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孩子:越鬆弛,越強大

作者 | 陳輕輕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焦慮的家長,倦怠的孩子
我留意到,這幾年很多父母的焦慮,已經不再是追求捲了,而是對抗孩子對學習的倦怠。
一位四年級的男孩,每天放學後靜坐書桌前,直到媽媽喊“現在該寫作業了”才會動筆,在做奧數題時眼神發直,媽媽離開5分鐘就停筆發呆。
媽媽問“這題怎麼解?”,回答往往是“不知道,你告訴我吧”。
在我們收到的留言裡,同樣可以窺見這一親子困境,比如:

孩子還是會做作業,但是做完是為了拿到手機玩;
買了很多課外書,孩子根本沒有興趣閱讀。
“我已經不求他優秀,只是希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主動一些,這都這麼難嗎?”
在學習這件事上,父母似乎,既有眼前的短期焦慮,也有未來落後於人的長期焦慮。
而孩子,像是疲憊而麻木的“工人”,雖然配合完成任務,但是學習的熱情和自主性並沒有產生。
學習本該是快樂的事情,並且每個孩子天然也有向上的驅動力,但現實卻是割裂的:
學=痛苦任務,讀=打卡指標,知識淪為一時的燃料。
被“緊張感”綁架的家庭
很多父母感慨,現在的條件變好了,資源也變多了,但孩子卻是越來越不愛學習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我的觀察裡,是因為孩子太緊張了。
曾在一個訪談孩子的影片裡看到,採訪者問孩子:爸媽跟你說得至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回答出奇的一致:
“作業做了嗎?”
“快去做作業。”
“趕緊做作業去。”
……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幹,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學習。
學習是為了完成任務,是評價“我”是否有價值的單一標準,而不再是出於自己生機勃勃的好奇心和興趣。
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學習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全家的期待。
周圍人的「過度關注」,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作業比你重要,你要圍著作業轉。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被凝視、被客體化的體驗。
打個比方,當你要去做一件事,所有人都盯著你,催促著你;
即便你原本是喜歡幹這件事的,也會因為被過度關注而害怕去做這件事,更因為害怕做錯而不斷犯錯。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就會變得過度緊張。
而為了逃避緊張,人會啟動隔離的防禦機制:不再產生自發的興趣。
而對於這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敷衍了事。
再加上,現代社會太多的家庭結構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這種被凝視著的感覺就更加無處不在了。
繼而,太多孩子感覺到更多的是窒息,學習的自主感被家長取締。
當學習變成唯一重要的事情時,但孩子又對此不產生興趣和熱情時,孩子就等於被困在一次又一次作業和考試裡面,機械地完成任務,思維變得狹窄,生命力也變得緊縮。
他們頭腦塞滿知識,可惜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
並且更糟糕的是,外部世界提供了一個逃離陷阱:
短影片帶來各種碎片化,誘惑太多太強,太多人注意力不集中,逃進這種即時的滿足中,學習的能力正在瓦解。
重塑學習力,輕鬆學習的秘密
來到這裡,很多人會問,怎麼辦?
家庭系統有一句話是這樣:關鍵不是父母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當父母說太多,孩子就會沉默;
而父母做得太多,孩子就會無力。
父母追著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長任務,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才這麼不放心。
另一方面,孩子會覺得這不是他自己的責任,而是父母的,他們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
這不僅不能重塑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在進一步消耗他們的活力。
相反,如果在一個自由空間,學習是孩子自發會做的事情:
孩子生出來就帶著對這個世界天然的好奇心,在意自己是否有價值,這促使他們觀察、模仿以及學習知識。
就像他們餓了就會去吃飯,冷了就想找溫暖的地方,這是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基本心理需求。
父母要做的並非成為孩子的監督者或塑造者,而是興趣的點燃者和成長的見證者。
我常常在氛圍輕鬆的家庭裡,聽到父母有這樣的反饋:
孩子學習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經常超出自己的想象。
孩子的興趣被點燃,所產生的動力是深遠的。
父母在激發孩子興趣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然而即便認識到這一點,當代常常“身心俱疲”的父母們依舊需要支援。
當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已然有一些類似叫叫這樣的兒童數字內容平臺,在以孩子的興趣和需求作為出發點,幫助去重塑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具體來說,重塑孩子的自主學習力,需要3個方面:
  • 孩子有感覺,有興趣
讓興趣、熱愛驅動孩子,而不是任務驅動。
自主探索帶來的學習熱情是源源不斷的,孩子感覺到的不再是任務的沉重,而是內心一股油然而生的喜歡。
  • 恰到好處的挑戰
這是有根據的,在米哈里的研究中,這是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之一:
事情不能太難,這樣只會帶來挫敗感;
也不能太簡單,這樣只會無聊。
恰到好處的挫折,是我踮踮腳就能夠得著,而踮腳的過程,孩子會生長出寶貴的耐心、專注力和效能感。
武志紅老師說,人和人之間拉開差距,不是成績高低,也不是財富多少,而是心流體驗的品質。
  • 具體化和及時反饋
在焦慮的家庭氛圍裡,孩子常常會感覺到許多的不確定性,和無窮無盡的迷茫。
孩子心中有一塊苦悶的石頭,如影隨形——
我還要學多久,這個事情我能怎樣一點點地做完?我究竟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而焦慮的反面,是具體和及時反饋,而這需要耐心。
樂在其中,比分數更珍貴
這三個特點看起來很簡單,實操起來很難。很多父母也並沒有體會過好的學習體驗。
現在的父母壓力太大了,壓力一大,人一著急,一不小心就會用自己被養育的方式來養孩子,結果是全家痛苦。
所以我前面說了,關鍵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清醒的父母,不逼自己也不逼孩子,而是選擇適合孩子的體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作者: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