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桃蛋媽。
最近的新聞真是一片“亂象”:
一邊是文科倒閉潮,一邊又是程式設計師大量失業,遊戲業裁員。。。



焦慮的家長群像:AI浪潮中迷失
最近一位老朋友找到我,請教一個數學教育問題——
我小孩對數學不太感興趣,未來估計是個學渣。

他顯得很糾結:“想讓孩子去學武術、繪畫和書法。但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好像學理科才有未來,否則很難生存。我自己就是文科生,現在也在寫程式了,每天干到一兩點。應試教育也不贊成。天天考,考出來最後還是找不到工作。”
朋友和我的這段交流,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步,我問Deepseek,朋友的焦慮和茫然,是因為什麼?
它尖銳地給出了家長的教育誤區:從'知識容器'到'興趣殺手'
未來時代,興趣教育至關重要。但這裡說的“興趣”和家長眼中的“興趣”相距甚遠。Deepseek給出了一個案例:
五年級學生小雅,鋼琴考過十級後發誓永不碰琴。其母后悔道:'當初老師說每天練3小時保證過級,現在孩子說考級曲目像牢房,鎖住了她對音樂的愛'。資料顯示,75%的琴童在考級後放棄樂器。
它接著說——很多家長,對興趣教育存在三大認知偏差:
功利化篩選:我們把興趣班變成投資理財產品,武術是'身體股',繪畫是'美育債',程式設計是'科技期貨',卻忘了孩子眼中閃爍的光,本不該被換算成年化收益率。
標準化考核:用考級證書衡量興趣成果,複製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導致,強制訓練摧毀真正的熱愛。
替代性滿足:透過報班緩解自身焦慮,人有我也有嘛,而非觀察孩子真實需求。
家長眼中的'興趣'常常是標好價籤的技能罐頭,常常使自己淪為“興趣殺手”而不自知。
真正的興趣教育是什麼樣的呢?deepseek建議家長借鑑芬蘭式教育——現象式學習:讓孩子在拆解舊鐘錶時悟出機械原理,在給玩具治病時萌發共情力。
這個回答真是充滿詩意,原來,發現那些“無用“卻閃光的時刻,才是最高明的教育。
第二步,我問Deepseek,你能不能給我展示未來職業圖景?它給出了2040年最需要的“新人類”
deepseek說:未來人工智慧時代,900萬個崗位會消失!但同時,未來60%的新工作尚未出現。


第三步,我讓Deepseek回答如何給到孩子真正的興趣教育?它給出了發現'興趣基因'的3個黃金法則
15分鐘觀察法:記錄孩子自主活動時的“興趣密度”
例如,成都媽媽發現女兒總在作業本角落畫小劇場分鏡。她用三個月記錄:每週自發創作5次、平均專注53分鐘、自創'會說話的文具盒'劇情。後來支援女兒參加校園微電影比賽,孩子為設計AI配音系統自學程式設計,現已成為學校'跨媒體創作社'社長。
最小可行性實驗:設計“興趣實驗田”
例如,南京家長王先生為喜歡恐龍的兒子設計'古生物學家成長計劃':先用3D列印復原化石,再透過AI模擬侏羅紀生態,最後讓孩子用程式設計設計'恐龍生存遊戲'。兩年後,孩子獨立完成的《氣候變遷對物種演化影響》論文獲省級獎項。
家長託舉戰術
-資源連結者:像投資人般整合資源(社群工作坊/線上導師)
-過程記錄者:用影像日記捕捉成長瞬間(非成果展示)
-風險緩衝者:允許3次放棄機會,建立'安全失敗'機制
Deepseek這些建議把我們搞得人心惶惶,現在又提出這些玄乎其玄的建議。大多數家長根本沒有這麼豐富的能力和資源,去給孩子這些培養和觀察。

怎麼辦?經過我多年觀察和多方找尋,目前國內有一個可落地的方案:一位在中山大學做碩導的老朋友——孫明展老師的教育減法課程。
他透過自己的人脈邀請了100+各領域的專家團隊,給孩子們搭建了100+個教育場景,讓孩子們去體驗、去學習、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去感受自己是否有興趣,專家幫你觀察判斷孩子是否有天賦。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專家朋友圈。
這不就是上面deepseek說的,家長要成為孩子的“資源連結者——像投資人般整合資源”嘛!
只要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接觸到100多個不同的教育場景,TA找不到自己職業興趣和天賦的機率幾乎是零!
我相信,只要每個家庭堅持十年,把精力從吼孩子做作業,逼孩子刷題,轉移到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上,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都能在18歲時像導演餃子那樣說出那句:“我就要幹這個,其他的事情我不要幹!”這才是真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教育的終極使命,不是幫孩子躲避浪潮,而是教會他們造自己的船。
人工智慧時代,不是讓你去求張雪峰,幫孩子去選專業,選未來的路,而是教會他(她)找到發現自我、終身學習、保持敏感、作出決策的能力。
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探索,我和孫老師都有個共識:Deepseek的答案與西方教育學、心理學的最新發展完美的契合,且這些研究已經進入國外大學的教育課堂,這就是迴歸內心的生涯規劃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
第二類家長,你接受了AI帶給我們的挑戰,想和孩子一起,把這一仗打贏,所以,你要換一種陪伴的方式,教會ta造自己的船的能力。
如果你是第二類家長,想找到普通家長的託舉之術,那麼強烈建議去聽一聽孫老師的讀書會——細讀《職業生涯規劃》和《多元智慧新視野》。其中,前者還是北師大心理學院的大學教材。
掃碼預約直播
免費領取《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




前者是建立人生設計的理論框架;後者是重新定義智慧,放棄對單一智慧(應試能力)的迷戀,給孩子更多選擇空間。
孩子的興趣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日常娛樂興趣,而是職業興趣。職業興趣是要付出極為枯燥的努力,才有那麼一點點成就感。但只要堅持這個付出,會比其他付出愉悅感更強、痛苦感更低。
把一個家庭變成長期主義者,真正難的並不是技術層面的,難的是陪伴ta們拒絕自媒體上各種短期主義的聲音。
如果你的孩子剛好處於3-12歲,未來所面臨的,一定是長達10年複雜多變的時代。
父母要和孩子馬上開啟自我成長的路徑,一起研討如何改變應試的思維模式,放下焦慮,回到初心,為孩子尋找一條通往幸福之路!
掃碼預約直播
免費領取《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