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把女兒養成大家閨秀,是父母的失職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姐妹們,眼下到了新增秋冬衣服、準備新年戰袍的時候。今天給大家準備了冬季服飾專場,我挑款式的時候就自留了好幾套,特別滿意,大家一定要預約上。咱們上午的直播已經開始,大家點選下方影片,再點選作者頭像,就可以直接進入直播間↓↓↓
這周給大家準備了免費贈書,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身邊不少人在初為父母的時候,可能有過這樣的打算:
如果養男孩,就帶他運動冒險,讓他成為熱血男兒;
如果養女孩,就讓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養成一個溫柔善良的大家閨秀。
可李玫瑾教授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她曾在《圓桌派》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家庭,都很努力把女兒往知書達理的方向去引導和培養。
但她將來是要走出去的,而這個社會上什麼人都有,假如她結婚嫁一流氓,絕對慘透了,因為一點自我保護的能力都沒有。
她從小時受的教育是文明禮貌、克己守禮,可對方卻不這樣,會欺負和傷害她。
想讓孩子安全走入社會,要教給她這兩件事,第一是如何識人,第二是怎麼保護好自己。
換句話講,她遇到好人不傷害別人,遇到不好的人,至少能對付他。”
她勸導廣大父母,千萬不要把女兒養成大家閨秀,那樣將來她被欺負時不敢傾訴,更不敢反抗。
如果孩子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很好,他接觸社會的機會就少,對社會的認知不全面,將來也很難保護好自己。
因為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理想的烏托邦,在現實世界中他表現得越單純無知,將來就越可能被壞人拿捏。
孩子保護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靠的是日積月累,換句話說,是他從小耳濡目染得來的。
李玫瑾說,孩子六七歲時,就要開始對他開展防護教育和社會真實狀的教育。
讓他知道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好的,社會是一個多面體,有陽光燦爛的一面,也有潮溼陰暗的角落。
教孩子“識人”
讓孩子瞭解人性的複雜多變
很多養女兒的家庭,可能都對女兒有過一個期待:願女兒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
養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引導她用善良的目光去看待所有人。但是人性本身其實很複雜。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位博主講述自己女兒被好朋友背叛的經歷。
她女兒還在讀小學,跟另一個女孩,簡稱B,是很好的搭檔。
兩個孩子一起做雙人動作時會相互配合,動作都比較標準就成了好朋友。孩子每次上瑜伽課,都會帶好吃的好玩的跟B分享。
年終,瑜伽班要出一個雙人瑜伽節目在全校展示。女孩提前跟B商量“到時候咱倆一起”,當時B開心的答應。
沒想到真正選那天,B突然選了另一個女孩子,簡稱C。女孩當時就蒙了,落單之後被老師安排跟其他人臨時搭檔。
事後B跟女孩說,選C是因為C跟瑜伽老師很好,C跟B保證:“如果你選我,老師會讓咱倆在第一排的C位”,所以就選她了。
B跟女孩說:我只是表演時候選她。平時還想跟你搭檔。
女孩在跟媽媽說這件事的時候,特別傷心。因為她是全心全意跟B交朋友的,其他人提出搭檔請求,她都一概拒絕。她還跟B說過很多真心話,沒想到B轉頭就告訴了別人。很後悔對B真誠。
孩子猶豫以後還要不要跟B搭檔,媽媽就勸她:“如果你打算繼續跟她搭檔,不會像之前真誠就是了。如果不打算跟她搭檔,正好可以認識新朋友。”
最後女兒說還是想繼續搭檔,因為B很多動作做得還是很好的,跟她搭檔很輕鬆。但是也說:“我不會對她那麼好了。還後悔以前跟她那麼好。”
媽媽繼續引導:
“我有不一樣的看法。你以前每次回來說你這個搭檔的時候,都是興高采烈的,你對她真誠的那段時間很開心,能量也很足。而對方呢?一直跟你有心機,我敢保證,她和你在一起時候沒有你快樂。我覺得在這個過程裡,你反而比她收穫得多。反正現在看清楚她不值得真誠,就不真誠就好了。
不要因為她是什麼人,就讓自己變成什麼人。以後遇到你讓你覺得值得真誠的人,還可以繼續真誠的,因為我們真誠我們快樂。”
我覺得這位媽媽的引導非常有智慧,溫暖真誠是很好的品質,但不能是無條件無底線的。
孩子的善良,既要有邊界,也要給對人。
學校還只是個小江湖,等孩子走入社會將面對更多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做父母最好讓孩子提前了人性的複雜多變。也可以多給孩子講講各種社會新聞和身邊人際關係的事例,順便讓孩子瞭解叢林法則。
正因為叢林裡時不時地野獸出沒,陷阱一個接著一個,你就更得讓孩子看清真實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遇到任何危險時
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
學會自我保護,同樣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課。
因為社會的套路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深,讓孩子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有防備心,在善良的外面披上鎧甲。
網上有一位博主,分享過當年媽媽教育她的自保方式:
比如上小學時,博主班上有個女同學母親去世了,被父親一個人帶大。
這女同學長得漂亮、成績又好,勤奮還要強,跟博主是好朋友。
三四年級的時候,女同學邀請她去家裡玩,博主按照流程和媽媽報備,沒想到媽媽不同意,丟擲一句“她沒媽媽,你不能和她爸爸獨處。”
當時小,直到很多年後,她才理解了這句話的原因,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還有,博主初二的時候物理不及格,被老師每天叫到辦公室單獨開小灶。
物理老師是個三十多歲的男老師,博主的媽媽就給她強調了兩件事,第一是最好有其他同學和老師在場。第二,如果沒有,辦公室的門不能關。
後來這個原則一直貫穿在她之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不與異性在密閉空間獨處。
再比如,訂外賣。
父母平時很忙,所以博主很早就開始有訂外賣的需求,那會沒有這麼多外賣平臺,訂餐都要打電話訂。
媽媽幫她訂餐的時候從來只留到單元門,讓她換好衣服了自己下樓到單元門口取,絕對不允許外賣小哥送上樓,因為有入室的風險。
媽媽還告訴她一個原則,叫城市不獨行。
高二暑假和媽媽去深圳出差,但媽媽總有會議或工作,博主想一個人出去玩,結果媽媽不同意。
因為怕博主不瞭解深圳,走入了偏僻的地方,或者有那些地方本地人知道很亂但外地人不知道,就誤打誤撞過去了。
所以媽媽讓博主在酒店呆了一天,等工作都處理好了,帶她在深圳玩了兩三天。
我們真正應該教女兒的,是無時無刻對自己的高度保護,先愛己後愛人的“自私”,是面對惡意時大膽說“不”的勇氣。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平時也要多給孩子創造環境,帶他出去走走看看,多接觸校外的人和事,讓他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人生,洞察人性。
形成對這個世界有獨立的認知和理解,慢慢梳理出自己一套自保邏輯和思維體系。
這些都遠比讓她時刻保持“大家閨秀”的風範,停留在琴棋書畫名校背景的奢華表象,要更重要。
凡事不必循規守矩
鼓勵孩子活出自己
對於女孩來說,一定要把她培養得帶點鋒芒。
我們養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讓他身心都足夠強大,活出神采奕奕的人生。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知乎上有個話題,“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最終會怎樣?”
下方有個女孩的高贊評論:
她說自己從小就是父母嘴裡的“乖孩子”,小時候親戚、長輩誇,長大後被同事、領導贊。
可她非常討厭這個標籤,在她看來,這更像是對自己無能的諷刺。
有次她看到一個女同事不服從指示,氣憤的和領導拍桌子,她頓時就驚呆了,覺得這也太酷了。
而自己呢,在感情上被男友分手,在工作中被領導壓迫,分析了一下就是因為自己沒脾氣,好欺負,就算別人欺負了她,也不會承擔任何後果。
其實,在心理學裡,有個著名的“跳蚤實驗”。
我們知道跳蚤善於跳躍,輕鬆一跳就一米多高,按自身比例,相當於人跳起80層樓那麼高。
但如果把跳蚤關進玻璃罐,再給它加個透明玻璃蓋。
當它跳起後反覆撞到蓋子上,慢慢就學聰明瞭,能根據蓋子高低來調節跳躍高度。
等一週後拿走蓋子會發現,不管跳蚤怎麼跳,再也沒跳出過玻璃罐。
其實我們養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斷壓低的玻璃蓋是我們一次次在誇她乖,稱她是個大家閨秀,這會讓孩子失去做自己和憤怒的能力。
當遇到不好的人和事也習慣了逆來順受,不敢反抗,即便吃了虧也只能隱忍接受。
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訴她,如果遇到別人的嘲笑、挑釁和不友好,不要委曲求全,一定要反擊,讓對方知道你不好惹。

我們要取下玻璃蓋,不給孩子設限時,她才敢大膽去表達、去嘗試、活出自己。
當孩子活得獨立自信、遇事不慌,遊刃有餘,不被束縛時,會很爽。
對女孩來說,最好的教育不是要她像個大家閨秀。
而是要告訴她,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只要你願意,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就像嚴歌苓說:“靠父母,你可以成為公主;靠男人,你可以成為皇后;只有靠自己,才能成為女王。”
女孩子可以溫和,但必須有力量。
遇到好的人生能享受,遇到壞的事情也能承受。
能成為公主,亦可成為女王。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