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道德感太強是一種錯嗎?

前兩天刷到一個育兒博主的影片,後悔將孩子教得道德感太強。
她講了自己帶孩子在日本旅行時的經歷,女兒當時正在聽故事機,坐纜車的時候忘記關了,被一個遊人大聲怒斥沒教養,小女孩哇哇大哭,說自己做錯事了。
這位博主很憤怒,因為這個人明明可以好好說話,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對待一個孩子。她反思女兒之所以會這麼難過,是因為被教得太守規則太善良了。換作真正不講規則的小孩,根本不會當回事。
這個博主粉絲體量挺大,被罵得也挺兇,所以後來她悄悄刪掉了這個爭議影片。
罵她的人認為憑什麼你不守規則還覺得自己挺有理的,你不教育孩子,社會就教育她。
講真,公放確實打擾到別人,但是大聲吼一個小孩子就有禮貌嗎?靠打壓貶低一個小孩子來彰顯自己的教養本身就不是一個有教養的行為。
博主拿自己有錯的例子去證明現有的論點並不是非常恰當,但拋開這件事不談,我其實非常懂她的感受。
因為大聖就是一個道德感過於強的小孩,代入一下,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他身上,他可能那一整天都會陷入羞愧自責。

過年那會兒我帶他去書店,有坐的位子能靜靜看書,書店旁邊就是小吃街。看了一會兒書他想去吃飯了,我怕回來的時候再找書有點麻煩,就把它臨時藏到了旁邊的一堆書裡。他說不行,必須要放歸原位。我說沒事,咱不是還回來嗎?他這才作罷。
我們去排隊買小吃,聽說街上有踩高蹺的表演想去看,我說那一會兒就回不了書店了,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回書店把書放回去。我說那你自己回去吧,結果他去了快三十分鐘,那天又沒戴電話手錶,久到我開始有點不放心準備放棄排隊去找他了,他才喘著粗氣跑回來,跟我講因為不好找,他找了好久。
他才四歲那會兒,我們帶他去公園,那裡分紅藍兩種入園手環,藍色票貴一點,可玩專案多一點,我們覺得他太小很多專案玩不了,就買了紅色。裡面有個大滑梯他本來興沖沖想去玩,我不確定問了他爸一句:這是不是藍色手環才能玩的?娃爹告訴我這是通用的,都能進。
但大聖只聽到我的懷疑就說什麼也不過去了,即便那裡壓根沒有管理員,任我們怎麼勸說,他都堅持自己的手環玩不了,直到後來確認了肯定能去,他才去。
平時出門上廁所,無論多急他都非要找公廁,飯店那種不行,因為他覺得我們沒消費不應該進去佔用人家的資源,必須得是路邊或者商場裡的公廁,寧願多走好幾百米。
以前我挺驕傲自己的兒子是一個特別遵守規則,共情力特別強的孩子,但是現在我也經常自我懷疑,把孩子教得太乖到底對不對。
前年我跟老笨聊那個媽媽把兩個孩子扔下去的社會新聞,他無意間看到了影片,彷彿被那兩個孩子附體,哭得撕心裂肺差點昏過去,他說怎麼會有媽媽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
同情誰,就揹負誰的命運。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善良,有時是會給他帶來痛苦的。
在“愛與自由”下長大的小孩,多少都是有點“窩裡橫”的。對家人處處講民主,要平等,在外立馬變成毫無戰鬥力的小綿羊。
別看網上個個滿口道德,現實裡絕對是不講武德的多。他經常排了半天隊,突然衝出一幫小孩插隊,他委屈,又不知道怎麼解決。
跟同齡人鬧不愉快,別人罵髒話,他滿臉通紅,又不知道怎麼回擊。
戰鬥力不是教出來的,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是在身邊人的爭吵廝打中習得的,他沒有這個基因,也沒有這個環境。
我一直覺得良心是一個人最好的枕頭,只有枕著它才會心安。但事實並不是,沒有人一生完美無瑕,誰都做過錯事,對於有良知的人來說,這些錯事永遠都是一根刺。
良心只會折磨有良心的人,反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只要你沒有道德,道德就不會綁架你。
你會發現世界並不會因為你的善良而喜歡你,我做自媒體這些年,看慣了太多博主編人設,睜眼說瞎話,一路做大做強。
有的人被扒皮,狼狽一時,厚著臉皮繼續上路,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重新再收割一茬粉絲,網際網路有記憶,但是也很健忘。
從功利角度講,做好人實在是價效比極低的一件事。大部分好人得到的唯一回饋,就是你知道自己是個好人。
昨天晚上大聖做完功課,姥姥喊他趕緊去洗漱,他如一溜黑煙閃身鑽進了主臥的衛生間,我過去看,他指指浴缸裡的三隻龜:噓,我在給龜龜餵食吶。三隻小烏龜是他一手孵出來帶大的,一晃竟已六年。
冬天下雪的時候,他會把五穀雜糧裝起來掛在樹上做“小鳥食堂”。
我看著他臉上洋溢著的溫暖神色,這份善良是不需要得到他人認可的,他自得其樂。可能在別人眼中一文不值,卻是我心中的珍寶。
很多媽媽都有過跟我一樣的困惑,也曾經問過我,道德感太強會不會反而讓孩子束縛住了腳步。
我自己也常常在思考,到底為什麼要教孩子做個好人呢?其實是天性使然。

就像蠍子和青蛙的故事,再重演一百遍結果可能依然不變,蠍子天生就是蜇人的,而善良是青蛙的底色。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