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寬招聘年齡限制,如何徹底打破“35歲門檻”?

越來越多的地方將公務員招錄年齡放寬至40歲,雖然為“有條件放寬”,但頗具示範與導向效應,“跟進者”越來越多
文|《財經》記者 魯偉
編輯 | 朱弢
“35歲不應該是終點,而是每個人面臨的又一次‘開場而已’。”近期,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多個社交平臺呼籲打破職場“35歲門檻”。
魏建軍表示:“第一波‘90後’已經35歲了,35歲在別人看來好像是個坎兒,很多大門可能都關上了,年齡不敢寫簡歷上,因為不好投,上有老下有小,卷不動也躺不平,既焦慮又無力,成見好像一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他釋出這番言論的同時,長城汽車啟動了“35+計劃”,旨在打破年齡限制,招聘35歲以上的人才。
截至7月15日,僅在抖音平臺,為魏建軍“點贊”的人數已達到105.3萬,其言論引發很多網友的共鳴與互動,不少人表示“被戳中”“治癒焦慮”“希望更多企業跟進”。 “35歲”的職場年齡焦慮由來已久,顯性或隱性的年齡歧視在職場中隨處可見。社交媒體上,甚至有人打趣:35歲之前是“人力資源”,35歲之後則是“人力成本”。
變化正在發生。2025年以來,已有部分地區和企業在招聘公告中將年齡放寬至45歲。
在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以及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逐步消除職場中的年齡歧視,無疑是一種必然。
“這肯定是一個好事情。”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表示,(放寬年齡限制)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35歲門檻”破冰進行時
 7月8日,長城汽車開啟35歲以上人才專場招聘會。
 根據長城汽車釋出的招聘海報,此次面向35歲以上人才的崗位涵蓋生產工藝、供應鏈管理、技術研發、營銷傳播等多個領域,工作地點位於保定、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等城市。
“35歲,開場而已,加加油、充充電,幹就完咧!”魏建軍在前述影片中說。
 長城汽車財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為2021.95億元,同比增長16.73%;歸母淨利潤為126.92億元,同比增長80.76%。該公司2023年末的員工總數為8.24餘萬人,到2024年末達到近8.5萬人,增加2476人;人均薪酬為22.55萬元,同比增長1.25%。
在影片的結尾,魏建軍呼籲所有企業都消除年齡歧視,“35歲正當年,咱們一起共進吧”。
事實上,“共進”的隊伍在持續擴大。
2025年以來,一些企事業單位開始在招聘資訊中放開了“35歲門檻”:山東、新疆、貴州等地釋出的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中,把部分崗位年齡放寬至45週歲以下;北京一家國有文化科技企業和遼寧鞍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釋出的企業招聘公告中,年齡也放寬至45週歲以下。更具示範意義的是,廣州醫藥集團部分崗位年齡上限放寬至50歲、廣東省河源市事業單位對正高職稱者開放50歲通道。
當下讓打工人焦慮的“35歲職場門檻”,與公務員考試中35歲年齡限制有直接關係。早在1994年,原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明確要求,公務員報考者年齡為35歲以下。
北京市朝陽區海外高層次人才協會秘書長史旨銘表示,1994年後,35歲就成為招聘市場對於年齡要求的“基準線”,越來越多被寫進招聘資訊之中,成為某種職場規則。
如今,一些地方公務員與企事業單位招錄率先打破35歲這一年齡限制,有助於引導更多用人單位重新審視招聘年齡要求,構建更加包容的就業市場。
在此前結束的2025年公務員省考中,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天津等地將公務員招錄年齡放寬至40歲。儘管這些崗位均為“有條件放寬”(主要面向應屆碩博畢業生、優秀村幹部或特定崗位),但無疑是一種積極“突破”。
職場年齡鬆綁,給了37歲的張雅麗再一次考公的機會。
張雅麗是江蘇人,本科畢業後曾在江蘇一家國企工作,後來成為一名全職媽媽,過了35歲之後,她本來覺得已經沒有機會再考公了,但根據江蘇省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針對一些特定崗位的招錄,應屆畢業研究生的報考者年齡可以放寬到40週歲以下。因此張雅麗決定先去香港讀一年制的碩士研究生,然後參加考試。
有專家指出,公務員考試歷來都具有風向標意義,報考條件的變化一直備受關注,現在雖然只是部分地區的特定崗位放寬年齡限制,但這種改變仍是“向前積極邁出了一步”,對全社會都具有示範導向作用。
在企業招聘端,好的變化也正在發生。一家第三方招聘平臺公佈的資料顯示,近三年,對於五年以上工作經驗要求的職位佔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從2023年1月-5月的26.71%上升至2025年1月-5月的30.35%。
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在接受採訪時的呼籲說出了很多打工人的心聲:“不要說35歲,哪怕是55歲、65歲,現在的人都非常年輕。在就業的時候,35歲居然算是一個‘門檻’,我覺得這個一定要打破。人生那麼長,35歲是個多麼好的年紀啊。”
破除“35歲門檻”是必然趨勢
據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釋出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4》顯示,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從1985年的32.25歲上升到了2022年的39.72歲。這表明,放寬職場年齡限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提交了《關於堅決糾正就業領域年齡歧視的建議》。
鄭功成在調研中發現,當前中國就業市場年齡歧視普遍,特別是35歲限制入職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年人就業,導致人才資源浪費和就業結構性矛盾。鄭功成呼籲,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持續延長、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的大背景下,就業領域中的年齡歧視現象的泛濫及其不良效應日益顯性化。要儘快遏制就業年齡歧視現象持續的勢頭,制定糾正這一嚴重損害高質量就業問題的時間表與路線圖。
2024年9月,國務院釋出《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保障平等就業權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
2025年1月,四川省人社廳《關於進一步深化就業領域改革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支援事業單位適當放寬招聘年齡條件,鼓勵企業放寬用工年齡限制。
在政策支援之外,個體的努力與選擇同樣重要。對此,今年39歲的張穎深有體會。
2024年底,張穎決定結束北漂生活,計劃回湖南老家工作,因為她工作經驗豐富,以及在職業上的提前規劃,所以她很快就找到了心儀的新工作——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媒體總監”。
張穎透露,在面試過程中,她被問得最多的就是從業經驗,她很慶幸“年齡問題沒有被問到”。張穎的“年齡焦慮”部分源自身邊的朋友——有朋友曾告訴她,簡歷上的年齡可以寫小一些,因為只要面試通過了,有些企業一般不會糾結年齡問題。
事實上,張穎正是中國就業市場主流群體的一員。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國就業人口中,30歲-39歲年齡段佔比為27.6%,在就業年齡人口占比最高。這一年齡段的人群處於事業上升期,經驗豐富,技能成熟。此外,40歲-49歲年齡段的就業人口占比也達到25.1%,僅次於30歲-39歲年齡段。這兩個年齡段的就業人口合計佔比達到52.7%,反映出“70後”和“80後”在當前就業市場中仍佔有重要地位。
如今,最大的“80後”是45歲,最小的“80後”也有36歲了,中國人的“黃金年齡”是多少歲?
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何雨辰曾做過研究,如果將收入最高的年齡看作“黃金年齡”,那麼中國的“黃金年齡”近30年來從55歲持續下降到35歲。研究指出,經驗效應(生命週期人力資本積累,體現個人在其生命週期中如何隨著經驗而增長的收入能力)與佇列效應(佇列間生產率增長,體現一群工人在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的相對人力資本水平)對年齡收入的影響——當經驗效應主導時,“黃金年齡”往往會變老;當佇列間生產率增長佔上風時,“黃金時代”往往更年輕。
何雨辰的研究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變化趨勢將會逆轉,從不斷降低變為不斷提高。“黃金年齡”將會從2010年的30歲-35歲左右開始提高,到2035年將達到45歲-50歲。這種變化類似於韓國在過去十年中經歷的模式,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佇列效應減弱,經驗效應重新佔據主導。
史旨銘表示,“35歲門檻”確實是時候破除了。他的依據包括:一是人口結構發生結構性變化,35歲以上勞動力佔比達34.6%。繼續以35歲為限,將加劇“青年失業與中年用工荒”並存的結構性矛盾;二是人才價值錯配。有資料顯示,35歲以上的工程師年均產出效率比30歲以下高20%,且故障率低35%。年齡限制導致大量資深人才被迫轉入低技能崗位,或是提前退休;三是政策具有滯後性。1994年制定相關年齡規定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67歲,而今已達78.6歲,勞動者職業生命週期大幅延長;四是公司內部管理需要。35歲以上的職工相比更年輕員工,具有更豐富的經驗和行業資源累積,尤其在複雜決策、跨部門協調領域優勢顯著。
“破除35歲門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必然選擇。”史旨銘強調。
如何進一步破除職場年齡歧視?
就業領域的年齡歧視破冰範圍雖然在逐步擴大,但還不足以完全打消大多數求職者的憂慮。
在經歷了三輪面試後,32歲的王萌終於得到了一家大廠的“生活服務(BD)”崗位。她表示,自己一直想進網際網路大廠,此前投了很多簡歷,但給她面試機會的只有兩家,其中一家因為年齡問題沒有錄用她,而給提供崗位的公司並不是她最中意的。“入職後,我發現自己是團隊裡面‘第二老的’。”王萌表示,“我會好好珍惜這個機會。”
據2024年智聯招聘釋出的《職場年齡歧視調查報告》,35歲-45歲求職者平均簡歷投遞次數是25歲-35歲群體的3.2倍,面試轉化率卻不足後者的一半。更有甚者,一家頭部電商平臺2023年時的校招資料也顯示,30歲以上應聘者錄取率僅為0.7%。 
全國總工會2022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也顯示,35歲-39歲年齡組職工中有54.1%擔心失業,70.7%擔心技能過時,94.8%的感覺有壓力,均是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
破除求職年齡限制無疑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
馮帥章表示,當年公務員將報考年齡規定在35歲以下,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政府機構是一個科層結構,一步步晉升需要時間。如果進入公務員系統的人年齡偏大,那就沒有辦法透過這個科層結構來上升。“但金融行業、IT行業也普遍存在35歲或者類似35歲的年齡限制,這個是不是有必要?” 馮帥章認為,“這個(年齡限制)需要好好清理一下了,並不是所有的職位都有這個必要。”
馮帥章表示,應對年齡歧視的一個辦法是,企業的層級制度要靈活運用。“員工的晉升,不一定完全是從內部提拔,如果從外部招進來,也不一定需要很年輕。但是現在從外部招進來的,可能存在資訊不對稱或者其他問題。行業之間、職業之間,不同的僱主之間壁壘需要進一步打通。”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年輕人進入職場的時間不斷延後,一些用人單位也在重新審視所謂的“年輕人偏好”。
史旨銘在2024年做過一項針對“青年人才在工作中的學習能力”的課題研究,覆蓋了多種行業和不同層次的258家企業。在“留存率反差”方面,史旨銘研究發現,35歲以前的員工平均在職週期2.7年,35歲以上的則為4.1年,年輕職工的高離職率也是隱性管理成本,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本損耗。而35歲以上的職工,由於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穩定性比較強。
史旨銘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那就是30歲-35歲群體人均專利申請量是25歲-30歲群體的2.3倍,40歲以上員工雖總量下降,但戰略性創新佔比達61%。
有專家認為,打破就業年齡歧視,應在立法層面明確列舉禁止年齡歧視,同時進一步引導社會觀念的轉變,消除對大齡求職者的刻板印象,倡導多元化的人才觀。
如何真正打破“35歲門檻”,打破就業年齡限制需如何發力?馮帥章給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經濟發展要轉型,提供更多“年齡友好型”的崗位。他表示,年齡大的人也有其優勢,他們有人脈、有經驗,情商、非認知能力方面可能都比較高。應該鼓勵更多的企業,提供更多“年齡友好型”崗位。
二是創造更加靈活的勞動力市場。讓更多人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支援和規範發展靈活就業與新就業形態。透過立法、制度來保障他們的權益,提高他們的勞動參與率。
三是真正“投資於人”。努力提高勞動人口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包括領導力、情緒管理、敬業精神等等。
馮帥章強調,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年齡友好型”崗位並沒有增加,反而還有減少的趨勢,“這是一個特別需要注意和重視的問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雅麗、張穎、王萌為化名)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