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一個特別暖心的事兒,想跟姐妹們分享一下。
前不久銀川發生了4.6級地震,當時是下午4點多,孩子們都在上課,感覺到地震了就都往外跑。
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讀高二的一個叫郭慶的孩子,本來都快跑出教室了,突然又折返回來,背起班上一位行動不便的同學往外衝。

教室在五層,他就這樣一路小跑揹著160斤的同學來到操場,之後地震過去,又把他揹回到教室。
地震回家當晚,郭父擔心兒子,問他有沒有想過跑不出去,怎麼辦。
兒子說,“當時第一次見這種場景,震驚又害怕。
跑的時候看見腿腳不便的同學正往桌子底下鑽,就回去把他背起來,背完之後手都在抖。
當時真沒考慮那麼多,只要大家都好好的,就挺好。”
學校知道這件事兒後,當下就對郭同學的優秀品質給出了嘉獎:
第一,授予他“卓越銀外人”的榮譽稱號,並獎勵9000元獎學金。
第二,減免了高二下學期和高三全年的全部費用。
第三,為他提供了赴德國公派留學名額。

這個事兒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連人民日報也轉載了。
有網友說,“一個孩子有這麼高的境界,令人感動,擔當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還有評論說:“看到這樣的場景,真心覺得孩子成績好或是不好都不重要了,那一刻他能伸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難道不是最能證明這個孩子的表現麼?!是個漢子。”


我看完挺感慨的。
現在好像“現實”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雖然很聰明、也很能幹,但凡事先考慮利弊,事不關己就高高掛起。
我身邊也有做老師的朋友抱怨,很多孩子從安排值日這種小事兒到替班級參加比賽這種活動,都是能躲就躲。
像郭慶這種完全是出於善良和責任感、愛幫助別人的孩子,實在是難得。
以前看到過的一句話:“那些願意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遲早都會得到命運的饋贈。”
很多時候,那些精明、計較的孩子,短時間內會得到一些好處。但是長遠來看,有擔當、肯付出的孩子,才會收穫更多、走得更遠。

善良擔當的孩子
不吝惜在小事上付出
我特意看了郭慶班主任的一段採訪,有個小細節很戳人。
班主任說:“郭慶是個特別有擔當的孩子,平時在班級裡就很樂於助人,經常幫助同學打掃衛生、搬書、抬水。”
這其實毫不意外,像地震這種情況,普通孩子在生活中很少能遇到。
但是能在關鍵時刻扛事兒的孩子,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是個溫暖的、熱心腸的人。
比如無論是在商場還是學校,有孩子看見後面有人要進門,於是撐著門的手遲遲沒松,方便大家進入。
也有孩子雖然揹著沉甸甸的書包,看到路邊被風吹倒的單車,會一輛輛把它扶起來。

有句老話講“窮養、富養,都不如讓孩子有教養”,教養是深植於一個人的骨子裡的東西,它付諸於行動中,流露在言語裡。
這些孩子看似在小事上多費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這種會承擔責任的特質會讓他們每一步都走得更穩。
之前看過央視主持人歐陽夏丹的故事。
1999年,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的歐陽夏丹,滿懷著對播音主持事業的憧憬,踏入了上海電視臺。

她本想著迎接自己的,是燈光璀璨的演播廳,是無數觀眾期待的目光。
然而現實卻和她開了個不小的玩笑,她被分配到人力部門,每天面對的是堆積如山的檔案資料。
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許讓很多孩子就此一蹶不振,抱怨命運捉弄,但歐陽夏丹沒有,還把這份工作做得很認真,也樂於給同事幫忙。
慢慢的同事們都知道,人力部門有個播音系畢業的姑娘,對待工作一絲不苟。
無論大事小情,只要交到她手上,她都會盡心盡力。
幫忙整理檔案,她會分類得清清楚楚;協助組織活動,她會把每個環節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成了大家眼中最信賴的人。
有天台裡籌備一檔新節目,急需一位優秀的主持人,大家都想到了歐陽夏丹。
後來因為在節目中表現良好,歐陽夏丹事業越走越順,還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新聞聯播》主持人。

瑣碎的小事裡透露出善良,枯燥的堅持中表現出擔當。
人生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贏了我就會輸,也不是我佔了你便宜我就會得到更多。
相反,人生更像是一場合作和共贏的遊戲,只有我們願意付出、願意合作、願意吃虧,才能得到更多、走得更遠。
孩子能把當下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那麼隨著長大,他會收穫這種特別寶貴的品質,也會因此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要讓溺愛
成為孩子精緻利己的溫床
幾年前,曾經特別流行一個詞叫“精緻利己主義者”。
這是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的,他說很多孩子的特點是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或規則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些孩子看起來也是溫和、無害,但是一旦觸及自身利益,就會卸下偽裝。

這種精緻利己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呢,其實就是成長過程中,沒有始終是被照顧者的角色。
很多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寶貝一樣呵護著,生怕他們受一點苦、受一點累。
父母的說法一般是:“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你管。”
日子久了,孩子就真的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其他人的感受了。
前幾天,我在網上刷到這樣一篇文章,一位博主媽媽說自己一年到頭省吃儉用,攢下的錢都用來滿足兒子的需求:
兒子說走路上學太辛苦,她每天就早起半小時,繞一大圈騎車送他去學校;
兒子說學習累,想打遊戲放鬆一下,再貴的遊戲卡,她眼都不眨就給買;
兒子要出去遊學,多貴的學費她都付。
可一味的滿足並換不來兒子的感恩,而是他理所當然的享受,和永無休止的索取。
前段時間,兒子說看上了一雙鞋,一問價,嚇她一跳,2388元。
她進退兩難,買吧,確實手頭緊張;,不買吧,又怕兒子心裡難過。
於是她試探性問孩子,你現在是個學生,沒必要穿這麼貴的鞋子吧。
兒子立刻不高興了,“我同學就穿這種鞋,別人爸媽都捨得買,你別太摳門了。”
她耐著性子跟孩子解釋,2000多一雙的鞋子,對於他們這種普通家庭太貴了。
誰知兒子卻對她吼,“沒本事,賺不到錢”,然後就跑到房間裡一陣打砸,書架上的書被扔得滿地都是,課桌也被他踹翻在地。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兒子見她就氣沖沖的,還故意當著她的面跟朋友吐槽,連這麼點小要求,都不滿足自己。
作為一個媽媽,她很心寒,看別人家孩子能體諒父母的不易,而兒子眼裡卻只有自己。
在我看來,一個孩子對至親都沒有一份責任與擔當,那他有再高的學歷又能如何呢?
這樣的孩子恐怕長大後,也不指望他為社會做多大貢獻,怕的是連父母老了都不能好好孝敬他們。
自私冷漠、無限利己的孩子背後,往往是過度付出的父母。
父母的溺愛,是一張滋生孩子自私的溫床,把他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感恩的模樣。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有句話說“孩子18歲之前的人生,是由父母決定的,18歲成人後的人生,是由18歲之前決定的。”
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善良擔當。
因為他人生的路很長,一時的成績高低影響不大,真正能拉開一生差距的,是他的教養和人品。
點個在看,與父母們共勉!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