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越不好,反而會越好的3個行業

關注我,提高財富和商業認知,實現五個自由
錢越來越難賺的時候,總有些行業會越來越好。因為機會總是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1
平價折扣消費
第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是平價折扣。
現在有人會問,00後為什麼愛國情懷這麼強?除了實力更強以外,最關鍵的是整個經濟的環境發生變化了。
以前我在香港讀書,我家的護膚品用的基本上都是蘭蔻、碧歐泉、植村秀的產品。
現在我家用華熙生物;以前我家用的吹風機、吸塵器都是戴森的,現在統一全部徠芬。幾乎所有的吃穿用度,都換成了國產的。
那你說其實這件事情我80後,是很有發言權的。
難道你說這種民族情緒,在我們小時候沒有嗎?其實也有的。
大概在我念大學,光我們這樣的憤青,在學校的論壇裡就會隔三差五,討論一下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買國產的東西?
那個時候雖然大家情緒高漲,但還是去買了國外的東西,因為國內的東西不好,就這麼簡單。
好不容易有個理性的人出來,說咱們要理性愛國,但是買我還是注重價效比,直接被人噴死。
但噴死你能改變經濟大局嗎?不能。
所以國產平替它本身的前提是你國產的質量要OK,現在不就是那個時候嗎。
這個大環境說完之後,我們再說一個比較細節的東西。
以前我們在商場裡面吃東西,都去三四樓吃飯,現在變成了B1層,以前吃大餐飲,現在小餐飲。
你會發現消費者他要買的東西,越來越注重價效比,只要質量OK,只要填飽肚子,我並不需要這麼誇張,這麼鋪張浪費,那麼多的面子,也不要那麼多的標籤。
前段時間正好跟一群阿里的P8、 P9,吃了個飯,大家聊到iPhone最近又釋出了一些新產品,然後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我不會買”。
為什麼呢?
這時候他拿出了一副華強北的耳機,還有一個人拿出了一副名創優品的耳機,說這耳機48塊9,和蘋果一模一樣。

不是我買不起1399一副Airpods,最關鍵是這些耳機買過來,出去玩,玩著玩著耳機就丟了。
當年我買蘋果,光耳機一年換四,要麼丟了殼,要麼丟了左耳或者右耳。
現在自從發現名創優品有,淘寶、天貓、京東有,我就開始買這種40多塊錢的耳機,一口氣買五副,這個包一副,那個包一副,辦公室一副,家裡一副。
因為這些人還挺有錢的,我就問:“從蘋果Airpods,直接劃到40多塊錢的耳機,你會覺得有消費降級嗎?”
他說沒有,耳機的用途不是老闆打電話,就是開會議,也沒有什麼時間享受,為什麼要去當冤大頭?39塊錢,49塊錢的耳機搞定,買它一堆,丟了不心疼。
從他們的聊天中,我也嗅到了一絲平價折扣消費正在取代那些沒必要的高昂消費,成為消費者心中的主流消費。
除此之外,最近我特別有啟發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大家看過M型社會這本書嗎?裡面提到一個數據,他說當年日本在同樣的週期當中,他出的二手奢侈品的出口量,佔全球二奢市場的74%。
M型社會,這個M型是什麼意思?
M型的意思就是兩端的人都沒啥影響,中間的中產,也就是當年的小資受影響,兩端的人其實不太受影響。
所以我比較建議大家,如果沒有想好怎麼選賽道,怎麼選人群,你往高階選,因為相對是安全的。
為什麼我不讓你往平價選呢?因為平價裡面,會很卷,你雖然能夠做到生意,但你未必有利潤。
大機率你往高階去,贏面會更大一點。這個原理就來自於M型社會,消失的中產就是這麼來的。
其實這兩年大家應該也看到,我們國內的境況也差不多是這樣。所以平價折扣可以乾的事,非常非常的多。
 2
情緒文化消費
第二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是情緒文化。
前十年我們一直認為“有”才是幸福,現在才發現“無”才是幸福。
很有哲理的一句話叫“無災無病無挫折”。
以前叫有車有房有地位,現在叫無災無病無挫折,它其實是解釋了為什麼今天我們會從原來的追求,到情緒文化的追求。
人其實還是要有點念想的。
當一個人一旦空下來,其實他會挺彷徨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找一點小確幸、小開心。
最理想的狀態大機率是:我可以繼續忙碌我的事業,但忙完之後我想有一點小確幸、小開心。
我自己近期經歷的一個事情,導致了我還去做了一些行業的調研,因為我跟那個老闆正好也認識。
這件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觀察我老婆的某一些行為,我看出了一些奇怪的洞察。
之前我們去逛各種遊樂園,最後出來有一個紀念品的地方,我就發現她在紀念品的這個出口,越買越多。最近一次,居然買了2,000多塊錢。
我很不理解,這東西淘寶上不就有,為什麼還要在這買?
她懟了一句話:“花的又不是你的錢,你管那麼多幹什麼,我開心最重要。”
當女人說出這種話,我也不敢追問,於是就開始觀察。我發現,她開始買泡泡瑪特盲盒。
泡泡瑪特這樣的商業模式我老婆其實也懂:本質上就叫大IP的平替。我很不理解她求一個什麼?於是我老婆說看著它表情開心,就這麼簡單。
但是我說“它沒有故事,不像唐老鴨、米老鼠、變形金剛這些IP有故事。”她說“你不懂,現在的IP只要一個表情,能夠哄我開心就可以。”
之後我老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需要故事:
因為我們小時候精神文化空虛,需要不斷地讀各式各樣的故事,比如變形金剛的故事,美少女戰士的故事,讓我知道,這個IP很值得我喜歡。
但是今天我是精神文化滿出來了,我煩。我不想被生活塞得這麼滿,不想被家庭,被工作塞得這麼滿,所以我不需要這麼複雜的IP,你給我一個表情,故事我可以自己補。
聽完我老婆這個真實使用者的真實表達,突然意識到今天的小玩偶IP可以不用故事。
因為今天資訊過載,大家會說我自己拍照,這不就是我的內容嗎,為什麼一定要他強凹一個什麼王子救公主。不需要,我也未必有空看。
但一張笑臉擺在辦公桌上讓我開心,我就可以把這個禮物買過來,送的同事,送朋友。
這是我老婆的真實的體感,作為一個高知女性,她覺得IP不用故事呈現,只需要情感精神留白就行。
現在她已經開始買名創優品了。以前我們老去逛,在那邊買一點棉籤,棉柔巾;現在這家店慢慢的變成了一家專門賣潮玩的店。
現在我老婆經常拉我去逛名創優品,又開始買一堆玩偶放在家裡。
我問她這三種玩偶到底有什麼差別?
她說很簡單,這個泡泡瑪特叫正價,名創優品叫平價平替,我們去玩了的主題樂園叫IP聯名,檔次不一樣。
因為很多時候你自己的休閒,在工作、家庭的整個消化之下,每個人是會想留下一點點情緒空間的。
這個情緒的空間,大家會希望有一點小道具來撫平。順著我老婆的這個洞察,我發現泡泡瑪特、名創優品是一種解決方案。
所以,慢慢的大家就會把情緒文化消費的空間給做出來。到今天,所有的情緒文化消費,大致都會是一個慢交易。
尤其是在微信生態內,不是流量一下衝進來說今天一定要買,而是大家看到,說這人講的東西還有點意思,慢慢的他願意留下來了解,慢慢的開始信任你以後,才開始慢慢下單。
在影片號賣車,賣房,賣茶葉,這三個行業是典型的慢交易,也是典型的高淨值。
所以它一定不是用激情的,用效率來成交的;一定是能夠激發你某一些情緒文化,價值觀的認同。
 3
技能培訓消費
第三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是技能培訓。
在上個年代,年輕人比較喜歡簇擁的風口,現在擠滿了人,並且這些人正在快速被淘汰。
第一,自媒體差不多是往外逃離的節奏;第二,以前逃離的人群,什麼程式設計寫程式碼,搞計算機技術的那撥人,整個市場在往外擴散。
今天早上我又看到了一篇文章,第一批留學賽道的博主正在離開,小紅書都搞不了了,非常卷。
當有人肯定會說,那我沒見到,AI不是很火嗎?
是這樣子的,AI的核心演算法層肯定是缺人才。但是大部分的人說自己在搞AI,其實根本不在搞這東西,那個地方的人很擁擠。
這就和搞自媒體一樣,真正最頂尖的那些人,有內容力,有深度思考,有調查能力,就像當年的大報紙的記者一樣,這波人還是稀缺的。
但是大部分當年湊到自媒體裡面的人,簡單的拍一拍,簡單的剪一剪,這些東西不稀缺了。AI也是如此,真正AI頂尖的人是稀缺的,但是大部分人他不頂尖。
今天如果你學自媒體,如何讓自己變得稀缺有價值?做短影片、直播、個人IP、一定要抓一個核心能力,叫表達力。
什麼叫表達力?就是今天,無論你寫文字,還是你講話,還是你今天來做一條短影片,你能不能夠把一件事情給講清。
這件事情首先什麼主題,其次最後全部講完,你想說明什麼,是怎麼說明的,你是用論述結構,還是總分總,還是用清單體,你有沒有個基本的點。
以及你所有的這個表達,寫的別人能不能看得懂,講到的別人能不能看得懂,這個要求其實不低。
以上幾個條件全部都吻合,持續吻合,其實大部分的人講不清楚一件事的,這個人才超級稀缺。
我們現在團隊裡面,整體糾結來糾結去,在團隊輔導來輔導去,在輔導什麼?
讓我們團隊的同學,怎麼把朋友圈寫到我們的客戶,能夠看懂你在說什麼。因為你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使用者怎麼能理解你呢?理解不了。
簡單的鍛鍊方法,大家來每個人開會,簡單的敘述一下今天你認為上一週幹得不好,幹得好,5分鐘到10分鐘,來講一下能不能講清楚。
講的不清楚,我就會打斷,你想說什麼?想讓我們給你總結一下?
如果沒有結論,也引導不到你的物件。
既沒有物件又沒有結論,你的這條內容丟出去,是不會產生任何流量的。因為流量過來,他並沒有覺得這段話是對他有用,那他不就走了嗎。
這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沒有流量的根本原因。
到底怎麼練表達力呢?
表達力不叫口才,表達力是一種表達的邏輯性。
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做IP,不想拋頭露臉,你可以做後臺;如果你願意露臉就露臉,甚至你普通話不標準,口吃都沒有關係,但是一定要把表達力練出來。
在這件事情上,朋友圈私域運營,圖文,短影片,公眾號,直播背後共享的能力,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你們覺得在現階段做不好,怎麼辦?天天寫小作文,寫完以後,自己給自己回答問題。
當年我是怎麼練自己小作文的?
自己首先把小作文作為一個閱讀理解,在閱讀理解下面寫這段的中心大義是什麼,這段文字主要是講給誰聽的,物件是誰,你希望物件從這段文字裡面得到一個什麼收穫。
就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如果你能回答的特別好,明天一定可以寫更好。
所以很多人做影片號問我投流問題,我都直接回答別投,就回去認真最佳化你的表達。這個是影片號裡面的,最根本的操盤邏輯:
叫短影片本身爛,直播本身爛,千萬不要掏冤枉錢去花錢加熱。影片號裡面的加熱是一個培優邏輯,是讓好的東西更好,不是什麼缺補什麼。
所以一旦要學自媒體,就抓住三個字,把表達力搞好。
直播間要表達力,短影片也要表達力,文字也要表達力,私域運營也要表達力,表達力可以說是人手必備的關鍵技能。
老有人在問我現在那麼窮,又是個普通人,什麼都沒有,我該怎麼開始?
其實普通人最牛的就是有表達力,去把你的表達力練到極致。


加我工作微信,圍觀我最新朋友圈;關注公眾號,不錯過每天推送。


相關文章