的不同,也能看出陳平對呂后的揣摩,同樣深不可測。
3
劉邦死後,很多人都知道呂后殘忍地對待戚夫人和她兒子,手段毒辣,看起來呂后是個很殘暴的人。
如果呂后真是這樣的人,她就不可能在劉邦死後治理天下十五年了。老鄧認為,對待戚夫人母子只是一個特例,總體來看,呂后是個厚道人。
因為在政治上,呂后對待不同意見者還算寬厚。這一點和早期的武則天大為不同。
比如王陵,在朝堂上頂撞她。呂后的做法是把王陵調任為少帝的太傅,也就是小皇帝的老師,實際是奪去了他的相權。王陵很生氣,從此稱病不再上朝。
呂后也不管他。後來王陵去世,諡號“武侯”,他的兒子王忌襲爵為安國侯。由此可見呂后對王陵一家還是不錯的。
看看,同是頂撞上面,長孫無忌、褚遂良的命運,和王陵天差地別。
這裡面可能有別的因素,比如呂后畢竟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威望足夠高。而唐高宗、武則天算是“二代”,威望不夠,這可能給了長孫無忌、褚遂良更多的底氣。另外,武則天需要用殘酷的手段立威,而呂后不需要這樣。但就算這樣,長孫無忌、褚遂良的謀略,還是差了一籌,甚至差得多。因為不就是立武則天為後嗎?這比呂后要立呂家人為王,在政治上的影響差多了,何必那麼認真呢。
回到呂后。除了早期除掉韓信、彭越,呂后後來對待功臣集團還算寬厚,而且韓信、彭越並不是功臣集團的核心成員,核心成員都是出自沛縣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曹參、陳平、周勃、灌嬰、夏侯嬰等開國功臣,在朝廷中始終有極高的地位,王陵也得到了善終。呂后在扶植呂家人的過程中雖然對劉姓宗族以及功臣集團有所打壓,但總體來說還算個厚道人。
從政治上說,在除掉了最具威脅的韓信、彭越,以及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之後,呂后是個政治上的溫和派。
當然,如果她發現誰形成了威脅,就會毫不留情地打壓。有韓信、彭越的例子在前,可能功臣集團也老實了很多,這讓呂后可能也找不到藉口了。
不過我說她是政治上的溫和派,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始終沒想明白,未來的天下到底是劉家的還是呂家的。或者說,她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缺乏殺伐決斷,首鼠兩端,這就是她是溫和派的另一個重要證據。
天無二日。呂后當然知道劉姓皇族和功臣集團對呂家二代掌權頗為不滿。但她又拿不出實際行動,決定以後天下到底是劉家還是呂家的。
呂后的兒子是劉盈,當了幾年皇帝,但也是個傀儡。病死之後是其他人當皇帝,呂后已經沒兒子了。所以呂后執政後期,當時的皇帝並不是呂后的兒孫,她不一定非得讓劉家繼續掌權,這和武則天完全不同。
如果她以後想讓呂家掌權,她當然要儘量剷除劉姓皇族,也要儘量剷除功臣集團,至少要讓這些人靠邊站。但她死前的安排完全不是這樣。
如果她以後想讓劉家繼續掌權,她就要儘量降低呂家人的影響,不要讓呂家人再招仇恨了。
當時的呂家二代,主要是呂產、呂祿兄弟,是兩個酒囊飯袋。呂后深知這一點,但仍然讓這兩人掌握實權。另一方面,劉姓皇族和功臣集團也有相當大的權力。
考慮到呂產、呂祿這兩個人的能力,呂后一旦去世,這不是為呂家招致滅族之禍嗎?
唉,老年的呂后,這個問題始終沒想明白。
或許,她一直對兩派的鬥爭心存幻想?
既溫和又貪婪,呂家人德不配位。最後,呂家也基本上被滅族了。這就是陳平、周勃等人的功勞,也有其他劉姓皇族的貢獻。
回到陳平,他早就知道呂后是個溫和派。至少,呂后做事是有底線的。
4
劉邦臨死前,腦子也是越來越不清楚,總是懷疑手握重兵的功臣會不會謀反。有一天懷疑到樊噲頭上了,當時樊噲是燕國的相國,在北方統領大兵。劉邦命令陳平和周勃帶著詔書去誅殺樊噲,並讓周勃接替樊噲的職位。
這對陳平來說,太難了。
因為陳平在半路上想:
1、這是劉邦衝動下的決定,如果我把樊噲殺了,劉邦後來後悔了怎麼辦?最後還不是恨我?
2、樊噲是什麼人?不僅是功臣,而且是劉邦的連襟,也就是他和劉邦娶了呂氏姐妹,人家是親戚。就算劉邦不恨我,呂后肯定恨得我要死。
3、看劉邦和呂后這身體,以後肯定是呂后掌權。就算我這次殺了樊噲而劉邦不後悔、不怪罪,以後呂后肯定會給我好果子吃,到時候怎麼辦?
後患無窮!
4、而且殺樊噲就那麼容易?
樊噲是勇將,到了樊噲軍中宣佈詔書然後要殺他,他當時就造反怎麼辦?我陳平的小命當時就得擱那兒了。
所以怎麼辦?
要不我說陳平的聰明兩千年沒人比呢,他想出了應對之策。
他先把各種利害關係給周勃講清楚了,說服了周勃,然後兩人開始演戲。
先是陳平單獨去樊噲的軍營,在營前築起一座高臺,以示宣佈聖旨的隆重。然後召樊噲來聽旨。
樊噲一看就來了個文官陳平,沒什麼怕的,一個人就上臺聽旨去了。
突然,臺上隱蔽處轉出了武將周勃,和幾個衛士一起把樊噲拿下。
大概樊噲一看是老朋友周勃,也不想反抗了吧。
然後周勃憑聖旨接管了軍隊,陳平押解樊噲回長安。
陳平知道樊噲不能殺,他得把樊噲押回長安,由劉邦親自處理。他完成劉邦的任務已經打了折扣,這樣呂后以後沒有理由恨自己。
但陳平一路走來,還是在不斷探聽訊息,看劉邦駕崩了沒有。我估計他一路始終在派探馬前出幾百裡,給他彙報情報。在劉邦病重的時刻,這個任務又牽涉到陳平的身家性命,陳平不得不這麼做。
走到半路,他聽說劉邦駕崩,心想壞了。他讓押解樊噲的囚車正常趕路,自己立刻快速趕向長安。因為他擔心有人在呂后面前說他壞話,也擔心呂后認為他已經殺了樊噲,會立刻下命令殺了自己。
又走了一段,他碰到了宣旨的使者,使者讓他在滎陽待著。
陳平一想壞了,肯定是呂后怨恨自己。自己在滎陽待著,以後極可能是個死。
於是他又生一計,不聽使者的命令,而是火速趕回長安,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
陳平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展示他對皇帝和漢朝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是讓呂后明白:他沒有殺樊噲。
果然,呂后看到陳平的表現,冰釋前嫌,繼續重用陳平。
那麼,陳平為什麼覺得自己火速趕到長安,呂后能給自己哭靈的機會,並且在得知真相後不再恨自己呢?
當然是因為他已經早就摸透了呂后。在陳平看來,只要不威脅皇帝和呂后的地位,呂后還是講道理的。
陳平本人就是個陰謀家,在揣摩人方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他完成殺樊噲的任務,可謂完美。
這是九死一生的任務,換別人可能早完了,但陳平不僅救了自己,也救了周勃,救了樊噲。最後所有人都感謝他,包括呂后。
智商、情商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有時候下屬要完成老闆的任務,確實很難,好像怎麼辦都不好辦。
陳平是完美的典範。
正是因為陳平早就摸透了呂后,所以後來他也不敢在封呂家人為王的問題上頂撞呂后。而是審時度勢,耐心等待機會。
而且可以想見,呂后在世時,陳平和呂家人的關係肯定也很好,否則呂后不可能讓他一直當高官,呂家人也會很忌憚他。但陳平只是表面上和呂家人關係好,暗地裡和周勃、夏侯嬰等沛縣老功臣們走得也更近。
其實這也是首鼠兩端之策。因為陳平雖然一直是高官,但和沛縣功臣集團、呂家人始終隔著一層,他必須兩面下注,並觀察雙方的能力和實力,以及民心所向,以便決定在關鍵時刻站在哪一邊。
在關鍵時刻,陳平下了重注,並且成功了。
這是史書上沒寫出來的,是我的感悟。因為對於陳平來說,無論是劉家還是呂家掌握天下,跟他有毛關係?他需要的是在緊張血腥的政治鬥爭保證自己和家族的平安。
陳平始終是朝廷重臣,無論是劉邦、呂后還是漢文帝在位,他都越來越重要,地位也越來越高。最後在公元前179年,左丞相陳平去世,諡號獻侯。
所以陳平的聰明,兩千年來沒人比得上。
陳平大概也知道自己的陰謀無人可比,所以在世時曾說:“我的陰謀太多,犯了道家的禁忌。我這輩子算完了,但我又能怎麼樣呢?我的後代肯定不行了,因為我的陰謀太多,給後代帶來了禍患啊。”
(“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果然,到了漢武帝時期,陳平的子孫從政壇上徹底消失了。
老鄧文章,每天一篇。晚上九點,網上相見。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