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草臺班子”還是“戰略迷霧”

作者:Chairman Rabbit
轉載:tuzhuxi
【寫在開頭】
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大家別忘了給視角學社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正文
特朗普上臺不到三週,已經讓全世界目瞪口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特朗普為什麼這麼亂。是有邏輯的亂,還是沒邏輯的亂?在亂象之中,是否有解釋的原因、理據和某些底層邏輯。
一、背景
自特朗普入主白宮的兩三週以來,推出了大量政策。一些引人注目的特點如下:   
1.全部都是行政行為:最主要的形式為“行政命令”(例如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部分為政府的公告、部分為特朗普個人的言論及文字等(例如提出美國要“長期佔領”加沙)等,還有一些並不以具體的行政命令為基礎,例如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DOGE)得以接入財政部的支付體系及資料庫,其授權的合法性和程式都存疑
2.沒有嚴肅的立法行動:目前特朗普沒有在推動國會立法行動,也沒有響應國會的立法行動(例如議員推動的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中美AI脫鉤等法案)
3.出臺政策極其高頻:每天都有新的政策和提法出臺,美國連媒體都“叫苦不迭”,希望特朗普“能休息一兩天”
4.許多政策和提法的導向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而且也缺乏協調和配合:例如:
1)加徵關稅明顯不利於抑制物價/通脹及提升美國出口;在物價沒有得到控制之前,不宜先加徵關稅(按照特朗普下面幕僚的觀點,應該是先開採石油,調低物價,減少通脹壓力,然後漸進的加徵關稅
2)關稅方面,從美國的角度說,按理說應區分物件,例如理想情況下是拉攏盟友一起對抗中國,而不是同時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盟友國家)下手
3)再比如,現在急忙推出大量政策,要求政府體系高度配合,但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卻在大力推動政府裁減及裁員,搞得華盛頓人心惶惶,顯然也不利於獲得官僚體系的支援、推動政策落地
5.與特朗普競選時期的議程有很大出入。競選時熱衷提的話題,例如終結俄烏戰爭基本已經不提了;對中國的經貿戰和大國競爭提的也比較少(相比對鄰國和盟友的貿易戰而言),反而同時丟擲了一些新的議程,例如佔領格陵蘭島、加沙地帶等,這些議題大多可以幫助特朗普成就他心目中的“千秋功業”,但不是他的支持者感興趣的,也不是他們選他上臺的原因
6.一些政策嚴重背離甚至違反特朗普的民粹主義基本盤(MAGA)。最典型的是特朗普對H1B簽證表達的支援態度(違反MAGA的反移民立場),以及要求“佔領”加沙(違反MAGA的孤立主義國際政治)。他對馬斯克等矽谷大企業和大資本近乎無條件的支援讓MAGA支持者非常不安
7.許多政策完全不經推敲,看似兒戲:例如透過釋出行政令對加拿大加徵關稅,將“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作為理由。之所以這麼提,目的是為了論證美國已經進入了“緊急狀態”,總統可以採取行動,但事實上,美加邊境只對非法移民和芬太尼貢獻了1%的作用,且加拿大本來就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特朗普以此對加拿大加徵關稅是毫無依據的,因此引起內部廣泛批評。同樣的,對佔領加沙的提法也一樣,完全不經內部推敲即貿然提出,造成了很大的反彈    
8.顛覆過往的秩序與正規化,突破底線:特朗普漠視國際法,踐踏既有的國際政治經濟規範、秩序、規則、共識,甚至主動打破美國在戰後建立的“美國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體系,破壞及顛覆與傳統盟友及合作伙伴的關係,將美國退回到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時期,讓外界覺得難以置信
9.損害美國自身利益:特朗普推出的很多政策,不只是從中長期破壞美國自身利益,可能在短期也損害美國自身利益(至少極具爭議),甚至可能“傷敵八百,自傷一千”的不合理邏輯,帶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更讓外界覺得難以理解
10.許多政策在推出之前並未經和內部團隊及相關政府體系的負責人士充分溝通,結果導致輿論上的混亂。一些政策在出臺後又被迫退回(例如“小額商品免稅”如何執行,缺乏統一的研究和協調,郵政、海關等官僚體系不知道如何配合;“佔領”加沙一說則完全引發混亂,白宮新聞發言人嘗試軟和特朗普的言論,但特朗普卻又隨之加碼,造成更進一步的混亂         
以上因素,導致所有人(包括華盛頓內部及共和黨陣營內部)都發現極難對特朗普的政策進行分析、預測、推理,所有人都有被特朗普“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忙於應對、陷入被動。外界讀不懂,並不是因為看不懂特朗普的特殊邏輯,而是因為其本質沒有邏輯。
二、分析原因
分析特朗普政策亂象背後的原因,瞭解其背後的邏輯,對我們建立理性的應對策略非常重要。         
特朗普的政策如此,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1.執政“平臺”內部矛盾問題——三個陣營
特朗普表面上是一個政黨,一個陣營(“MAGA”),實際上卻代表著不同利益、不同的具體陣營。基本可以將其理解為三派:
1)第一派:“MAGA”。他們主張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曾經支援過里根、比爾·克林頓和奧巴馬。在白宮內的代表人物是副總統JD·萬斯;在思想領域的代表人物是Steve Bannon(班農),在輿論和媒體的代表人物是Tucker Carlson。他們是最早支援特朗普的,與特朗普的基本盤(中低層/高中及以下文憑白人)有最深的聯絡
2)第二派:建制派\傳統共和黨人。他們在社會文化問題上保守——例如反墮胎(conservatives),在經濟問題上支援小政府以及自由主義框架(neoliberals),在國際政治上支援美國的單極秩序邏輯,及“新保守主義”或“國際主義”。絕大多數的共和黨參眾議員都是建制派共和黨人。他們是共和黨原來的基本盤,只是由於害怕特朗普、需要特朗普,而不得不聽命於特朗普。在特朗普班子裡,代表人物為國務卿馬克·魯比奧
3)第三派:科技右翼(tech-right)——代表人物是馬斯克。他們是去年7月在特朗普遇刺後陸續分批加入陣營的(“1949年加入革命”),在特朗普當選後,連原來支援民主黨的矽谷大佬——例如扎克伯格、貝索斯等,也都紛紛轉換陣營,對特朗普投懷送抱。他們有自己的議程:推動放鬆監管、降低稅收、推動加密貨幣和AI等技術。他們和MAGA基本盤一邊是資本家,一邊是工人,屬於天然宿敵,有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在H1B簽證等問題上可謂“不共戴天”。此外,除了矽谷大亨以外,特朗普在內閣裡任命的各種億萬富翁(例如財政部長貝森特),因為與企業、資本的天然關係,也更接近甚至等同科技右翼             
這三派裡,MAGA提供了選票;建制派共和黨提供了平臺(政黨體系、網路、傳統、意識形態傳承、合法性)、科技右翼提供了資金。三者缺一不可。
以上三派、三個陣營是因為政治權宜,沒有辦法才組合到了一起。他們在許多根本問題上是衝突的,且可能無法融合。然而,沒有任何一派可以單獨獲取足夠的選票而取得大選,而只能依託特朗普——特朗普一個人身上同時融合了三派的特點,且能“聯絡群眾、發動群眾”。特朗普的上臺給所有人帶來了希望,使得他們有可能透過特朗普將自己的願望、利益、議程轉化為現實政治和政策,並帶來實際成果。所以,所有人都需要特朗普,都希望影響特朗普,都希望特朗普能夠青睞並推動自己的議程。
我們看到特朗普推出的政策之所以有這麼多矛盾,也因為三派之間的觀點、立場和議程不同。特朗普也需要照顧三方的利益,但不能總是周全。舉兩個例子:
1)在能源和汽車問題上,特朗普並沒有站在盟友馬斯克一邊:他的各種政策支援的都是化石燃料、傳統油車賽道(及其工人),減少對電動車的支援(例如暫停補貼)。他的關稅則旨在鼓勵發展本土產業,但會攪亂特拉斯的供應鏈體系。這些都將在實質上打擊馬斯克電動車在美國的業務。
2)在H1B簽證政策上,特朗普採取了支援態度,站在了科技右翼一邊:他們希望引入大量的低成本、任勞任怨的外國員工,但和MAGA基本盤的“美國優先”導向完全衝突。
2.美國權力分立導致的合法性及落地問題
美國存在權力分立,因此,特朗普推出的一些政策,會遭到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的反對,構成實質障礙。舉例:
1)出身公民權。特朗普推出行政令要廢除“出生公民權”,結果遇挫,兩天內兩次被聯邦法官叫停。本質是因為這項權利被認為是憲法規定的,總統無權廢除。
2)TikTok的非禁即售:特朗普提出的與TikTok進行50:50合資的強售方案,以及暫緩對TikTok下架的執法,與國會現有的反TikTok法律相悖。簡言之,特朗普在做違法的事情,遭到廣泛批評(包括共和黨內),也會給美國的法制/法治帶來破壞。這個案子將來如何推演尚不可知,但最後有可能陷入國會和總統的爭權以及法律爭議
3)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其醞釀的各種政策,包括對聯邦公務員進行“買斷”、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准許馬斯克接觸政府敏感資料等,都在白宮的授權及法律的界限以外,甚至直接違法。這也使得白宮不得不撤回某些做法,或陷入法律爭端。
特朗普推出這些政策之後受挫,如果再退回,或遭到根本性的質疑,被證明其根本不可行,也會給外界造成白宮非常混亂的感覺,影響外界的分析、推理及預判。
造成這個問題的有兩類原因。         
一是“草臺班子”論:即特朗普的團隊不熟悉法律,不熟悉規則,因此到處“撞牆”。這在特朗普第一任時非常普遍,例如其“穆斯林入境禁令”被聯邦法官禁止執行。當時的原因主要是特朗普的班子不熟悉法律和規則。             
二是“有意為之”:即特朗普及其團隊在有意識地測試行政權力的邊界,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而對於特朗普而言,他只要推出了政策,即便最終沒能透過國會或司法體系,也仍然能夠邀功,表示無論如何他替選民“推過了”,兌現了選舉承諾。這屬於國內政治考慮,但可能給外界/外國的解讀造成混亂。         
3.機構性問題(人員、官僚體系)
1)過去幾周,特朗普任命的許多關鍵閣員還在國會確認的過程中,尚未到崗
2)這些人到崗之後,配合大量的副部長、助理部長、各種助理和幕僚,才能具體管理官僚體系。這裡存在一個協調和適應的過程
3)華盛頓的整個官僚體系(特朗普及MAGA共和黨人稱之為“deep state/深層國家”)對特朗普是抵制的、對立的,甚至是敵對的“作戰”狀態(尤其考慮到“政府效率部”所為),所以“躺平”、“擺爛”或者“高階黑”的大有人在。這裡可以解釋一部分的政策反覆
4.特朗普的個人因素
這一條的核心在於,特朗普下面的班子、團隊是有正常想法的,希望按部就班推動既有的議程,但特朗普本人心血來潮,東一齣西一齣,沒有任何的章法和邏輯,或者有意為之,營造混亂、緊張和戲劇性(包括誇大他的不可預測性),導致外界分析困難。         
具體而言可包括:
1)特朗普的決策風格問題
a)特朗普在決策時並不總和團隊充分溝通,也並不都聽取他們的建議(關稅問題就是個典型議題,特朗普不願意聽團隊反對關稅的提法)
b)特朗普的決策有可能被少數幾個人(包括身邊的幕僚、家人)以及他本人的靈機一動所影響,而不走常規體系。例如,在加沙問題上,聽了他的女婿庫什納以及中東特使維特科夫的建議(後者也是紐約開發商,特朗普生意上的朋友),而沒有經過國務院、五角大樓、國家安全委員會等常規路徑
c)特朗普很難聚焦在一個問題上,不斷為各種議題分散注意力,因此每天都在推動不同的政策(同時,各種利益團體和陣營也在遊說自己的政策)
d)現在看來,特朗普對各個議題的研究都淺嘗輒止,非常剛愎自用,主要依賴靠直覺,結果導致決策上的明顯失誤
e)在公佈決定之前,他未必提前告知下面的團隊(從加徵關稅到“佔領”加沙都是典型案子),結果導致各種混亂(包括白宮內部)         
2)特朗普的團隊問題
a)特朗普這次選拔閣員,以政治忠誠為第一位。很少有人敢對特朗普提不同意見
b)特朗普的政治權威空前,幾乎無人敢挑戰特朗普(包括共和黨國會議員)
c)特朗普陣營內又分成三派,每一派實際上都在遊說推動有利於自己的政策,希望爭取特朗普的支援,而擔心被特朗普邊緣化。特朗普的政治權能自然也被最大化    
d)美國製度體系的特點,所有高階閣員都有一定的對外發言權,可以接受媒體採訪,可以自主發社交媒體、團隊對媒體保密很困難(媒體始終能找到匿名溝通者,爆料政策內幕)。公關層面缺乏統一管理自然也會加劇資訊傳達的混亂         
3)特朗普的個人心理
a)空前自信,剛愎自用。他認為自己有神的授意,始終正確(“Trump is always right”)。這種自信是由內到外,發自內心的,他認為他對所有問題都可以瞬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同時,他也認為可以推動自己個人關心的一些議題
b)目中無人、無所畏懼:特朗普經歷過兩次彈劾、2020年大選、國會山騷亂、大量的訴訟、被刑事定罪、數次刺殺,最終贏得總統寶座,且重整了美國政治,並輻射全球。他將這次歸來執政稱之為“復仇”,這時的他,認為自己站在歷史之巔,可以改變一切,無視現實社會的規則、秩序和邏輯,認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推動自己想要的目標
c)短期性。特朗普的任期只有四年,他現在更關心的自己的遺產,而在自己的遺產裡,他關心的是在短期/即期內能見效、產生輿論效果政策,更看重的是形式、有無“視覺效果”,但並不關心政策的長期性和實質性。他之所以針對墨西哥、加拿大等盟友也是因為這些國家更容易服帖、就範,他可以立即取得政治成效(“專挑軟的柿子捏”)
d)交易性。特朗普自詡為成功商人,自認為很擅長談判。隨著年齡增長,配合政治上的成功,他更加強了這一看法;本質上,他認為他提出的所有的政策、言論、行動、意向,都可以影響他人的預期,都是談判工具,因此也都是談判的一部分。當他提出非常誇張、非常苛刻的主張,別人不得不做出讓步時,他就獲得了成功。舉例。他可能會醞釀伊朗核協議,將透過極限施壓,獲得比奧巴馬更好(苛刻)的條款
e)誇大自己的不可預測性。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行為誇張,別人不知他哪句話真,哪句話假,所以對他比較謹慎,讓他三分。他也公開這麼評價,聲稱俄羅斯和中國都得讓著他。這些年,許多人和他說,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是行不通的。這些都加強了他的印象:他“不可預測”的行為是正確的,被認可的、成功的。所以這一屆政府,他會將自己的不可預測性進一步加碼
f)“本性”畢露。特朗普的本性是,不關心意識形態、不關心抽象價值、不重視道德;不尊重既有的秩序、規則和規範,認為一切都可以改變;關心個人成就,“把自己當諸葛亮,把全世界都當傻子”;商人背景,很多經驗來自於房地產開發與投資;政治理念上,屬於帶有一點“民族主義”色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總而言之,他非常擅於捕捉中低層白人的情緒和心理,但他畢竟是超級富豪出身,有他自己的利益和立場。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的兩三週,給人的感覺是,特朗普開始追求自己真正關心的議題,露出了自己真實的立場,開始回覆自己本性,而“忘掉了”他的MAGA支持者。這給MAGA基本盤一種特朗普已經“背叛了革命”的恐怖想法
g)表演性:特朗普政治極大地受到電視真人秀的影響,要求有劇本化的設計、極端的人物設定;想盡辦法觸發觀眾共情;製造結構性衝突、誇大價值觀博弈、製造懸念、製造反轉、反套路。不妨比喻為:特朗普在演一臺戲,每天都要製造高潮。他相信總能透過下一個高潮,或打造新的劇情線,讓這出戲繼續精彩下去。現在的情況是:演戲的人尚未入戲,觀眾卻已經入戲了(參考《MAGA的真人秀電視節目根源》載《洛杉磯時報》)
5.媒體的放大
1)媒體基本上都是左翼/自由派/民主黨的,會全力以赴地捕捉並放大特朗普/白宮的政策失誤,因此加大了觀察者的即視感
2)共和黨內部也是分裂的。建制派共和黨一直有批評特朗普的聲音(例如保守派雜誌《National Review》;斯蒂芬·班農的核心MAGA陣營和“科技右翼”則一直在公開對立。這些也增加了華盛頓政治混亂的即視感         
以上因素,是特朗普決策看似混亂、沒有章法、讓外界摸不著頭緒的原因。                  
三、“草臺班子”還是“戰略迷霧” 
“草臺班子”論(cock-up theory)即認為特朗普及其團隊/班子缺乏基本的常識和管理,把事情搞砸了。我們看到的亂像是他們搞砸的結果。         
“戰略迷霧”論則認為,特朗普及其團隊/班子是有意為之,特意營造出這樣的亂象,其混亂表象背後存在系統性謀劃,而不是隨機失誤;透過製造政策矛盾、資訊噪聲、誇大不可預測性,掩蓋他們的真實意圖,或迫使對手摸不著頭腦,陷入被動應對——當我們在這裡為特朗普的政策感到無比困惑時,就正中他們的下懷——因為這說明他們的目標達到了。         
那麼,這屆特朗普政府,到底是“草臺班子”,還是“戰略迷霧”呢?沒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在華盛頓也沒有人知道。 
但根據我們對特朗普及其團隊多年的跟蹤可以判斷,“草臺班子”的可能性大於“戰略迷霧”。
但如果更細微分析的話,可能應該如此判斷:特朗普政府作為一個整體,有“草臺班子”的特點;對於特朗普個人,有“戰略迷霧”特點。
特朗普政府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前面已經有所分析。         
特朗普作為一個人,帶有一定的“戰略迷霧”策略:
第一,特朗普主觀上有可能確實在刻意製造一定的混亂。這是他交易性、極限施壓、誇大不可預測性的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特朗普充分利用外圍人員,包括他的幕僚馬斯克。他認為所有這些人都不能代表他本人,而這些人(包括馬斯克)可以為他所用,代他“幹髒活”、幫助測試市場反應,讓他躲在後面,可以有更多的迴旋空間和餘地。這在外部增加了混亂性,但卻是特朗普策略的一部分。
第三,特朗普認為一切混亂最終都是可控的,他像“如來佛”一樣,可以一手遮天,掌控全域性,把倒出去的水收回來,把黑的說成白的,並且改變歷史。正如他在兩次彈劾、一次政變,一次定罪、數次刺殺仍能當選總統一樣。         
第四,特朗普擅長營造混亂,習慣於混亂,並受益於混亂。歸根結底,他認為,混亂(給他)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好處大於風險。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這種混亂狀態還將延續——期待特朗普第二屆政府走向成熟和穩定也許是不可能的。而這種混亂和無序,在特朗普不斷切換政策目標與手段、人事的更替、與美國國內及國際政治力量的複雜互動之下,將成為特朗普第二任政府(乃至特朗普全部兩屆任期)的標誌性特點。
而對於所有的應對者而言(包括中國),針對特朗普的特殊策略應該是:持續觀察,瞭解其亂象背後的邏輯;“不變應萬變”、“做好自己的事”、保持特朗普在明處,我在暗處,適當後發制人;採用多邊主義應對(其他國家團結一致);把握主動權和主導權;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利用其短期主義,必要時給他一點甜頭;適當強勢(對付欺軟怕硬的人必須如此);以時間換空間,轉移其注意力,或等待其注意力的轉移。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特朗普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美國經濟和物價面臨挑戰

川普著手撤銷教育部,部分員工已被要求休假……

川普擬"光速"遣返無證客 3.8萬華人將優先被遞解


作者:Chairman Rabbit,轉載:tuzhuxi,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