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南方公園”調侃:年輕人出現倒戈跡象

“愛潑斯坦風波”繼續反噬特朗普,原本支援他的年輕群體和網路文化圈也開始逐步倒戈,下面是西方媒體的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被“南方公園”調侃意味著:逐漸失去年輕人和輿論場的控制權
在美國娛樂圈最“敢說”的動畫節目《南方公園》中,特朗普再次成為調侃的靶子——這次是因為他與愛潑斯坦的關聯。節目不僅影射他與“惡魔”的關係,還諷刺他對白宮內部貼滿裸體照片的怪異癖好。尤其是那句“每次提到愛潑斯坦名單,你就叫大家冷靜”,更是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特朗普在這場風波中的迴避姿態。
這已不僅僅是一次政治諷刺,而是特朗普失去對“愛潑斯坦敘事”的控制力、並首次被廣泛嘲諷進入大眾文化的明確訊號。而這種文化層面的“失守”,往往是對一位政治人物最致命的傷害。
《南方公園》是美國政治諷刺文化的重要一環,從1997年首播以來,幾乎調侃過所有總統級別的政客,從小布什到奧巴馬、從希拉里到戈爾,無一倖免。但這一次針對特朗普的火力特別集中,且與現實熱點緊密相連——愛潑斯坦案。這一案件長期以來被視為“深層政府罪行”的象徵,尤其在MAGA圈層中,它幾乎等同於對“上層陰謀”的全部想象。而當特朗普自己被捲入這張“神秘名單”,卻又顯得迴避乃至遮掩,便嚴重衝擊了他一直塑造的“反建制鬥士”人設。
在2024年,特朗普正是靠著在各類非政治類播客、直播和短影片平臺上的頻繁露面,贏得了大量年輕、非傳統選民的支援。他能聊遊戲、談八卦,說話風格直白粗暴,打破了政客與普通人之間的隔閡。這類選民並不關心傳統政策,而是被他的“真實”和“敢講”吸引。
但現在的特朗普,開始像極了他曾痛罵過的“典型政客”。7月12日,他在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文哀嘆:“不管我們做了多少好事——邊境安全、驅逐罪犯、經濟復甦、能源主導、遏制伊朗核武——對某些人來說永遠不夠。”這種充滿怨氣的自我辯解,與他曾經“揭露體制黑幕”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更要命的是,這場“叛離”並非來自民主黨或建制派攻擊,而是源自他曾最倚重的“草根文化圈”。在ESPY體育大獎的舞臺上,喜劇人謝恩·吉利斯現場調侃:“本來這有個愛潑斯坦笑話,但它好像被自己刪了。哦對,它可能從來就不存在吧?我們還是集體裝沒看見好了。”臺下觀眾鬨堂大笑。
而不少原本支援特朗普的知名播客主,也開始公開表達不滿。安德魯·舒爾茨曾在節目中力挺特朗普,如今卻說他在愛潑斯坦問題上的回應是“對我們智商的侮辱”。另一位主持人肖恩·瑞安直接警告:“特朗普正因這一問題,可能徹底毀掉他的核心支援群體。”
甚至連西奧·馮這樣曾在節目中邀請特朗普與萬斯做客的親密盟友,也在社交平臺上質疑:“JD萬斯不是說應該公佈愛潑斯坦檔案嗎?那現在到底是誰變了?”
這正是特朗普面臨的最大困境:他原本掌控著年輕人主導的新興輿論空間——YouTube、TikTok、Spotify播客等等——但現在這些文化場域也開始調轉槍口,發出不信任與諷刺。
特朗普過去的優勢來自於“懂得如何打破政治語言”,但當他面對一個年輕人普遍認定“政府隱瞞了真相”的敏感議題時,卻變得和傳統政客一樣含糊、迴避,甚至強行“轉移話題”,那他在人們心中的特殊地位就會迅速崩塌。
愛潑斯坦案不是新的政治攻擊,而是老問題的回潮——但這次,它以一種文化現象的方式席捲而來,成為審視特朗普“可信度”的放大鏡。如果他繼續選擇迴避,他將不僅失去“青年網際網路圈”的共鳴,更可能連帶失去本來已經迴流的獨立選民和非傳統右派支持者。
特朗普已經不是第一次身陷爭議,但這一次不一樣。因為這不是別人“搞他”,而是他自己“搞砸了”。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