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千淳
川大爺,瞄準了中國造船業,喊出一個新口號: “讓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
3月17日,他新任命的美國海事監管機構(FMC)主席路易斯·索拉向記者表示:
“我們需要抵消中國對其造船業的補貼,以牙還牙。而這筆錢(中國船舶收費)應該花在哪裡?這筆錢應該投資到美國航運業”。
眼看來勢洶洶。可萬萬沒想到,大戰還沒打響,一大批美國企業先集體破防了。

新算盤
“美國製造業必須迴歸”,已經喊了好幾年。結果折騰了一圈,晶片沒能完全卡住中國,反而逼出了華為的自研晶片。
如今,英偉達和高通還未從失去大客戶的陰影中緩過來,川普又盯上了中國造船業。
其擬定的新政策包括:
一、擬對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額外費用,提高在美運營的中國船舶的使用成本,從而削弱其價格優勢。
二、政府將在白宮設立專門的造船業辦公室,並推出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以支援本土造船企業的復甦和發展。
這些舉措最終目標是減少美國對中國船舶的依賴,鼓勵國內航運企業優先採購美國產船舶,從而推動本土造船業的振興。
美國貿易代表(USTR)曾建議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高達150萬美元的費用。據船舶經紀公司克拉克森的研究人員稱,2024 年多達 36,595 次的美國港口停靠可能會受到 USTR 措施的影響,這可能會產生高達 520 億美元的年費收入。
美國政府甚至為此次“敲詐”給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說中國政府每年給航運公司發放大約150億美元的補貼,比如減稅、低息貸款之類的優惠,是不公平的。同時中國的港口靠“打價格戰”搶生意,用不正當手段壓低價格。
不過,新算盤打得啪啪響,這一次,川普卻是一腳踢到了鐵板上。

硬骨頭
中國造船業,豈是晶片能比的?在全球市場上,絕對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
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中國對全球造船業的控制無與倫比”。航運諮詢公司克拉克森的資料指出,目前,美國船廠在全球市場上的訂單佔比微乎其微,僅為0.1%,而中國則穩居領先地位,訂單量超過60%。
即使是第二大市場韓國和日本,其規模也遠遠落後於中國。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要扶持一隻老鼠來對抗大象,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連一向嘴硬的美國政府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造船產能遠超美國,達到其232倍。而美國造船的成本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競爭力嚴重不足。
既然實力相差懸殊,美國何必蚍蜉撼樹?背後也有玄機。
造船業作為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支柱,涉及龐雜的供應鏈體系,如同一張錯綜複雜的工業網路。一艘現代化船舶,從龍骨到上層建築,從動力系統到電子裝置,需要數以萬計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覆蓋機械加工、金屬製品、電氣裝置、橡膠塑膠等多個製造行業。
造船業的背後,是一張高度協同的複雜產業鏈之網。
美國深知,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源於完整且高效的產業叢集。因此,透過遏制造船業,打斷中國製造體系的關鍵環節,可能誘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若船舶訂單減少,上游鋼鐵企業的特種鋼材需求將銳減,機械加工企業的高精度零部件訂單大幅下降,依賴船舶產業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業務萎縮和資金鍊緊張,從而削弱整個產業叢集的穩定性。
這樣的計策,不可謂不毒辣。

連鎖反應
然而,普那邊剛動了下眉毛,這邊資產市場就開始打噴嚏。
比如李嘉誠,為什麼著急想把全球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業務賣給貝萊德財團,一個原因也是嗅到了風險。
巴拿馬運河是連線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美國一直把它當作自己在全球貿易中掌控權力的“命門”。
一旦牢牢掌握運河,就可以利用它限制中國出口、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

還沒等中國市場做出反應,美國那邊就先炸開了鍋。
由於無法確保從5月起的海運,農業團體出售玉米、大豆和小麥等大宗美國農產品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為出口商無法確定最終成本是多少。
美國大豆協會的董事邁克·科恩喊話川普:“你們要發展美國自己的造船業可以,但千萬別拿我們農民的出口機會來做犧牲。”
美國Xcoal煤炭出口公司的老闆特拉希爾則說,如果政府真的開始收船舶停運費,可能在60天內就讓美國煤炭出口停擺,涉及的貨值高達1300億美元。
他還表示,這樣的收費可能會讓美國煤炭的運輸成本上漲多達35%,那在全球市場上就完全沒法跟別人競爭了。
他警告說,這樣下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很多工作崗位都會被砍,後果非常嚴重。
美國鞋類和服裝協會的一位高管內特·赫爾曼也說,美國的服裝和鞋子很多都是從國外進的貨,如果政府真的開始收港口費用,不但會讓美國的進出口變貴,還可能造成工人失業、東西缺貨、價格上漲。
他引用了一份報告並稱,如果推行這項收費政策,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減少快12%,連GDP也會下降0.25%。赫爾曼呼籲:“辛勤工作的美國家庭無法承受價格進一步上漲和產品短缺的後果,美國製造商和農民也無法承受失去更多出口市場的後果”。
美方市場一片哀嚎,集體破防,心態顯然崩了。
川普有沒有精準打擊到中國造船業尚未可知,但美國企業顯然已經被打翻一大片。

造船業的韌性
事實上,中國造船業並沒有對川普的行動,表現出明顯的擔憂。這背後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市場地位和製造實力擺在那裡,還有因為造船業本身的特點。
簡單來說,造船業不是一個短期內能被打擊的行業,韌性很強。
造船業是一個典型的長週期行業,一艘船從訂單到交付通常需要2-5年,產業鏈的調整更加緩慢。與此同時,造船業也是一個高度依賴長期積累的產業,涉及完整的產業鏈、規模化製造能力、全球市場需求匹配等多重因素,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被替代。
目前,中國不僅在船舶製造數量上領先,而且在生產效率、交付速度、成本控制和技術升級方面也全面佔優。

圖源:金融時報
若美國希望重建本土造船業,它不僅需要恢復被削弱的基礎設施,還需要重新建立完整的造船產業鏈,包括鋼材供應、高階船舶零部件製造、船舶設計工程師培養等。以當前美國造船業的基礎來看,至少需要10-20年才能恢復競爭力,短期內根本無法與中國抗衡。
簡單來說,重振美國造船業,幾乎等於痴人說夢。
在成本方面,中國造船業的核心競爭力極為突出。資料顯示,中國造船企業的人工費用,比長期霸榜全球造船業老二老三的日韓企業低了50%(日經中文網)。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國,中國在船用鋼材價格上也具有明顯優勢。鋼材成本佔船舶建造成本的約30%,而中國本土鋼鐵企業的供應能力,也使其在原材料價格上更具競爭力(招商銀行研究院)。
正如丹麥航運分析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彼得·桑德所說,現在點名中國“為時已晚”。
“對於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風向都是逆風。” 這句英國古諺語,折射出海洋民族對戰略認知的樸素理解。
病急亂投醫,川普頻出怪招,與全球化“逆風而行”,鎩羽而歸是大機率的事。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