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檢查?
這不眼看著就期中考試了麼,那天在數學粗心的文章裡,有位媽媽留言,說“孩子檢查卷子的效率不高,錯誤查不出來。”
我一聽,好話題呀!於是,“小學生學習之友”又上線啦!


檢查確實是孩子提分的秘密武器。無論孩子平時學習多努力,要是不會檢查試卷,白白丟分,多可惜!
而即使孩子平時學習不怎麼勤奮,只要是學會了科學的檢查方法,試卷白撿三五分,不也是”事半功倍“的一種麼!



而關鍵是,學會了科學的“檢查卷子”方法,根據自己的學習特質調整,形成自己獨有的方法,那到了中考高考就能遊刃有餘,多好的事情!
所以,今天的文章,咱們把“檢查”講得透透的!
從頭開始說——為什麼孩子做完試卷一定要檢查?
因為考試時間是很緊張的,絕大部分孩子的目標就變成“速度優先”,給大腦傳遞訊號就是“先寫完這張卷子再說,對不對的咱先顧不上了。”




所以就導致了,卷子發下來,很多孩子氣得拍大腿——
“這些題我明明都會啊,怎麼考試就錯了!”
於是,檢查就成了救命稻草!能不能糾正那些低階錯誤,全靠檢查了。(對學霸、學普和學渣都一樣。學霸在高緊張度下,也有可能犯低階錯誤的)
但,就像那天留言的媽媽說,為啥孩子怎麼都檢查不出錯題呢?

這是因為,其實檢查本來就是個高精尖的技術活兒,是需要有人帶著用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教給孩子的。
比如,多少孩子還停留在這樣的認知裡——檢查不過是“再寫一遍”,或者是“用同樣的方法再重新做一遍題”?!
但是,本來考試時間就緊張,這肯定是又卷又低效的方式啊!
高效的檢查,其實是讓大腦切換到一個更適合“發現錯誤”的模式。
但是如何切換呢?這是很有講究的!
嘿嘿,下面咱們就開講啦!Again,這幾乎是市面上最全面的教孩子如何檢查的文字啦!
超級推薦打印出來也給孩子看看,或者按照這個方法和孩子好好聊聊,為什麼之前沒有檢查出錯題?為什麼自己的檢查效率不高?
趕快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檢查方法並一直完善,到中高考等重要考試才不發愁。

最好的檢查順序是什麼?
首先,要想高效檢查,最先確認的是檢查順序。
是卷子做完後統一檢查呢?還是做完一道題就檢查一道題呢?
我列舉了三種檢查順序,但我覺得沒有哪種檢查順序是絕對好和絕對壞的。
只能是需要孩子不斷嘗試,根據自己的心態(有的孩子容易焦慮,有的孩子大條馬虎,所以不同孩子適合的檢查順序都不一樣)和試卷難度進行方法綜合。
(1)寫完卷子後統一檢查
這是很多人會採用的方式。
但是這個方法也有很多的優點和缺點的。
優點是:寫完整張卷子後,大腦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時候注意力容易從“答題模式”切換到“複查模式”,認知負荷降低了,心理也更輕鬆了,就更能冷靜審視、全域性掃描問題了。
但是,缺點也有兩個:
第一,對複雜的題目,孩子得重新把思路拉回來,等於重新走一遍解題路徑,時間成本會比較大;
第二,不適用於難度比較大的試卷。如果題量大或者難度高,一不小心寫到最後一分鐘,檢查時間直接泡湯




;如果第一遍粗心又很多,那分數直接完蛋了


。
(2)邊寫邊檢查,做完一題檢查一題
同樣有很多的優點和缺點。
首先,有意識地“寫一題確認一題”,可以大幅提升第一遍答題質量,也就是好學生的“一遍過”。
其次,寫完立刻檢查效率比較高,因為大腦工作記憶還沒有“清空”相關內容,思路清晰,可以迅速捕捉可能的漏洞。
但是缺點也有:對於沒有養成這個習慣的同學來說,第一遍用時會稍微拉長,非常考驗心態,比如你還在檢查,但是旁邊那個討厭的學霸已經開始翻頁了






。
所以,對易焦慮的孩子來說,不推薦這個方法,不寫完就很心慌,讓他們邊寫邊檢查,反而影響節奏,效果適得其反。
前兩種檢查順序都說完了,其實,我更推薦第三種檢查順序!
我是推薦在第三種檢查順序的基礎上,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心態,摸索出自己的綜合方法。
(3)有選擇、有重點的檢查:
這種方法總的目的是讓檢查效率更高,更有針對性。
第一個方法:有標記的“重點檢查”
在考試過程中,就把那些可能會錯的提前用鉛筆做好標記。(不要用簽字筆,擦不掉,老師會以為那也是答案的一部分)
比如,如果算出奇怪的結果,像什麼小數部分特別長,有三四位數;分母巨複雜;除都不盡等等;因為小學數學卷子的答案一般比較整齊簡約);
或計算過程特別繞、特別長,感覺就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錯的;
寫完就馬上在題號上做標記!後面一有時間,就先來重點關注這些“高風險區”。
第二個方法:根據自己的錯題本,DIY專屬於自己的檢查順序
一旦出現自己的易錯題題型,做完後也要在題目旁邊用鉛筆做出標記,優先檢查。
比如我給毛豆的數學卷子整理的易錯題tip裡面,就涉及到了單位換算、三角形面積等。


怎麼檢查
接下來,咱們說“檢查方法”。
首要宗旨,就是超級不推薦傳統“笨方法”!
所謂的傳統“笨方法”,就是重復第一遍寫試卷的過程,再算一遍。
為什麼這個方法比較笨呢??
首先,大腦寫完試卷已經有點疲憊了,就會優先選擇“偷懶”,它肯定會偷偷想“這個題不是剛做過嗎?照著上次的思路走就行了”;
於是大腦自動跳過步驟,前額葉也懶得認真分析,前額葉會判斷“既然剛做過,看起來也沒問題,就不用老子浪費資源分析一遍了”,便草草放過



。
但這恰恰是最容易漏錯的時刻。因為前額葉都“下班”了,那負責“發現問題”的大腦區域(如扣帶皮層)就根本沒被調動起來,錯誤就這樣悄悄溜走了……
很多檢查卷子無法檢查出錯來的孩子,都是這樣,再算一遍,越算越覺得自己對



,自信滿滿交了卷子,分數出來以後直接呆掉……



下面的兩個方法,就是直接避免檢查中大腦會犯懶的問題。
第一個方法:草稿紙千萬別丟,可以檢查草稿紙。
考試檢查,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時間都不夠用,那麼不需要重新寫一遍計算過程,而是回顧下草稿,用筆尖指著,看看易錯的地方——
“進位是否忘記?”;
“分數除數是不是該先倒過來?”;
“正負數的分類是不是漏掉了”?

這種“回頭看草稿紙”的習慣,其實是在啟用大腦“元監控”能力,本質還是讓前額葉工作,讓它不再隨意擺爛,而是時刻保持警覺,確保每一步都做得精準。
這種方法,既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又能保持做題的流暢和高效。
第二個方法:別用剛用的解題方法,換個方法檢查
這種方式下,大腦無法偷懶複用第一遍的記憶路徑,只能老老實實從
頭再走一遍流程,這也是最容易發現錯誤的檢查方式。
如何換個方法呢?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做題就是驢往前打滾,那麼檢查就是驢做後滾翻,再滾回去。




比如數學,加減乘除(78+89=?),就可以透過倒著推一下X-89是不是78;
求面積底或者高呢?
也是一樣的思路,把解出來的答案代入題目,看是否和題幹給出的一致。

最後,語文怎麼檢查?
咱們前面的例子都是數學的,那對於語文/英語等文科類,都可以運用上面的方法。
我再給大家舉些例子。咱們前面說了——
“換個方法檢查”——那造句/背誦漏字的問題,就可以想象我在班級裡朗讀自己的內容給同學聽,在心裡一個字一個字地“像朗讀課文一樣”讀出來,語病、缺字便會瞬間暴露。
再比如說“有重點的檢查”——那針對寫錯字的問題,考前把自己寫錯過的生字再複習一遍(錯題本真是好東西), 促進大腦進入“重點排查模式”,提升檢查擊中率;
再比如說,“換個方法檢查”——可以不斷的問自己,我選的真的是原文說的嗎?我注意到題目的限定條件了嗎?我回原文“定位”了嗎?
這其實是告訴大腦,別偷懶,我們要證據,可以防止大腦由於“似曾相識”而偷懶誤判。
最後總結下,最推薦的檢查順序,是寫完後採用【有選擇的檢查】,如果還有時間,再【通篇檢查】查缺補漏。
但,每種檢查順序和方法沒有絕對的優劣,也沒有一招通吃的萬能解法,最重要的是孩子能根據心態和試卷特點不斷摸索,找到最適合自己思維節奏,靈活組合,才是真正的高分秘訣哦!
【其他腦科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