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結合了心理學和政治學的理論與方法,用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政治行為、態度以及決策過程。
與心理學的其他領域不同,它不涉及運用治療原則來幫助人們克服障礙,改善心理健康。相反,政治心理學包括許多不同的應用,包括人類行為的研究,因為它與政治學、投票、政黨關係、法律和政府以及公眾對政治家的看法有關。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的政治崛起既出人意料,也引起爭議,徹底動搖了美國的政治格局。
特朗普的背景不是政治家,而是房地產和真人秀,他登上總統寶座挑戰了所有的傳統認知。他傲慢的言辭、未經修飾的溝通風格和民粹主義的吸引力吸引了數百萬人,同時也疏遠了數百萬人。

自那以後,特朗普成為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關注的焦點,究竟是什麼心理因素,促使人們堅定地支援一位一貫打破政治規範的領導人?
學者們探索了一系列廣泛的心理和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可能解釋了特朗普在其基礎選民中獲得的熱烈支援。以下是20項研究,提供了對特朗普支持者心理以及特朗普政治崛起影響的見解——
1)道德分歧加劇,更支援強勢的領導人
發表在《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對社會道德分歧的認知會增強人們對威權領導人的支援。
研究人員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參與者進行了調查,發現那些認為社會道德崩潰的人更有可能支援唐納德·特朗普這樣的領導人,他們認為特朗普可以恢復秩序。
該研究表明,道德兩極分化的認知導致人們傾向於那些承諾挑戰現狀的強勢、打破常規的領導者。
2)特朗普支持者中的威權攻擊性與群體主導傾向
發表在《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的研究分析了2016年初選期間特朗普支持者的心理特徵。
研究發現,特朗普的支持者表現出獨特的威權攻擊性和對群體主導的偏好,傾向於接受等級制度,並支援使用激進行為來維護這種秩序。
3)男性氣概不安全感與政治攻擊性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男性的不安全感與支援激進的政治政策之間存在聯絡,包括特朗普支援的政策。
研究發現,感覺自己的男子氣概受到威脅的男性更有可能支援激進的政策,並支援像特朗普這樣表現出強勢和不屈形象的領導人。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不穩定的男子氣概”這個概念來解釋,在這個概念中,男性努力透過咄咄逼人的政治立場來重申自己的男子氣概。
4)特朗普總統任期對偏見的影響
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13項研究調查了特朗普總統任期內美國人種族和宗教偏見的變化,涉及1萬多名參與者。
研究人員發現,特朗普支持者的顯性偏見有所增加,而反對他的人則有所減少。這表明,特朗普的言論可能重塑了社會規範,使他的支持者更容易接受偏見的表達。
5)特朗普支持者的簡單和快樂
《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拜登的支持者相比,特朗普的支持者傾向於使用更積極的語言,表現出更少的認知複雜性。研究表明,特朗普的支持者可能會進行更簡單和明確的思考,這可能與他們對政治選擇的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有關。

6)認知剛性與人際溫情
發表在《社會與政治心理學》(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上的這項研究發現,與民主黨候選人的支持者相比,特朗普的支持者往往在認知上更加僵化,人際關係也不那麼溫暖。
研究發現,即使在極端自由主義者中,認知僵化也沒有特朗普的支持者那麼明顯,這表明他的基礎群體有一種獨特的心理特徵。
7)對特朗普的矛盾心理
一項PLOS One的研究強調了許多人對特朗普的矛盾心理。研究發現,約40%的大學生在對特朗普的態度上表現出矛盾心理,這表明政治民意調查可能往往忽視了選民態度的複雜性。這種矛盾心理可能在2016年大選的意外結果中發揮了作用。
8)對特朗普人格障礙的看法
《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無論政治傾向如何,美國選民都認為唐納德·特朗普具有虐待狂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徵。特朗普的支持者和批評者都認為他精神失常(highly disordered),只是感覺失常的程度不同。
該研究強調,選民對特朗普的性格特徵並不一定存在分歧,而是這些性格特徵如何影響他們對他是否適合擔任領導人的判斷。
9)自戀傾向和對特朗普的支援
《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自戀與支援特朗普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自戀與特朗普支援率的上升有關,而反移民態度和右翼威權主義信仰則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特朗普的吸引力可能部分源於他與一些支持者的自戀傾向一致。
10)特朗普支持者的自戀特徵
同樣,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特朗普的支持者往往表現出與特朗普本人相似的自戀特徵,表明他的支持者可能會被他浮誇和好鬥的個性所吸引。
11)種族態度和兩極分化
發表在《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特朗普2016年的競選活動對美國白人的種族態度產生了兩極分化的影響。
大選後,支援特朗普的人更有可能將黑人非人化,而反對他的人則變得更有同情心。這種兩極分化凸顯了日益加深的種族分歧,而特朗普的言論加劇了這種分歧。

12) 道德一致性和政治支援
《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選民傾向於調整自己的道德觀,以與他們青睞的候選人保持一致。
研究發現,特朗普的支持者尤其有可能修改他們的道德信仰,以減少與特朗普立場的不一致。這表明,政治領導可以顯著影響選民的道德信仰。
13)特朗普綽號策略的有效性
《政治營銷》(Journal of Political Marketing)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特朗普給政治對手起綽號的效果,比如給喬·拜登起綽號“瞌睡鬼”。
研究發現,雖然很多人記住了這些暱稱,但他們並不一定更容易相信與之相關的負面含義。這項研究強調了這種競選策略在影響選民意見方面的侷限性。
14)宗教信仰和對特朗普的支援
這項發表在《政治與宗教》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認為自己是宗教少數派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更有可能相信特朗普的當選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宗教身份威脅的感覺,可能在白人福音派對特朗普的堅定支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5)民粹主義與犯罪行為
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強烈民粹主義信仰的人,尤其是那些與特朗普“美國優先”議程一致的人,更有可能在一生中被捕。
該研究表明,民粹主義觀點、社會經濟挫折和犯罪行為之間存在聯絡,凸顯了政治信仰和個人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
16)MAGA共和黨人和政治暴力
發表在PLOS One上的研究發現,特朗普支持者中的MAGA共和黨人比其他團體更有可能支援政治暴力。研究顯示,這一群體對種族和民主有著獨特的信念,這使他們與其他共和黨人和非共和黨人區別開來。然而,在所有群體中,個人參與暴力的意願仍然很低。
17)受害者心態與對特朗普的支援
《政治行為》(Political Behavior)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在自我中心受害感評分較高的特朗普支持者更傾向於對他持好感。相比之下,感受到系統性受害的群體則對特朗普更加敵視。研究表明,個人化的受害感可能在塑造政治偏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18)政治威權主義的興起與身份融合
發表在《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上一項研究探討了美國政治威權主義的興起,尤其是圍繞2021年1月6日國會騷亂事件的背景。
研究者發現,與特朗普有深度個人認同感(身份融合)的支持者更可能將民主黨人視為生存威脅,並支援對他們採取威權主義的行動。然而,那些將身份更多地與“美國”這一廣義概念相融合的人,支援極端措施的可能性較低。
19)推特上的反疫苗活動
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推特上反疫苗的使用者群體(通常受到特朗普的影響)比支援疫苗的群體更活躍且關聯更緊密。反疫苗群體更頻繁地釋出情緒化和陰謀論內容,並形成一個緊密連線的網路來放大錯誤資訊。
儘管特朗普在擔任總統期間沒有明確提倡反疫苗立場,但他過去關於疫苗與自閉症關聯的推文使他成為該網路中的關鍵影響者。

20)特朗普對媒體偏好的影響
發表在《民意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特朗普的推文如何影響人們對福克斯新聞和OANN等另類媒體的看法。
特朗普在推特上對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批評越來越多,這與該電視臺在共和黨人中的收視率下降有關,共和黨人開始表現出更大的意願去消費更極端的替代節目,比如OANN。
有趣的是,民主黨人在特朗普攻擊福克斯新聞後對該網路的看法有所好轉,這表明他們對該媒體的認知發生了變化。研究凸顯了政治精英透過言辭塑造媒體消費偏好的強大影響力。

來源:The psychological puzzle of Donald Trump: Eye-opening findings from 20 studies

iWanna也為正在申請的大家提供1v1心理留學生涯規劃諮詢課時包服務。最後祝大家可以順利度過申請季,收到自己心儀的of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