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久違再發聲!網友:這回安心了……

疫情政策逐漸放開,很多人心中都充滿了惶恐。
抗疫三年,這一刻我們彷彿迎來了畢業考:這道壓軸題,我能答對嗎?
大多人數心裡都是沒底的,但好在,我們最信任的人給出了方向——
前幾天,久未露面的鐘南山院士終於發聲,給了我們兩顆定心丸:
第一,感染不可怕,99%的人可以在7-10天內完全恢復。
第二,關於後遺症,還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引起器官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聽完鍾老的發言,網友們紛紛表示,“鍾老說的我相信,這下我就放心了。”
回想過去這三年,“鍾南山”三個字無疑已成為一劑精神良藥,總是給人以無形的溫暖和支撐!
為什麼他如此令人信服?

鍾南山的權威,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他與死神賽跑、挽救一條條生命“拼”出來的。
2003年,非典肆虐,在最危難的時刻,他衝在一線,還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
那年,他67歲。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成為“最美逆行者”。
那年,他已經是84歲的耄耋老人。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掛帥出征,力挽狂瀾,他對醫學、對生命做出的貢獻,又怎能不令人信服和敬佩呢?
有人說,“鍾院士才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追的星。”
不僅是他對待醫學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敬佩,他對待生活積極自律的態度更應該成為每一個年輕人的榜樣。
2020年初,剛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鐘南山,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很難讓人相信當時的他已經84歲。
而這些則得益於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之前,曾有一組鍾老的健身照走紅網路,引發無數網友點贊。
出生於1936年的鐘南山,不老秘訣之一就是持之以恆的鍛鍊。
在採訪中他曾說過,“鍛鍊就像吃飯,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鍾南山每週最少鍛鍊三次,每次一個小時以上,這已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
工作如此繁忙,對於普通人來說,偶爾運動一次已是不易,他又是如何堅持的呢?
魯迅先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在家休息時,他家的門框就能用來鍛鍊,他可以一口氣做10個引體向上,秒殺不少年輕人。
為了節約往返健身路上的時間,他索性在家做了個簡易健身房,準備了啞鈴、動感單車、跑步機、拉力器、雙杆這些常用的健身裝置。
他稍有空閒,就可以在家運動起來。
哪怕是出差的日子,他也會帶上拉力器,保證自己在工作間隙,完成當日的運動量。
有人羨慕鍾南山的健康體魄,也有人找他討要“長壽秘籍”。
其實,他早已坦誠相告:“運動對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關鍵作用。壽命長短,大多不取決於衰老和疾病,而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鍾老將擠出的時間花在運動上,而運動還給了他健康的身體。正如有句話所說: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收穫便在哪裡。
當你的時間沒有虛度,生活自然也會給你最好的反饋!
優秀的人,都是時間的管理者

在時間面前,人自然的被分成兩類。
前者是時間的奴隸,在時間的推搡下按部就班的過著自己的生活。
後者則是時間的管理者,把時間化作提升自己、改變自己最重要的籌碼,在一次次時間的累積下,發生質的變化。
之前,浙江大學在學校徵集學生們的課表,其中有一張引起廣泛注意。
這張作息表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將每天的時間都規劃得井井有條。
既有晨跑、練習彈跳這些鍛鍊身體的時間,又有上課、看文獻這些學習的時間。
還有發呆、睡回籠覺的時間,勞逸結合,大學生活安排的非常充實。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讚一句“時間管理大師”。
不止這位浙大學霸,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優秀的人身上都擁有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還記得前段時間,華為以201萬年薪招募的“天才少年”嗎?
看到這樣的年薪,網友齊呼,“酸了酸了,天才就是了不起!”
人家一年的薪資,可能是大多數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來的金額。換誰聽了,能不羨慕?
但“天才”這兩個字,是最唬人的。
我們只看到了他們如今的成就,卻忽略了他們背後走過的路!
那個獲得201萬年薪,名叫張霽的男生。在他的簡歷上,寫著顯眼的四個字:博士畢業。
從進入大學起,張霽便給自己定下目標:過英語六級,考研考博。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捨得浪費一分一毫的時間。
別人聚會、唱K時,他在教室埋頭苦讀;
別人在課堂上玩手機時,他永遠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老師講課;
別人在網咖玩遊戲時,他在圖書館跟晦澀難懂的專業書死磕。
日復一日的堅持,張霽的目標一一實現,同時也讓他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機遇。
張霽的故事並不是“天才少年”的個例,同樣獲得201萬年薪的左鵬飛,也不是大家眼中的天選之子。
沒有唾手可得的成績,也沒有毫不費力的收穫。
左鵬飛說:“我只是把別人打遊戲時虛度的時間,花在了實驗室裡。”
時間,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誰,它都平等對待。
珍惜時間的人,最終也被時間優待。
如何成為時間的管理者?

總有家長吐槽,“我家孩子每天都忙得團團轉,可就是沒有什麼進步。”
這種無力感實在太扎心了!
可這時候往往焦慮也沒有辦法,因為睡了一覺後,第二天又開始了這種重複性迴圈……
我們該如何幫孩子跳脫這種無效迴圈?
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時間管理,當我們能夠駕馭時間,將它安排的張弛有度、井然有序,就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豐厚的回報。
在這裡,我要為大家介紹一個非常簡單易操作的時間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
最初,義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創立了番茄工作法。
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
他在大學生活的頭幾年,曾一度苦於學習效率低下,於是他做了個簡單的實驗:我就不信我不能專注10分鐘。
於是,他找來形狀像番茄的廚房定時器,調到10分鐘來督促自己專注,沒想到在時鐘的監督下他真的做到了。
後來,他經過多次調整和改進,發現專注做事25分鐘後休息5分鐘,可以很好的提高效率,這便形成了“番茄工作法”。
也有人會質疑,只專注25分鐘就要休息,真的有用嗎?
不僅有用,還好處多多!
當番茄鍾開始計時時,我們首先會下意識的保持一種專注的狀態。
番茄使用的是儀式感與心理暗示,每當開啟一個番茄就像開啟了一個儀式,我要學習了。當自己分心的時候,看一下番茄時鐘,“哦,我在工作時間內,我要專注,久而久之,專注效果就提升了”。
而且,番茄鍾還可以讓我們更加合理地利用時間,並清晰的瞭解一天的工作量。
番茄意味著把時間劃分成一個個的時間片,而不是一段時間。
有時候孩子早上起床,看了一下時間,可能會想“哎,10點了,玩會手機吧,下午再學習”。
但如果利用番茄工作法,他可能會這樣想:“10點,到12點還有兩個小時,那我還可以完成兩個番茄,先做點作業”。
使用了番茄工作法之後,一天學習了多久,透過番茄數量就顯示出來了。
同時,我們還可以以番茄為單位給學習任務分配番茄,比如,數學作業需要三個番茄,語文作業需要一個番茄……

這樣清晰的思路,不就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大利器?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番茄工作法可以讓孩子學習更有成就感。
孩子一天完成了多少學業,其實很難直觀看出來,但番茄數量卻是非常直觀的。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打遊戲?因為遊戲有獎勵機制,可以不斷刺激他們玩下去。
番茄工作法同理,當孩子完成一天的工作,回過頭來一看,“今天完成了10個番茄”,一定會成就感滿滿。
番茄工作法看似一件“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的簡單小事,使用起來卻也內有乾坤。
如何將番茄工作法發揮最大的作用?
如何讓孩子透過使用番茄工作法真正成為時間的管理者?
尹建莉父母學堂由高階輔導員瑞瑪帶隊研發的全新課程【番茄工作法訓練營】已正式上線,用2周時間幫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實現“學就認認真真學,玩就開開心心玩”!
2周時間+影片課程+社群互動
專業輔導員指點學習
4大階段針對訓練
教會孩子【番茄工作法】
從此成為時間的主人
作為學堂炙手可熱的新營
現僅開放200個名額,先到先得
特惠價299元
報名即贈送價值68元【番茄鍾】1個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搶購↓
加入番茄訓練營
媽媽和孩子都在進步
課程內容超級實用
老師講課細緻,學員收穫超大
如果你家孩子正面臨這些問題——
低齡段孩子作業不多,卻還要寫到夜裡12點;
高齡段孩子學業繁重,總抱怨時間不夠用;
週末或假期時間安排不好,不到最後一刻完不成作業;
計劃做得詳細,執行起來變擺設;
……
那就快來參加【番茄工作法訓練營】吧,2周時間還你一個學習有條理、生活有規律的孩子!
2周時間+影片課程+社群互動
專業輔導員指點學習
4大階段針對訓練
教會孩子【番茄工作法】
從此成為時間的主人
作為學堂炙手可熱的新營
現僅開放200個名額,先到先得
特惠價299元
報名即贈送價值68元【番茄鍾】1個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搶購↓
學會時間管理,助力孩子學業發展
點選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