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變得好命,從對家人放棄這種執念開始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林大發

我的大學室友婷婷,是我見過最顧家的女孩。
剛畢業那年,月薪只有3000的她,不僅要負責弟弟的大學生活費,還要每個月準時寄錢回家。
為了省錢,她基本不參加社交活動,就連衣服,都是在二手軟體上買的。
平時家裡有什麼事,她都第一時間回去處理,完全不用弟弟妹妹們操心,儘管TA們都已長大成人。
前段時間和她吃飯,聊起近況,她說:
“很怕我弟娶不到媳婦,所以在努力攢錢,爭取給他湊夠房子的首付。”
我很驚訝,因為她自己也沒結婚,而且還在租房。
她說,這麼做是因為不想看到父母這麼辛苦。
“那你自己呢?”我問。
“我是大姐呀,我不能這麼自私。”她無奈地回答。
幫助家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必要完全犧牲自我嗎?
婷婷的經歷,讓我想起一個詞——“長女綜合症”
在多子女家庭中的長女,往往會成為家裡的“第二父母”,被迫懂事、能幹,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比如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家庭責任等等。
這種看似不公平的現象,在生活中卻非常普遍。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已經狠狠代入了。
別急,“長女綜合症”通常有以下6個跡象,先看看你中了幾個:
1.你對家庭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從小到大習慣了照顧弟弟妹妹,長大了也習慣性地在其他關係裡照顧他人;
2.你在學習、事業等方面都追求完美,努力成為家庭的驕傲,害怕不優秀就不被愛;
3.你總是在擔心很多事情,很容易處在焦慮之中,不滿現狀,擔憂未來;
4.你在關係裡很難建立和維持邊界感,總是努力取悅他人而忽視自己;
5.你對父母、兄弟姐妹很好,但又在內心對TA們充滿憤怒;
6.你在成年後,很難建立起一段好的、平等的親密關係。
都說“長女如母”“長兄如父”,其實不難發現,家中的長子也會存在“長子綜合症”,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老大綜合症”。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老大綜合症”?
為什麼有的人,即便排行老二、老三,也會有“老大綜合症”呢?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什麼樣的家庭,
容易導致“老大綜合症”?
有個網友在相關話題下,這樣評論: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兄弟姐妹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性格卻截然不同?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出生順序”理論——在一個家庭中,孩子誕生的先後順序,對TA的人格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認為,第一個孩子剛出生時,新手父母往往會傾注全部的心力去照護,把所有的愛和資源都給TA,TA會感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當第二個孩子出生時,父母的注意力難免會轉移,老大就會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
而且父母通常會把一部分的育兒責任轉嫁給老大,讓TA學會幫助父母照顧弟妹,學會忍讓、分享、守規矩、謹慎做人、成為弟妹的榜樣等。
由於揹負著父母的高期待,“老大”可能會逼迫自己努力追求成功,不讓父母失望。
而排在中間的孩子,由於父母有一定的育兒經驗了,可能不會像對待老大那樣上心。如果再有了老三,老二就更沒人管了。
所以“中間兒”往往感覺自己被遺忘了,容易形成善解人意、取悅他人的性格,善於調解家庭衝突。
而老么往往是家裡最受寵的孩子,不必承擔過多責任,通常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人生,活得更無憂無慮,也相對更任性。
為什麼出生順序,對一個人影響這麼大?
學者弗蘭克·薩洛韋在《天生叛逆》一書中指出:
這是由家庭內部的生存競爭導致的。
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型社會,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爭奪”父母的愛、關注和家庭資源等。因此孩子會形成不同的策略,去“討好”父母,以確保自己在家中更好地生存。
但也有許多研究者認為:
出生順序和孩子的性格之間沒有必然聯絡,真正對孩子產生關鍵影響的,是父母對孩子出生順序的反應、對孩子的區別對待等,例如在潛意識中對孩子有期望,或者進行“教養責任轉移”。
所以在生活中你會發現,“老大綜合症”並非長子、長女才有,有的人雖排行老二、老三,卻活成了家裡的“老大”。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她排行老二,她姐姐由於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爸爸媽媽都很疼她,性格有些任性;而弟弟,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全家沒有人不順著他。
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告訴她:“姐姐脾氣不好,你要多讓著點。弟弟是最小的,你要好好照顧他。”
於是,她就成了家裡最懂事、最能幹也最委屈的二女兒。因為她知道,只有自己多付出一點、用功讀書,才會得到爸媽的愛和關注。
老大綜合症,
本質上是被父母“親職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老大綜合症”的人,其實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了“角色互換”。
本質上,這是一種家庭關係中的“親職化”現象——父母把自己應該負的責任,轉移到子女身上。
“親職化”又分為兩種型別:“情感型親職化”和“工具型親職化”。
1、情感型親職化
指的是:父母強迫孩子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意味著年幼的孩子,不僅沒辦法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援,還要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以維持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吵架了,雙方沒有能力解決矛盾,於是把孩子拉下戰場,讓孩子來當判官,或當“傳聲筒”,夾在中間。
又或者,父母其中一方角色缺失,另一方把孩子當作“情感依賴”,來緩解伴侶角色缺失帶來的痛苦。
這類孩子,在為生理上的父母履行“心理上的父母”的角色。
2、工具型親職化
指的是:父母要求孩子代替父母去承擔家庭職能,讓TA從小就開始承擔做家務、照看其他孩子等職責,而這些本該是父母的責任。
這跟孩子練習獨立、學會照顧自己不一樣,當TA不得不代替父母去照顧他人,就必須要壓抑和犧牲自己作為一個孩子的內心需求——遊戲、玩耍、任性、被注意、被關心、被保護、被安慰等等。孩子就會被迫失去童年,活成了家中的“小大人”。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的喬一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母親難產去世,父親不負責任,年僅12歲的他,就扛起了家庭重擔,照顧4個弟弟妹妹,當爹又當媽,操心弟弟妹妹們的一日三餐、學業、工作、戀愛、婚姻……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個“孤兒”,有父親跟沒父親一樣。因為那些被父親逃避了的責任,都被他自己硬生生地扛了起來。
長兄如父,就這樣成了他一輩子的桎梏。
被“親職化”的孩子,
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親職化,通常會對孩子造成3個影響:
1、習慣犧牲自我
TA們往往習慣了凡事都先照顧他人的感受,而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無法活出真實的自我。  
就像喬一成,他的一生,都沒為自己活過。
哪怕他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時時刻刻操心著弟弟妹妹的生活,將自我需求和自我價值放得極低。
只要家裡出事,他總會第一時間回去,反而忽略了自己的伴侶,最終以離婚收場。
2、對原生家庭的感情很矛盾、很複雜
一方面,對父母和兄弟姐妹充滿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又壓抑自我去照顧家人,維持情感連線。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雖然是家裡的老么,卻從小被媽媽要求照顧兩個哥哥。長大後,她嘴上說要和家人斷絕關係,實際上卻默默為家人付出所有:
明明被母親的偏心傷透了心,卻在她去世後,花錢為她買好的墓地;
大哥失業,偷偷幫他安排工作,二哥投資失敗,幫他還債,哪怕他們一直對自己不好;
面對懦弱無能、無法保護自己的父親蘇大強,她出錢又出力,讓父親安享晚年。
或許你會覺得,蘇明玉不真實。
但這恰恰是因為,親情是我們最難以割捨的羈絆,為了獲得一點點愛、維持微弱的情感連線,很多人都會忍著恨意、憤怒和失望去繼續付出。
3、過度獨立,很難真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由於過早地被剝奪了童年,TA們從小就感受到了成年人才會有的壓力和孤獨,也清楚沒有人可以為自己兜底,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所以,TA們內心的封閉性和防禦性都很強,很難信任和依賴他人,因此成年後也很難跟他人產生有深度的、真實的情感連線,也就難以真正建立和享受一段親密關係。
由於個體的差異、生活環境的變化,每個人所受到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親職化”的養育方式,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如何擺脫“老大綜合症”
好好為自己而活?
覺察到問題後,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學會自我接納,去看見、認可和欣賞自己
責任感強、獨立堅強、懂得照顧他人……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品質和能力。
親職化的經歷,讓你失去一些東西,但也能讓你成為一個成熟穩定的成年人,在很多人際關係中備受歡迎,獲得支援和愛。
所以,不必否定、嫌棄這樣的自己,在無法改變過去的情況下,請學會感謝自己能發展出這些能力,是它們讓你更好地存活到現在以及應對未來。
這種感恩,也是一種“自我接納”,意味著你能夠擁抱真實的自己,並且能看到、認可和欣賞這樣的自己。
完成了這一層心理解綁,接下來你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把照顧他人的能力,更多地用在照顧自己身上,開始好好愛自己。
2、學會建立邊界感,把不屬於你的責任還給父母、家人
長大後,你可以不再做那個總是照顧大家庭的乖孩子了。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一個人真正的成長,需要與原生家庭進行適度分離,分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義務和責任,建立起個人邊界。
當你面對家人過度的、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堅定地拒絕,堅定地為自己而活。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家人因此而離開你、拋棄你,那你是否還要期待和追求壓根就不存在的愛呢?
當然,我知道改變很難。
演員白宇,在詮釋喬一成這個角色的心理活動時提到,他一直想先為自己活,但從來沒有做到,因為“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必須去照顧弟弟妹妹,沒有時間和空間為自己而活。”
現實總有很多無奈,如果沒辦法為自己而活,也希望你能接納這樣的自己,儘量讓自己活得開心一點。
3、允許自己去依賴他人,體驗做個“孩子”的幸福
從小到大,你可能已經習慣了扮作大人模樣,獨立、強大,不敢示弱、不敢求助……
但別忘了,你也是一個人,也需要關心,需要被愛。
現在,你可以允許自己放下那個厚重的殼,在值得信任的關係中,嘗試暴露脆弱的自己,允許自己去依賴他人,甚至適當退行到“孩子”的狀態,在好的關係中不斷滋養自己。
這樣,或許你會發現,雖然小時候被剝奪的童年已經找不回來,但你可以活成一個享受愛與被愛的大人。
最後,不管你是經歷過“老大綜合症”的孩子,還是用“親職化”對待過孩子的父母,都可以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在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看看,提醒自己:
成年人,要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不要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別人,也不要輕易替別人承擔責任。當然,你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每一個你愛的人,告訴TA:好好愛自己,才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推薦學堂總編老狼的聊天局:
成長、挑戰、教育
揭開教育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實踐覆盤
第三輯已釋出
10+個小時乾貨滿滿
緊跟教育發展趨勢
例項剖析 深入淺出 
聊天局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第一輯第二也給大家準備好啦
想入手的朋友,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
(廣告)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26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